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提升著力點 探索發展新路徑 ——公辦機制下教育集團發展路徑之思考
作者:呂高愿
發布時間:2021-01-07 11:45:28
為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滿足人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2017年6月,西安市第八十九中教育集團正式成立。集團成立以來,積極探索集團化辦學策略,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公辦機制下教育集團的發展路徑。梳理集團三年來的發展脈絡,筆者對公辦機制下教育集團發展路徑,有以下五點思考。
一、立足集團實際,走特色發展之路
近十幾年來,“名校辦民校”呈迅猛發展勢頭。民辦學校借助“名校”品牌,在滿足民眾對優質教育資源需求的同時,加劇了教育資源分布的失衡,對公辦學校造成了很大沖擊,也使人民群眾的負擔不斷加重,社會各界對此極為關注。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學教育集團從成立之初就定位為公辦教育集團,堅持走公辦教育發展之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
八十九中教育集團目前包括8所中學,以公辦學校為主,其中絕大多數學校由于長期以來教育投入不足,歷史欠賬較多,社會聲譽較差。一些學校生源基本枯竭,一些學校的校舍陳舊、教學設施嚴重短缺。作為總校的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學雖然是一所省級示范中學,但也并非西安市的最頂尖中學,本身也存在追趕超越、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艱巨任務。自身任務很重,還要帶動成員校的發展,“包袱”不輕。
這樣一所校際差異如此之大、“包袱”很重、以公辦機制為主要特征的教育集團,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有效整合、更好更快的發展?如何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實現突圍,走出一條新路,滿足人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
集團在深入研究集團現實困境與實際的基礎上,在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下,在追求集團教育質量整體提升的目標基礎上,提出了“提升總校教育品牌,強化成員校發展特色”的發展思路,努力形成“共同發展,百花齊放”的發展態勢,實現“優質更優,特色鮮明”的發展目標。
首先,依托總校——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學優質資源,對各成員校的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師資培訓等進行統籌規劃,強化總校優質資源的溢出力度,促進成員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從總體上提升集團教育質量,實現集團品牌的壯大效應。在此基礎上,根據區域特點和各成員校實際,規劃各成員校的發展方向。
新建的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學分校,根據“高起點建設,高標準打造,高質量辦學”的原則,由總校“委托管理”,實行“總量控制,經費包干”,采取“全面移植,有效嫁接”的方式,將總校的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資源、教學模式等移植、嫁接到分校,爭取用三到五年時間,建成公辦省級示范高中,滿足區域內對優質高中教育資源的需要。
西安市第三十中學和第四十三中學是兩所省級標準化高中,一直有藝術教育的傳統。其中第三十中學藝術教育蜚聲省內外,是陜西省首批藝術教育示范學校。集團對三十中的發展定位是繼續堅持走藝術特色道路,辦出品牌,走向全國。第四十三中學是全國青少年籃球特色示范學校,集團對四十三中的發展定位是加強籃球特色教育,為省、市輸送優秀的籃球運動員。
原西安市第九十二中學、第四十中學均為初級中學,生源基本枯竭。根據區域義務教育發展的需要,集團決定將這兩個學校合并至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學初中部,并更換校名,實行分校區分年級教學,壯大八十九中初中教育規模,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效溢出,滿足了市民對優質初中教育資源的需求。
西安市第三十八中學是一所有著百年辦學歷史的公辦學校,集團對其的發展定位是在總校的支持和幫助下,實現在現有基礎上發展,盡快成為區域內的優質初中。
