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個學生得到發展”,這句話也包括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價值觀。班主任作為班級的領導者和管理者,注重學生的道德教育,培養學生樹立并養成正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習慣至關重要。因此,作為班主任,應以日常教育教學的工作實踐為立足點,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潛移默化地進行道德教育,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積極引導,春風化雨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德育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證。班主任要尊重愛護每一位學生,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明確認識學生是發展中的個體,存在多樣性的性格特點或是差距懸殊的學習成績,體諒包容他們的缺點和不足十分重要。尤其是要注重保護基礎薄弱的學生,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不僅要對他們的文化課進行教學幫助,在道德教育方面,也要進行更多的引導。

記得在我剛開始接觸孩子們的時候,自己也是一個剛步入社會的黃毛丫頭,總感覺自己比他們懂得更多,作為他們的老師,我總是用命令的口吻要求他們,和他們交流總是出現“必須、可以、你要”等強硬的指令性言語。久而久之,我感到很累,他們總是聽過就忘,下一次依舊再犯。于是我去請教師父,當時,師父和我說了這樣一句話:“把學生看作天使,老師在天堂;把學生看作魔鬼,老師在地獄。”

剛開始,我不理解這句話,但當我有了一年的工作經驗后,便逐漸感悟到了這句話的深意。就拿這件事來說:當時我們班有個學生,剛進一年級時就喜歡打人,調查后發現,班里有一半以上的學生都被他打過,起初我只是很生氣地指責他,并請家長一并溝通,對他來說,這些外在的強硬手段只能使他安穩一兩天,時間長了依舊我行我素,屬于班里的“暴力分子”。有一次,他又和同學打了起來,我本想習慣性地批評他,但是忽然發現他眼眶微紅,我被觸動了。我蹲下身抱了抱他,細心地清理了他的傷口,耐心詢問了他事情的緣由,原來一直以來,他打人并不是出自本意地想挑事,只是在和其他孩子玩耍時下手重了些,他所理解的“玩”和其他小朋友的“玩”程度不一樣,當和他解釋了“打”和“拍”的區別時,并和他一起學習控制力度后,他乖巧地和另一個孩子道了歉。在那之后,我再也沒有聽到過關于他打人的“投訴”了。

當教師和學生形成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后,在交流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就更容易被學生理解,使學生在無形中接受道德教育。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能夠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尊重、關心和愛護。所以,教師在平等關系的基礎上開展道德教育,必然會事半功倍。

以身作則,做出表率

榜樣的作用同樣適用于德育。在小學階段,學生們還是習慣性地模仿周圍人,而班主任作為他們一天中接觸最多的人,對他們的行為習慣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親其師而信其道”,班主任要充分發揮自己榜樣的力量,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在進行德育的過程中,一言一行都要注意,不僅要宣講正確的道德觀念,同時自己也要做出表率。

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在被不斷地灌輸:要聽老師的話。所以每個小孩子的心中都有這樣的信念:老師永遠是對的。最近,學校開展“光盤行動”活動,我每天都會要求他們把飯吃光,并且積極表揚能吃完飯的同學。但是,有一次我吃完飯碰巧遇到我們班的孩子,他說:“老師還有剩飯呢。”這一句話猶如一記重錘敲打在我心上,感覺之前所有的表揚都白費了力氣:再多的表揚,都不如我自己把飯吃光給他帶來的影響大。教師的正確指導和榜樣作用,學生必然能夠在產生認同感的基礎下,在行動中不由自主地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這就要求教師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標準,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以教師職業道德素養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嚴格要求自己。

道德課程,內化德育

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小學班主任老師肩負著開展道德教育的責任與使命。但很多班主任在開展德育課程時只是浮于表面,僅結合一些案例來進行引入,就要求學生自主感受道德榜樣的個人魅力。這種停留在言語傳授和理論宣講層面上的德育教學起到的效果相對比較弱,其教學結果是很多學生沒有真正學習到其中的優秀品質。

此外,很多德育課程開展得過于狹隘,班主任對于德育內容的講解過于簡潔,從而導致學生對德育的理解膚淺,不能保證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確遵守相關規范要求。班主任可以注意觀察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言行舉止,并借此作為范例進行演示,讓學生們的討論和分析。比如,我們班有一本好人好事記載本,學生做了什么好事都可以記錄在那個本子上,每個月都會匯總好人好事,大家一起交流分享,評比出這個月的美德之星,并頒布“好人卡”,每學期還會有最后的評比,看誰做的好事多。這樣,當一個孩子被表揚時,其他孩子就會效仿學習,就會有更多的孩子做好事,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道德熏陶,這樣學生就能將道德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將教學課程與實踐相結合,使得道德教育在課堂內外自然滲透。

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小學生能夠通過網絡了解很多時事熱點,不再局限于課堂,所以班主任在進行德育課程時需要不斷學習新觀念,與時俱進,才能更好地推進班主任德育的全面實施。

家校合作,系統教育

德育工作是一項面向全體的教育工作,絕非只是在一個班級體中開展就可以完成的,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還需要宏觀的德育環境支持。所以學校和社會的力量也同樣重要。首先,學校會開展德育系列主題活動,而班主任可以借助這樣的契機進行德育。

記得在學校開展的“糧食教育”的活動中,我就以班級為單位,用多媒體播放糧食的生產過程,讓學生從中感悟糧食的來之不易,之后發動學生在節約糧食動員簽名墻上簽名,并且為每個學生拍照留念放置在班級群相冊,以這樣的儀式感使學生遵守節約糧食的優良美德。在之后的生活中,也會督促他們落實節約糧食這一做法。將學校的每一次德育活動作為一個起點,衍生出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充分參與其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德育。

家長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守護人,他們的力量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德育工作還需要家校一體,共同發力,使得德育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從而更好地影響學生的發展。班主任可以向家長宣傳德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長全力配合教師開展德育工作,保證學生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里,都能接受美好品德的熏陶,強化他們的正向道德行為,從而讓學生能夠系統連貫地接受德育,最終給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德育環境,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

在每一次德育活動中,我都會鼓勵親子參與。這次疫情期間,社會諸多力量都對抗疫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值得我們學習。于是,我組織家長和孩子一起了解抗疫英雄事跡,學生們和家長們協同創造出許多優秀的作品,有手抄報、寫話、視頻等,都在班上一一展現,從而激發學生對英雄人物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除此之外,班主任在進行德育時,需要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家庭情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材施教,采取針對性的管理辦法使學生的綜合道德素養得到有效提升。

總之,在小學階段的德育工作中,教師扮演著重要角色,需要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做好學生們學習的表率,積極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加強家校溝通交流,引導學生將道德理論和生活實踐相結合,逐步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成為一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開發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