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極高山齊仰止,誓將紙虎化為塵。”這句詩如今念來依舊豪情萬丈,但只有親歷者才懂得背后的驚心動魄。

當年,美國的國民經濟總產值是中國的 28 倍,鋼產量是中國的 146 倍,軍事裝備上的差距更是天壤之別。

正是在這樣極端懸殊之下,穿著單薄棉衣、拿著落后裝備、吃著冰雪就炒面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擊退了穿著羽絨服、擁有最先進武器、吃著牛肉喝著咖啡的敵人,造就了他們“陸軍史上的最大敗績”。

在上甘嶺,鏖戰43天,“聯合國軍”發射了190多萬發炮彈,投下5000多枚炸彈,出動飛機3000余架,坦克近200輛,把山頭炸掉兩米,卻依然沒能跨越這兩座小山包。

志愿軍奇跡般的戰績告訴對手,決定戰爭結果的,不是鋼有多少,而是氣有多少。“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三個“不相信”豪氣干云,震撼了敵人,震撼了世界。

“敵人給我們送來了節日禮花”,志愿軍將士用幽默詼諧的比喻,形容敵機投下的無數照明彈;頭頂是呼嘯而過的敵機,坑道里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歌聲、笑聲不斷;繳獲的美軍罐頭盒、朝鮮的木材、中國的馬尾,志愿軍將士就地取材制成胡琴,在前線演奏……

“這一戰,打出了國威,打出了軍威,打出了大國地位。憑借的是什么?就是我們的毅力、決心和必勝的信念!”在展覽現場,志愿軍老戰士劉健這樣說,70年過去,他的眼神堅定一如當年。

不論是冰天雪地還是槍林彈雨,不論是忍饑挨餓還是身處險境,志愿軍始終以昂揚的斗志、堅定的信心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去戰勝一切艱難險阻,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從不畏懼,絕不后退,證明了中華民族嚇不倒,更壓不垮。

英烈已逝,風范長存。望著李小羊的名字,戴老哽咽了:“祖國和人民沒有忘記他,也沒有忘記那些像他一樣為了保家衛國而犧牲奉獻的英雄。”

9 月 27 日,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2014年以來,我國先后迎回7批716位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安葬于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10月2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

光陰荏苒 70 年,英雄老去,卻從未遠去。展覽中,有一件特殊的展品——志愿軍老戰士張兆堂與火神山醫院醫護人員互敬軍禮的照片。今年年初,患上新冠肺炎的老人正是在火神山醫院醫護人員的救治下康復出院。70年前,英雄保家衛國;70年后,英雄白衣逆行。這一刻,“最可愛的人”與“新時代最可愛的人”相互致意,偉大的精神跨越時空,得到了最好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