西安匯知中學是集團中唯一的民辦初中,屬于西安市優質民辦初中。集團對匯知中學的發展定位是追求卓越,示范引領。
“立足實際、科學規劃、方向明確、突出特色”的發展思路,為各成員校指明了方向,防止“攤大餅式”的野蠻成長與發展,為公辦機制下教育集團的發展探索了一條新路。
二、創新辦學機制,走現代學校之路
公辦學校之所以走下坡路,如果從自身內部找原因,在于公辦學校辦學機制的落后。對于公辦學校和教育集團來講,進行徹底的辦學機制改革,實現制度創新,走現代學校發展道路,是迎頭趕上、實現快速發展的根本。
首先,破除傳統管理制度,建立統籌式管理制度。
集團建立后,成立了由總校和成員校校長以及管理、教育、教學、后勤等各職能部門主管組成的領導機構。集團內重大事項,由領導機構充分醞釀,形成集體決策,迅速落實。
集團依托八十九中成熟的管理機制——“一室二部四中心”,強化相關各職能部門的職責,逐步推進集團各成員校管理、教學、教科研、后勤的一體化,充分釋放了集團發展潛力,實現集團融合發展。
集團首先將總校的“教師發展中心”從原來只負責八十九中與教師專業發展的相關事務,擴展到統籌整個集團,實現教師隊伍建設一盤棋。隨后,相繼實現了辦公室、“藝體實驗中心”“信息管理中心”“后勤服務中心”職責對集團的全覆蓋,高、初中學部對集團的教育教學進行統一管理。
新的管理機制直接面向教育教學和管理一線,減少了層級,對集團的高效運轉有重要意義。
其次,優化教師聘用制度,建立多元化交流機制。
長期以來,在公辦教育機制下,教師隊伍缺乏活力,教師職業倦怠現象嚴重,不利于教師和學校的發展。集團剛一成立,就決定從推動教師流動入手,建立全新的教師聘用制,改變教師隊伍一潭死水的狀況。
集團實行“直聘與競聘相結合”“聘任與推薦相結合”和“聘任與培訓相結合”的原則,實現人員交流常態化,建立多元交流機制,即“橫向”交流、“縱向”交流和“跨界”交流機制。
所謂“橫向”交流,即“+校”教師到“名校”任教,“名校”教師到“+校”任教。通過“橫向”交流,促進教師相互學習,深入鉆研教學,提升教學能力,更好的建設品質課堂。
所謂的“縱向”交流,即高中教師到初中任教,初中教師到高中任教。通過“縱向”交流,推動初、高中教師相互研究教材,熟悉教材體系,做好教學銜接,提高教科研素養。
所謂“跨界”交流,即管理干部流動到行政后勤崗位,優秀教師聘任到管理崗位。通過“跨界”交流,不僅能進一步發現教師和管理干部的潛能,還能更好地實現“能者上,庸者下”,人盡其才。
新的聘用機制和多元交流機制的形成,打破了各個成員校之間的壁壘,也打破了學科、學段和崗位界限,激發了廣大教職員工的潛能和活力,促進了集團的融合發展,更促進了生機勃勃局面的形成。
創新辦學機制,走現代學校發展之路,是公辦機制下教育集團實現有效融合、迅速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聚焦課堂教學,走質量立校之路
八十九中教育集團的成員校基本上都是公辦學校,教學質量普遍不高。集團成立后,提出了“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建設品質課堂為抓手,堅持‘五育并舉’,促進集團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的思路。
教育質量提高的關鍵在課堂。為建設品質課堂,集團提出了“聚焦核心素養,深入推進‘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針。
圍繞課堂教學方式變革,建設品質課堂,集團堅持實施每周一次的“周周展示課”。“周周展示課”由各級各類骨干教師承擔。圍繞展示課,廣大教師評課、議課,深入研究課堂教學。
圍繞課堂教學方式變革,建設品質課堂,集團開展“同課異構,同課共研”等各種教學研究活動,鼓勵教師創新教法。通過活動,形成了濃郁的教研氛圍,人人關注課堂、人人研究課堂。
圍繞課堂教學方式變革,建設品質課堂,集團聚焦教學技能、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等,每學期開展“說課”“微型課”“微課”等各種比賽,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素養。
圍繞課堂教學方式變革,建設品質課堂,集團聚焦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開展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尤其是鼓勵青年教師大膽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嘗試新教法、新學法,鍛造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
聚焦課堂教學方式變革,建設品質課堂,集團每學期開展各種特色教師、特色課堂評選活動,激發教師的教學創新熱情。
