學思相間“真”教研 心手相牽“實”幫扶 ——西安市碑林區建國路小學“名校+”幫扶工作側記
作者:鄭煒娜
發布時間:2021-01-07 10:39:28
為貫徹落實西安市教育局關于“名校+”工程的改革舉措,西安市市級“名校+”建國路小學與仁厚莊小學深度融合,組成教育聯合體,名校引領,“+校”奮進,多種舉措,幫扶互助。一年多來,兩校共研共進,共享優質資源,涌現出了許多幫扶互助的優秀事跡,促使教育聯合體各項工作迅速提升。
2020年5月,碑林區建國路小學語文市級教學能手鄭煒娜老師被總校派往仁厚分校駐校進行為其一個多月的教學幫扶,通過聽課議課、教學研討、示范講座、跟班指導等形式,從課堂教學、教師成長、閱讀寫作、班務管理幾方面對仁厚莊小學的青年教師進行全面指導,助推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來到仁厚莊分校,鄭老師首先成立了分校青年教師學習共同體,凝心聚力。幫扶的八位青年教師都是語文教師兼班主任,她們大部分教齡不到三年,有教育追求,渴望成長,但是缺乏教學經驗,教學方法單一,對教材和學情的把握不夠準確,希望在文本解讀、教學設計、教學教法、課堂組織和班務管理等方面得到具體的指點。
依照老師們的訴求,鄭老師制定了具體的幫扶計劃:
1.每天安排一位老師上研討課,兩節連上,完整呈現一篇課文的教學,課后及時交流反饋;
2.每單周周五進行大教研活動,共同交流一周來的聽課感受,教學問題及自己的思考與實踐;
3.每雙周周五由鄭老師進行示范課教學及語文教學主題講座;
4.對新參加工作的三位班主任進行跟班指導,每班一周;
5.推薦教學書籍,用閱讀和寫作助推成長。
學思相間“真”教研
我們常說教育的核心就是“喚醒”,那么老師的成長何嘗不是這樣呢?如何喚醒青年教師對專業成長的渴望,對課堂教學的鉆研精神呢?鄭老師把幫扶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都當大事來做,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著青年教師。聽課之前自己先熟悉教材,研讀文本;聽課中認真記錄過程及感受;聽課后及時反饋,分析得失,每一個環節都扎實認真,引領老師們真真正正地做教研。為了推動老師們深入反思,激發她們的鉆研精神,鄭老師每次聽課后都要撰寫一篇教學隨筆分享到學習群,在她的帶動下,老師們也紛紛開始寫起了教學隨筆。
對于青年教師,需要耐心幫扶,同時也需要不斷鼓勵。每次交流,鄭老師總會用鼓勵的話語給老師們信心,群里經常都能看到鄭老師暖暖的贊揚:
鄭老師:趙文菁老師站在講臺上是自帶光環的,她有著很好的親和力與感染力,生活化的語言和愉快的課堂組織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心。聽完她的課,我沒想到這是一位僅有三年教齡的非師范專業的老師。三尺講臺,她選對了,這里,將是她夢開始的地方。
鄭老師:于洋,一位灑脫、陽光、率真的東北姑娘,一位用心、求真、善思的青年教師,從她的課堂和文字中,讀出了她對專業成長的渴望,對課堂教學的思考。只要不斷實踐與反思,相信她會用靈動的教學風格打造出自己的樂學課堂。
每周五的大教研時間,開展主題研討活動,教師們暢談一周教學的困惑與思考,大家在交流與碰撞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她發現青年教師備課缺乏單元整體意識,研讀教材不深入,于是,從單元分析到文本解讀,從學情分析到教學設計,寫下了一萬多字的詳案,為青年教師備課提供范本。青年教師們在集體研討和示范引領中體會到了什么才是“真”教研。鄭老師用認真嚴謹的教研態度和熱情無私的幫扶情懷,潛移默化地向青年教師們傳遞著一份責任,一份信念,一份情懷,一種精神。那就是對教師職業的使命擔當,對教育人生的美好追求,對班級學生的無私熱愛,對教育教學的沉潛鉆研。
心手相牽“實”幫扶
作為一名有著二十多年經驗的資深班主任,她深知班主任責任的重大,所以班主任的跟班指導工作她絲毫不馬虎。
寇方圓和張琨是去年剛剛接手一年級的兩位新班主任,工作中有不少問題。為了讓她們更好地勝任班主任工作,鄭老師把自己當成一名副班主任,手把手地教。早上,她總是早早來到教室,組織學生早讀,督促衛生打掃,發現問題,及時溝通。眼操、放學,教室里總能看到她的身影。每天下午放學后,她都要和老師們聊一聊當天班級管理出現的問題,商議整改辦法,促使兩位老師不斷思考,優化班級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成效。在鄭老師幫扶下,寇方圓所帶的一(2)班班級常規越來越好,張坤老師所帶的一(3)班在教室衛生、早讀、放學路隊等方面也有較大的改善。
短短的兩周時間,寇方圓老師寫下了近七千字的班級管理日志和教學心得,她說,是鄭老師教會她用寫作記錄生活,用寫作倒逼自己成長。她在一周班務紀實中這樣寫道:“短短一周,從鄭老師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鄭老師用她的實際行動讓我明白了什么是班主任的陪伴式教育。鄭老師對雙胞胎的激勵式教育也是她傳遞給我的信號,教育后進生要有愛心和耐心,要多鼓勵,不能操之過急。”
讀寫結合促成長
朱永新老師說:“閱讀和寫作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兩翼,專業閱讀是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專業寫作則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青年教師要想快速成長,閱讀和寫作是必由之路。鄭老師深知這個道理,她自己也是在不斷的閱讀與寫作中逐漸成長的。為了激發老師們的讀書熱情,她專門從家里背來厚厚的一摞專業書籍:《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生命中最好的語文課》《小學語文文本解讀》《第56號教室的奇跡》《一線教師》《小學班級管理的38個妙招》《正面管教》等,供老師借閱。看到鄭老師如此用心良苦,老師們紛紛借閱,用專業閱讀來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就如鄭老師所說:“讀起來,寫起來,你會發現不一樣的自己。”在幫扶的一個多月中,老師們的教學隨筆匯集成一本四萬余字的《成長錄》。在閱讀與寫作中,彼此滋養,反思成長。
楊倩老師寫道:“我也經常把“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指路人”這樣的口號掛在嘴邊,但真正實施起來卻很難。鄭老師告訴我“自己培養自己”,只有當我們作為教師的角色不斷思索,不斷進步,才能慢慢地擔得起“引導者”這樣的稱呼。只有多學習,多看書、多傾聽、多反思,才能真正地上好一節語文課。”
趙文菁老師寫道:“想想自己從教以來,沒頭蒼蠅似的亂闖亂轉,只重視教學的方式的多樣性而忽視了教材的系統性研究和教學實踐中成果的積累。正如鄭老師所說,如果一個語文老師沒有持續的閱讀與寫作實踐,又如何能夠真正教好語文?很慶幸,在這一年能夠遇到鄭老師,得到鄭老師的指導,感謝鄭老師的鼓勵,從現在開始,一切都不算晚。”
過去一年多來,西安市建國路小學“名校+”教育聯合體通過輻射引領,融合聯動、共贏共進的辦學模式,在教師培養、文化共建、學校管理、質量監測等各個層面開展了一系列常態互動,逐步實現了“名校+”教育聯合體的共生共贏。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西安市建國路小學“名校+”教育聯合體將會迎來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
作者單位:西安市碑林區建國路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