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科技發展的根本,學校是培育人才的主陣地。新時代教師要奮進擔當、主動作為,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積極承擔教書育人工作,以提高民族素質為使命。教育教學過程中堅持立德樹人,培養遵紀守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育人先育心,新時代教師更要高度重視學生思政教育,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關注學生思想動態,搭建教育平臺,合理利用教育資源構建教育儀式感。只有做好思政育人工作,才能確保學生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努力學習,愉悅生活。

一、利用網絡調研,整體把握學生思想動態

我國進城務工人員數量劇增,離婚率逐年上漲,家庭教育中父母缺位,導致“問題”學生越來越多。因此,教師要關注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子女思想動態,適時利用網絡平臺跟家長溝通交流其家校表現情況,引導家長經常通過電話、微信向孩子表達愛意、傳遞關愛,從心理上溫暖子女,讓孩子真切感受到家長雖然缺位陪伴,但依然關心自己成長。教師從網絡互動中準確把握學生思想動態,保護學生自尊,針對學生個體情況,和學生面對面溝通,幫助學生紓解精神壓力,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建立人格自信。

對于學困生和后進生,教師利用班會和課間活動時間,用富有正能量的網絡圖片和微視頻鼓勵學生,消除學生焦慮情緒,班內組建學習小組,組內成員勞動時分工合作短時高效,集體活動時團結一心克艱攻難,在互幫互學中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形成班級凝聚力。激發全體學生心中積極向上的力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引導學生形成誠信、友善、和諧、文明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二、搭建活動展示平臺,增強教育儀式感

教育需要儀式感,學生成長過程中,每一個儀式都記錄著學生的成長歷程。教育教學過程中,搭建立德樹人活動平臺,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耐挫力、感恩心、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學校隆重的升旗儀式、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入隊儀式、成長禮、成人禮、入黨宣誓儀式等,這些儀式感爆棚的活動,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每一個時間點的精彩畫面,每一個儀式都像一幅幅鐫刻著學生記憶深處動人的雕刻畫。

組織好每周的升旗儀式,觸動學生心靈,激發學生的愛國情、強國志。讓每一次升旗儀式都成為學生心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大片,讓每一次國旗下講話都在學生心目中落地開花。班會課上,播放一組疫情期間全國各地防疫臨時黨支部,臨時搭建的帳篷上飄揚的黨旗,疫情物資運送專車上的黨旗,執勤路口迎著寒風飄揚的國旗……無需過多的言語教育,學生親身經歷過新冠疫情的恐慌,所以交流感受時激情昂揚。一面黨旗,就把我們對黨的信任、肯定、感動、鼓舞交匯在一起。讓學生體會到是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中國人民齊心協力,新冠病毒疫情才得到有效控制。交流感受后,組織學生全班起立高唱國歌,引導學生樹立國強我在,國難我上的堅定信念。

弘揚傳統文化,傳遞親情,教育學生存感恩之心。清明節,倡導學生文明祭祖,敬獻一幅畫、一束花等代替墳園的燒紙錢祭奠方式,用最環保的方式最深情的懷念表達對故去親人的思念之情。五四青年節組織一場演講賽,弘揚愛國思想,抒發理想情懷,激勵學生自我發展。母親節,讓學生給媽媽一個擁抱,幫媽媽做一頓豐盛的飯菜等,讓學生以感恩之心用行動表達愛心。引導學生明確愛的傳遞不是儀式感爆棚的作秀,而是平凡生活中的真情流露。

三、整合教育資源,落實愛國主義教育,傳承民族精神

信息時代要整合教育資源,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教師要有選擇性地整合教育資源,引導學生直面國際國內形勢。組織學生通過主題演講、話題討論、青春告白等形式,堅持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由近到遠,由個案到一般,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以正面引導為主,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傳承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作文課上,播放墨爾本通往國內滿載防疫物品的航班視頻,學生感受到海外華人對祖國深深的愛;利比亞戰爭中,中國民航包機的撤僑行為,讓學生感受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體會到祖國母親對每一個中國人的愛。“中國護照不能帶你去世界的任何地方,但能在戰爭來臨時,不論你在何方,第一時間接你回家。”引導學生抒情言志,樹立強健自我、科學報國的理想信念。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傳承民族精神,不但要教育學生踏實做人,用心做事,培養學生的擔當意識;還要教育學生要像鐘南山、袁隆平一樣,立志解決人民的健康和吃飯問題;通過講述身邊的抗疫英雄故事,培養學生的守土擔責意識。

新時代賦予教師更為艱巨的歷史使命,教育是沒有返程的單向行程,教師要靜心讀書,不斷修正自我,以愛與責任的名義傳道授業。教育學生做真、善、美的人,服務社會、奉獻國家。新時代教育人應該奮進擔當,立德樹人,培育棟梁之才,托舉民族希望,以最美的姿態追趕歲月,在人生之旅上留下一路芬芳。

作者單位:楊陵區教育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