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歐亞學院創辦人胡建波:高校學生事務改革的再思考
作者:胡建波
發布時間:2020-12-17 16:21:13 來源:西安歐亞學院
編者按:12月11日-13日,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在北京舉行。西安歐亞學院創辦人、董事長胡建波教授在“大學教育論壇:高等教育創新的探索”分論壇在線作了題為《高校學生事務改革的再思考——中美疫情防控差異的啟發》的分享。他從中美教育觀念的不同、文化的差異,談了歐亞學生事務近十年來的變革,以及自己教育思想的轉變?,F分享給大家:
高校學生事務改革的再思考
——中美疫情防控差異的啟發
大家好!
相比于前面的西湖大學、上海紐約大學,西安歐亞學院有25年的歷史,是一個草根的學校,但始終在教育改革方面進行探索。
大概在12年前左右,我們嘗試在學生事務方面進行大的改革,包括學生運動會的開幕式——在以前簡單的隊列入場基礎上,加大了團體操表演陣容。大概有7000多來自不同分院的師生參與到創意、排練中,表演時場面宏大、氣氛熱烈。但是,在運動會前后,我的微博上擠滿了同學們投訴的留言:為什么我要走隊列?為什么要讓我演團體操?運動會的聲勢浩大跟我有什么關系?
這些投訴引發了我們對學生事務管理方面的思考:各分院投入這么多精力參與盛大的運動會開幕式,到底是不是同學們所需要的?大型學生活動對分院的教育教學是否有干擾?同學們需要怎樣的校園生活體驗?
歐亞有2萬名學生,和那個時期的同類院校一樣,生師比較高。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呈現出3個特點:分院需要同時關注教學與學生事務,任務復雜,管理者很難將精力聚焦到教學上;學校關注的各項學生事務與學生實際需求之間有較大差距,媽媽型的輔導員也無法給學生成長型幫助;學生按固定班級開展教學與各項活動,跨專業學習、合作機會較少,個性化發展缺少平臺。這些問題在國內二本院校中是一種普遍現象。所以我們開始“向外看”。
我們從亞瑟·科恩的《美國高等教育通史》為切入點,開始研究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及其學生事務管理之間的內在邏輯。根據美國高等教育不同時期的發展特征,以1636年哈佛建校為起點,學生事務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這幾個階段:
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發展進程
1636-1890年,替代父母制,強調嚴明的紀律,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一體;
1890-1937年,《學生人事宣言》頒布,學生事務從學術事務中剝離出來,學生服務、咨詢、管理等功能逐漸完善,學生事務管理成為一個專業化的職業;
1937-1968年,隨著學生和學校消費關系的發展,學生事務管理進入“學生服務”時代;
1968-1994年,學生發展理論成為學生事務管理的指導思想,明確“學生事務能直接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并直接服務于高等教育”的使命,學生事務工作者是“學生發展的教育者”;
1994年至今,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學生事務管理呈現更加職業化、多元化和信息化等趨勢。
對標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的發展階段,我們發現中國高校,特別是民辦高校也有基本相似的發展歷程。西安歐亞學院在1995—2005年期間的工作重點是擴張規模、招生、融資等,學生事務方面主要職責就是:把學生管好,別出事。2005年,歐亞順利升格本科,開始關注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學生事務開始從管理轉向服務,但是專業化程度欠缺,服務質量不高,滿意度較低。
2012年開始,我們的學生事務管理團隊陸續調研學習了中國臺灣、香港,新加坡以及歐美高校的學生事務管理經驗,準備著手改革。這期間,有兩位學者的觀點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一個是約翰·杜威,他認為:“一方面,教育應通過培養各類人才滿足社會各系統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教育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自我價值?!绷硪粋€是哈貝·馬斯的觀點:“某種程度上,‘社會化’與‘教育’這兩個概念是相同的,兩者沒有本質區別,教育即人的社會化?!?/p>
在這樣的教育哲學思想指導下,結合對大量標桿案例的研究,我們決定對學生事務管理工作進行“社區制”改革。它呈現以下這么幾個特點:明確了“以學生為中心,提升學生在校生活體驗”的學生事務理念;將學生事務從學術事務中剝離出來,開始向專業化發展;以生活區域為學生事務的重要陣地,形成跨越學科界限的社交群落;通過社團、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學生成為非正式學習的主導者;推動組織架構扁平化,學生事務人員職業化,管理手段信息化。
結合西安歐亞學院人才培養目標,根據學生的不同文化興趣,我們建設了德魯克、孔子等8個青年社區。社區內的學生都是跨專業住宿,這樣有利于加強他們對其他專業的了解和跨學科合作;社區間通過體育聯賽、辯論賽、讀書會等競合方式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互動。我們還將所有的校級活動承辦權都面向學生團隊開放,他們可以通過競標的方式獲得承辦資格。當學生們成為這些非正式學習任務的主體時,他們的參與意識、責任感被喚醒,創造力、領導力、表達與思考能力被有效激發,對藝術的感知與人文素養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而學生事務工作者則轉向后臺,除了少量的管理之外,更多的是給予服務和引導,成為學生成長的激勵者和支持伙伴。