集團還特別重視引導教師關注教育教學改革趨勢,引導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集團在依托和推廣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學“雙動”教學模式——“問題驅動,高效互動”的基礎上,研究各校課堂教學實際,初步形成了八十九中教育集團的教學模式,即“三步四化”模式。“三步”是指教學過程落實“問題導入、合作探究、總結提升”三大步驟,突出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觀念;“四化”是指教學內容要實現“主題化、情境化、結構化、邏輯化”,強化教師課程意識,體現用“教材教”的教學理念。“三步四化”教學模式源自“雙動”模式,經過實踐檢驗,適應集團各成員校的課堂教學,已經成為八十九中教育集團建設品質課堂的有力抓手。
圍繞課堂教學方式變革,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建設品質課堂,走質量立校之路,是公辦教育集團生存發展和壯大的現實選擇。
四、挖掘成長潛力,走名師強校之路
學校發展的關鍵是教師,集團發展的關鍵當然也是教師。長期以來,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公辦學校優秀師資流失嚴重。教師整體素質不高、隊伍不強、骨干教師數量少是公辦學校發展普遍面臨的問題,更是制約公辦學校發展的瓶頸。
集團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形成的一個共識:一定要從挖掘教師成長潛力入手,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一項特別重要的工作來抓,而且要常抓不懈,努力鍛造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走名師強校之路,為集團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集團借助陜西省“三級三類”骨干體系建設,立足實際,提出了教師隊伍建設規劃和方案,強力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努力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打造骨干教師體系,走出了一條教師隊伍建設特色化之路。
首先,堅持全員培訓與梯次培養相結合,促進全員共同提升。
通過全員培訓,解決教師隊伍中的一些共性問題,如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課程開發與建設能力、師德師風等問題,澄清教師隊伍中的一些認識錯誤,統一思想。
集團從實際出發,把教師分成若干梯隊,根據“操作可行、目標可期、效果可視”方針,按照“分類培養,分層評價,分步提高”原則,推進“教師梯次培養”,每學期在各個梯隊組織形式不同、內容不同的培訓活動。促進不同梯次教師在現有基礎上的提高,實現培訓效果最大化。
其次,堅持通識培訓和主題培訓相結合,提高教師綜合素養。
通識培訓主要圍繞教育學理論、教育思想、課程研發與建設、教學改革動態、教育教學研究等,基本不涉及學科教學技能,其目的是使教師能準確把握現代教育發展方向,培育教師的教育情懷。
在開展通識培訓、培育教師的教育情懷的同時,集團組織相關的主題培訓,將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教育情懷有效結合起來,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素養。
第三,堅持示范引領和任務驅動相結合,克服教師職業倦怠。
由于各種原因,教師隊伍中存在著比較嚴重的職業倦怠現象。集團堅持示范引領和任務驅動相結合,克服并解決教師職業倦怠現象。
在教師隊伍建設中,挖掘和利用集團優秀教師資源,發揮優秀教師、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形成積極向上的教師文化氛圍,促進教師隊伍的發展壯大。在此基礎上,集團還采取任務驅動的方式,定期、定量給教師布置一些有助于專業成長的學習任務,施加一定的壓力,促進教師學習,實現專業成長。從實踐效果看,也是解決教師職業倦怠的有效方法。
特色化、精準化的教師培訓,促進了教師隊伍的壯大。集團成立近三年來,涌現正高級教師2名,特級教師3名,省級教學名師1名,省級學科帶頭人3名,省級教學能手3名,市級以上骨干教師15名。目前,集團有市級以上骨干教師48名,為集團持續發展夯實了基礎。
充分挖掘現有教師隊伍潛力,實施特色化教師培訓,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走名師強校之路,是公辦機制下教育集團發展的可行道路。
五、構筑文化品質,走文化引領之路
學校是重要的文化場所,學校的文化氛圍和氣息直接影響和決定著一所學校的氣質和品質。從根本上講,鑄造學校的文化品質,用優秀的學校文化去統領學校教育活動是學校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從長遠看,學校的文化品質決定著一所學校能走多遠。
