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父母合格證”背后的邏輯
作者:常杉杉
發布時間:2020-12-17 11:40:46 來源:中國教育報
“建議父母持證上崗”的呼聲久矣,從政協委員的提案到各地的實踐,舉辦家長課堂,提供家庭教育的相關課程,用星級計分的方式量化父母持證上崗的資格……當然,支持的聲音不少,但覺得執行有難度;也有反對甚至戲謔的聲音:不合格能退回去嗎?不合格還能生嗎?
其實,父母既然已經“上崗”,而孩子的成長并無退路,這個傳說中的“合格證”應該是為人父母者最想擁有的合格證,沒有之一。不管現實中這個證何時落實,我們不妨給自己定個“持證”的目標,弄明白“父母合格證”背后的邏輯,搞清楚父母如何履職盡責。
學會給予,真正的富養是精神的富足。無論哪個年代的父母,給予孩子的應該都是當下所能給出的最多的愛,肯為孩子花錢、給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是父母之愛的最直接表達。當然,現在的家長對富養的理解早已超越了吃飽喂足,他們更看重孩子的學習,給孩子購買最好的教育資源,繪本、興趣班、遠足、游學……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家長就鉚足了勁兒:“別人孩子會的,我們也要會,別人孩子報的班,我們也要上,該花的錢我們一分都不能少花。”我認識的一個學齡前小朋友,一周7天要上5個興趣班,不禁讓人想到,假如一周有10天,孩子會不會被安排上8個興趣班?
在可能的條件下,父母為孩子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固然是值得的,但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金錢上的投入與孩子是否優秀、是否幸福沒有直接聯系。“富養”孩子絕不僅僅是物質的投入,孩子的成長也不靠興趣班的堆砌,精神的富足養育才更有價值。
在物質的給予上,家長應量力而行,給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質基礎。如果一味從自己身上節衣縮食,而讓孩子單獨享用富足的生活條件,會讓孩子變得虛榮,還會把父母的含辛茹苦視為理所當然。
每個家庭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經濟境況各有差異,但都可以盡量利用周圍環境的教育資源。城市家庭可以利用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資源,或參與志愿者公益服務活動,培養孩子助人為樂、團結合作、堅韌不拔的精神;農村家庭可以讓孩子多閱讀書籍拓展眼界,在大自然中發現生命的奧秘,通過艱苦勞動培養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總之,富養的意義在于精神養育,讓孩子發現生活的美好,對這個世界充滿熱情,對未來充滿希望,培養內心豐盈、擁有蓬勃生命力的孩子。
學會陪伴,有效陪伴才能產生深度聯結。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缺位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完善,但現實中我們卻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父母看起來是在孩子身邊陪著,卻忙著刷手機、拍照、打電話、打游戲,人在心不在,絲毫不關注孩子在做的事情。這樣的陪伴不僅無效、無質量,甚至會讓孩子產生“得不到父母重視”的感覺。
陪伴孩子需要“優質時間”,是指“你和某人在一起的時候,由于你重視這份關系故而付諸了你全部的注意力”。陪伴孩子時不妨放下手機,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看到你在用心陪伴他,真切感受到自己被看到、被認可、被愛。傾注了全部注意力的“優質時間”,才是有效且高質量的陪伴時間,才能產生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深度聯結。
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要針對不同的身心特征調整陪伴方式。比如,嬰幼兒時期的孩子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生活陪伴,通過父母最直接的親密陪伴來感知自己是被關愛的、是安全的,從而構建對周圍世界的認知;童年時期的孩子,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對事物有敏銳的感知,需要父母帶著他們去感知最直觀的大自然,感受顏色、聲音和物體的形態;青春期的孩子生理趨向成熟,認知能力提高,希望自己顯得成熟、自主,但叛逆情緒不時迸發,甚至會對“不請自來”的關注感到憤怒,這時家長的“隱形”陪伴可能更有效,不必時時刻刻陪在孩子身邊,適當的疏遠和共情會更有力量。
學會共同學習,幫助孩子找尋價值感和意義。父母是成年人,成年人意味著“成熟”和“經驗”。美國成人教育學家諾爾斯認為,成人是自學者,成人是具有生活經驗和工作經驗的人,學習目的明確,帶著主動解決問題這一動機。所以父母的主動學習,帶有很大程度的必然性。他們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產生“共同學習”的主動愿望,但和孩子共同學習什么,怎么學,往往會帶來完全不一樣的效果。
我認識一位全職媽媽,孩子從小到大上什么課,她都跟著學。孩子考上重點大學后,她很自豪地告訴我,孩子高中的數理化,她都會!這樣的家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們和孩子一起學習,可以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輔導功課,查漏補缺。但是,姑且不說有多少家長能夠全職在家,又有多少家長有能力陪同孩子學完所有的課程,單單說家長的邏輯理解能力,總是要比孩子略強一些,在和孩子一起學習時,孩子總覺得自己不如父母學得更快、更好,一方面會依賴于家長的解答和提示,另一方面會挫傷孩子學習的熱情和自信。
其實,提倡父母和孩子共同學習,是指父母學習如何懂孩子,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給孩子好的人生指引,并非著眼于學習特定的內容或專門技能,而應該把焦點放在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上,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有時不妨裝裝傻,向孩子請教,增強孩子的自信,幫助孩子找尋自己的價值感,盡力培養高自尊的孩子。
學會建構,帶著身份覺醒“復盤”養育行為。自媒體時代,碎片化的育兒知識分享比比皆是,滿眼都是育兒方法、成功案例,家長篩選、辨別各種資訊的難度很大,而將別人的成功經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卻遭遇失敗時,家長又會陷入無助、焦慮和自責當中。
所以,僅有強烈的學習動機還不夠,面對過載的育兒家教資訊,面對孩子成長的不確定性,父母首先要直面自己的養育焦慮,認可這是一種正常的焦慮情緒,大多數父母都會有,無須放大。其次,父母不能將某種技能簡單復刻到自己孩子身上,而要有意識地發現并順應孩子的天性,理性地排除一些不適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時常帶著為人父母的身份意識去“復盤”一些養育行為,當某種熟悉的類似情境出現時,能敏銳地及時感知到當下所處的狀態,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如何應對。
養育孩子是父母終身成長的過程,從改變觀念到身份覺醒、理性自覺,需要多看、多聽、多感悟,需要花心思去學習、去改變,用高質量的陪伴去生成保護孩子一生的鎧甲。在一次次的學習、反思、改變、復盤的過程中,從小事中尋找大啟發,從一點點小改變開始,構建成長型思維,讓父母這個角色內涵變得更加豐滿、更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