2019年新年音樂會
2018年春季運動會
現在,我們每年還會舉行盛大的運動會開幕式,參與的師生數仍然在7000人左右。但因為參與的同學們都是代表各個社區、社團,展示的內容都與他們的興趣特長相關,這樣的機會也是通過自己積極申請和爭取所獲得的?!芭c志趣相同的小伙伴一起創造大場面”變成了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各分院的負擔減輕了,我也再沒有接到這方面的投訴。
當學生事務的工作內容發生變化之后,匹配合適的空間就變得尤為重要。2016年,我們請著名建筑設計師梁井宇團隊在北區原有4棟學生公寓基礎上設計建造了集學生咨詢、服務、學習交流和健身為一體的2個非正式學習空間,稱為“學生客廳”。2018年,法國設計師Steven與梁井宇團隊合作,在南區的4棟學生公寓區做了第3個“學生客廳”。里面有咖啡廳、健身房、學習中心、便利店等等。學生在這里面進行交流、學習,社區的學生事務工作人員也在“學生客廳”里辦公。
北區學生客廳
南區學生客廳
目前,社區制已經成為歐亞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入校后,由通識教育學院負責通識課程和歐亞DNA課程,各專業分院會給他們進行專業知識的傳授與實踐,再加上社團和社區創造的非正式學習場景,這種課上穿透與課下浸潤相結合的方式,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了他們的自我價值。
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行為使在校生滿意度和校友對母校的推薦度開始逐年提升??墒?,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在社區制運行過程中,我們效仿美國高校,將分院原有的業務內容按學術和學務分成了兩類,學術事務留在分院,學生事務進入社區。原有的學生事務人員大部分進社區做學生管理工作,少數留在分院轉崗做高質量實習、產學合作、就業輔導等其他專項事務。這導致了某些分院在學業督促、教學輔助等工作上出現空缺,需要專職教師、學業導師來承擔一部分。
隨著各分院教育教學改革進入深水區,老師們的確無力承擔過多的管理性事務。另一方面,學生早已在K12階段習慣了被人約束、督促著學習,在家指望父母、在學??堪嘀魅?。一進大學,沒有了原來的班主任老師、沒有了固定教室,總會遇到“有些事我不知道到底該找誰幫我解決”的問題,加上大學里沒有了外在力量督促他的學習習慣,激發他的學習動力,“這種感受并不是很好”。
眾所周知,美國本科學生6年內的畢業率僅為60%,而中國大學的本科畢業率保持在90%以上。我過去一直認為這是中國大學缺乏學術標準,有些放水。但是我現在的想法發生了轉變。相較美國高校來說,中國高校在學生管理方面更加嚴格,這對學生畢業率的促進還是有效果的。在現有的體制下,畢業率能不能降下來呢?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通過高中階段的奮斗考入了大學,校際之間的學分轉移比例極低,在校期間幾乎無法轉學,因學業成績退學以后,未來也幾乎很難再上大學。所以我們簡單模仿美國的方式確實行不通。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規模爆發,我們也從中美兩國的不同策略和成果獲得了一些啟發。中國在這次疫情中,建立了中央地方各負其責、協調配合、上下協同、運行高效的指揮體系,中國民眾也非常配合政府的各項措施,疫情防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美國聯邦與州各自為戰,特朗普政府前期削減公共醫療預算,公民醫療體系的過度市場化,都降低了該國抗擊流行病的能力。加之美國民眾防控意識薄弱,過于強調隱私,也導致感染軌跡追蹤困難。
這對于我們的啟示是什么呢?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既要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也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優勢。具體在學生事務上,注重學生管理、學生發展和學生服務3個方面共同發力、協調配合。
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受高等教育的人從極少數精英轉為少數人群,又轉為普羅大眾,沒有效率是不可能的,沒有一定的管理和標準化也是不可能的。我們這幾年對學生管理方面明顯有一些薄弱,重視發揮學生的個性化特征,而忽視了對學生基本的學習行為、學習習慣等方面的要求和約束。針對當前出現的問題,我們已經開始重新論證學生個性化發展和管理約束之間的尺度。適當充實分院的學生事務管理團隊,使他們成為學生處的派出機構,不增加分院學生事務管理的負擔和任務。通過目標管理和信息化手段,強化對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效果的督促和引導。
中國高校普遍缺乏真正的對學生服務的意識,大多數高校的學生生活設施、服務設施以及服務支持系統都比較薄弱。而我們在過去7年里逐漸把學生服務體系全部建立起來了。我們的學生服務設施還在進一步地改進,正在將現有的餐廳功能改造得更加復合多元。通過有趣的設計,在原有空間里加入書店、咖啡廳、瑜伽室等功能,就餐高峰之后,這里就可以變成學生們學習交流和做活動的空間。我們還邀請了澳大利亞最大的設計公司DCM設計新的高層學生公寓,對標國際學生公寓的前沿理念,從房間的設計到公共空間的搭配,都遵循了促進學生社會化發展的教育思想,亮點多多。建成之后它有可能會成為中國最好的學生公寓之一。
改造后的餐飲大廈
西區高層學生公寓效果圖
以上就是我們在學生事務改革方面的困擾和探索。謝謝大家的傾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