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踐 要加強學生性格優勢的培養
作者:王振宏
發布時間:2021-01-07 11:50:05
在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提出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和發展,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挖掘他們的心理潛能,注重預防和解決發展過程中的心理行為問題”。在目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更多關注了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應對與解決,對如何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還不夠。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積極心理品質與健全人格的培養,積極心理學家提出的性格優勢概念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性格優勢及其對學生的適應性意義
“性格優勢”這一概念,是積極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和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提出的,是指通過人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反映出來的積極或者優秀性格品質。在借鑒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塞利格曼等歸納提煉出六大美德與二十四種性格優勢。六大美德即知識與智慧、勇氣、仁慈、正義、節制與超越;二十四種性格優勢即創造性、好奇心、思維開放、熱愛學習、洞察力、誠實、勇敢、堅持性、愛、善良、社會能力、寬恕、謙遜、審慎、自律、感恩、希望、欣賞美、幽默、精神信仰等。盡管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會存在差異,但也有共同的方面,對中小學生而言,這其中很多方面無疑都是非常重要的性格優勢。
已有研究表明,性格優勢作為積極的心理品質,對中小學生學業學校適應與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響。性格優勢對心理應激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具有調節作用,即性格優勢可以緩沖心理應激對心理健康帶來的消極影響。采用適當的干預措施,培養與提高性格優勢也有利于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主觀幸福感的大幅提升。
二、影響性格優勢形成與發展的因素
性格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在后天進行培養塑造,性格優勢同樣是可塑的。首先,家庭環境因素如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質量等對學生性格優勢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家庭教育要重視孩子的性格優勢的培養,營造兒童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促進兒童的性格優勢的形成。
同樣,學校教育在傳授學生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的同時,也要大力培養學生的性格優勢。一些干預研究發現,諸如感恩、善良、寬恕等性格優勢可以通過干預而提高,這些性格優勢的提高又可以預防包括自殺意念在內的心理行為問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說明學校的教育教學包括課程教學,可以有意識引導與培養學生的性格優勢,這本身就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方式。
因此,培養學生的性格優勢也就需要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學生自身的社會生活實踐入手,依據學生的性格優勢特點設計教育方案與教育活動,推動教育落實,培養學生的性格優勢。
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性格優勢
首先,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把學生性格優勢的培養貫徹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依此設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材的編寫、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計、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組織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評價,都應該把學生性格優勢形成與發展水平考慮其中。
其次,學校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逐漸形成“心理課主導—班會活動支撐—學科課程參與—班級環境塑造—校園文化滲透”的全過程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模式與體系,將學生性格優勢培養滲透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過程之中,促進學生優秀品格的培養與綜合素質的提升。
另外,學校教育也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擴展到家庭教育中去,形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力,引導家長關注學生性格優勢的養成,而不是單純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要讓家長明白,決定孩子成人成才的關鍵不簡單是學習成績,而更加重要是學生的優秀性格品質與健全人格的形成。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