學校的文化品質源自前瞻的教育理念,源自歷史的傳承,源自優越的辦學設施,也源自科學的教學管理、優秀的師資隊伍和卓越的課程設置等。可以說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
與民辦學校相比,公辦學校固然有劣勢,但也有自身的優勢。如很多公辦學校辦學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充分挖掘公辦學校的歷史文化傳統,結合現實,鑄造公辦學校的校園文化,鑄造文化品牌,能夠為公辦學校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也是公辦學校實現持續發展的成長點。
八十九中教育集團各成員校差異很大,如何挖掘各成員校的文化傳統和歷史傳承,構筑集團文化,夯實集團發展的文化基石是八十九中學教育集團面臨的現實話題。
集團從八十九中百年的校訓中,從各成員校辦學歷程中,從歷史與現實的聯系中,努力尋找集團文化的內核。
“弘毅、達德、博學、篤行”是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學的校訓,堅持“以德為先”是八十九中辦學始終堅守的方向,也是各成員校一直提倡的教育目標。
集團將“德”作為集團文化的主旋律,倡導“以德為先”。教師講師德,堅持“立德樹人”;學生講“美德”,鑄造積極向上的品德,成為國家與社會的棟梁之材。
集團將“德”這個主旋律充分外化,把原四十中更名為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學“尚德”校區,將九十二中更名為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學“弘德”校區,體現“以德為先”的教育理念。
“博愛,責任,自強不息”鐫刻在八十九中的墻上的八個大字,不僅是歷史的傳承,更是現實的需要。
“責任意識”不強是很多公辦學校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對于一個包含8所學校的公辦教育集團,要實現發展壯大,必須強化“責任意識”。
集團將“責任意識”作為立校之魂,將培育“責任意識”作為集團文化的又一主旋律。集團努力培養教師的責任意識,以更好擔當教書育人責任,為國家和社會培育良好公民。集團倡行責任教育,幫助學生提高責任意識,樹立責任信念,養成恪守責任的行為習慣,有助于學生一生的成長。
為更好地將“責任意識”內化于每一個集團人心中,踐行在每一個集團人的行為中,集團在管理上實施“清單式”管理,推行精準化管理,落實責任意識。
集團各部門按照集團的工作計劃,列出本部門的目標任務,做出部門工作行事歷,以負責領導及其管理人員的承擔責任和實際能力為著眼點、以集團具體活動為出發點,將具體工作清單化。在清單中明確每一項任務的內容、責任部門、責任人、完成時間,確保了每一項工作如期、保質、保量完成。
對于一個由8所文化氛圍、教師面貌差異很大的學校組成的教育集團,只有形成共同的集團認知和集團意識,才能更好地形成集團發展合力,促進集團的良性發展。因此,構筑優秀的集團文化,努力形成強大的集團發展合力,對集團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
集團每年召開教代會,充分發揚民主,鼓勵教職工暢所欲言,為集團發展獻計獻策。集團定期召開教師座談會、干部民主生活會、學生座談會,聽取各方意見。
開放、包容的氛圍,培育了教職工謙和豁達的氣質,培育了學生陽光開朗的性格。“謙遜包容、豁達禮讓”成為八十九中教育集團教職工的精神寫照。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集團在最短的時間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合力,激發了每一個集團人的工作的主動性。
“以德為先,責任意識,謙遜包容”三位一體,構成了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學教育集團文化的主基調。在這一文化主基調引領之下,八十九中教育集團穩定發展,也為集團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
走文化引領之路,是公辦機制下教育集團實現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
依托優質資源,實施集團化辦學對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有重要意義。由于體制等方面的因素,公辦機制下教育集團在發展中,一定要審時度勢,立足實際,善于創新。只有這樣,才能走出發展困境,逐漸發展壯大,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人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迫切需要。
作者單位: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