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實施優秀教師團隊建構的方略 ——讀《優秀教師團隊建構的行動與詮釋》
作者:黃彥震
發布時間:2021-01-07 12:06:52
有效實施優秀教師團隊建構是新時代基礎教育戰略的必然要求,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人才保障,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十三五”規劃提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推動教育信息化,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題中應有之意。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為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一、優秀師資團隊是新時代的需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表現在基礎教育領域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就是優秀師資嚴重短缺。戴加平教授的新著《優秀教師團隊建構的行動與詮釋》即是研究優秀教師團隊建構的力作。優秀教師團隊建構是基礎教育領域重大問題,但是該問題長期以來都在實踐層面摸索,沒有上升到理論層面的重視。戴加平教授從事基礎教育30余年,作為“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教研員,充分發揮中國教研制度的優勢,一直致力于中學歷史教育與教師團隊建設。該書是作者的首部專著,目的是呈現多年來實踐形成的建構范式,引領中國各地區優秀教師團隊發展。2019由浙江教育出版社發行,剛一問世就受到了中國基礎教育界的歡迎,眾多學校組織集體閱讀,撰寫感悟,形成巨大反響,各省市基礎教育界都想從中找到優秀教師團隊建構的方略。
建國70年來,基礎教育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輝煌成就,從掃盲運動到普及小學,從基本普九到兩基攻堅,從雙高普九到雙高雙普,從“三通兩平臺建設”到《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努力實現“三全兩高一大”。新時代我國提出《教育現代化2035》,更加注重師德為先、全面發展、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共建共享、終身學習、融合發展、知行合一,而實現教育現代化2035的關鍵要素是全國各地要有很多支優秀教師團隊,培養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干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戴教授認為優秀教師應該具有開闊的視野、獨立的見識、寬廣的胸懷、自由的心態,人不能識之,我則識之;人不敢言之,我則言之;人不肯為之,我則為之。
戴教授從基層做起,意識到市、縣兩級歷史學科帶頭人的培養是首要的工作,因為其具有強烈的輻射作用,能夠對基層的基礎教育產生重大影響。傳統的師徒結對培養模式是經驗型的,不具有規模性優勢,而大規模的師資培訓也收效甚微。基于此,戴教授以嘉興市為基礎,提出了學者型教師群體培養運行模式,收到了良好的培養效果,打造了一支“嘉興團隊”,在浙江省和全國高中歷史優質課比賽中屢獲大獎。更為神奇的是,嘉興教師到全國參賽每次都能獲得一等獎。可以說,嘉興優秀教師團隊立足嘉興、領航浙江、問鼎全國。
二、優秀教師團隊的運行之道
在建國70年我國基礎教育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國家對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戴教授指出優秀教師團隊的運行之道即是探索教師團隊建設的基本規律,其基本前提是知行合一、不求速效,團隊基石是助推教師群體專業發展,團隊精神是攜手登高、合作共贏,核心追求是努力實現學科教育價值。然而優秀教師的培養是個長期過程,不可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
嘉興團隊的建構從1999年嘉興市高中歷史骨干教師研修班開始,歷經嘉興市優秀青年歷史教師研修班、高級研修班,三期嘉興市戴加平特級教師工作室和兩期浙江省戴加平名師網絡工作室,將教育信息化融入優秀教師團隊建構中,真正做到了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注重發揮研究生學歷高中歷史教師群體,落實三級課程,尤其是打造校本課程。以專業閱讀提升教師能力,閱讀范圍包括教育學、心理學與歷史學論著,培養懂管理、能研究、善教學的專業人才,以課堂教學為抓手,推進課程改革,將經驗型教師培養成學者型教師。教不研則淺,研不著則空,研究是教師專業化的必由之路。教研項目的申報和論文發表一向是中學教師的短板,而嘉興團隊在教研上卻是格外重視,參加《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審讀,完成大量教材師資培訓,出版教材教輔,在《歷史教學》《歷史教學問題》等刊物發表論文,這成為嘉興團隊獲得成功的學術支撐。而這些成果通過工作室網站向公眾開放,引領全國歷史教育界發展,形成了巨大的輻射力,為建立學術研究型高中奠定了基礎。
三、優秀教師團隊的運行之術
實施優秀教師團隊建構的方略具體體現在術的層面。戴教授提出四項建設之術,即打造一個團隊核心,采用線下與線上兩類活動方式,確保個人、小組和團隊耦合互動,力推閱讀、科研與教學“三位一體”。在計劃經濟時代各省教育學院曾經有較強的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可以承擔團隊核心的任務。新世紀以來作為成人本科高等院校的各省教育學院大部分改制為普通高等院校,如浙江教育學院改制為浙江外國語學院,陜西教育學院改制為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雖然保留師資培訓的任務,但是其大多忙于普通本科建設,對引領基礎教育發展已經余力不足。基于此,戴教授提出將項目主持人模式引入到團隊核心的揀選中,培訓項目采取招投標的方式進行。
線上與線下相互配合,尤其在疫情期間,線下活動成為主體,發揮了關鍵作用。從教育信息化1.0確定“寬帶網絡校校通”“教學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加強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平臺的建設的發展導向,到《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發展目標,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結合時代要求,戴教授認為“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是當前研究和應用的重點,但是應以大數據的精確教學作為突破口來實現深度融合。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提高教師教學技能是一個很困難的課題。中央電教館及各級教育技術中心應該將組織部優、省優課的精力與財力轉移到“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上來。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中國基礎教育優秀師資團隊建構的方略如何有效實施,已成為各省基礎教育界關心的焦點。嘉興模式是否可以復制,其實現的成本是否過高,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這些問題只有在實踐中能夠解決,無論如何該書對基礎教育界帶來的啟示是難能可貴的。
作者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