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家”的含義,這是人類最古老而永恒的話題。人們對“家”的精神依戀,或許遠遠超出了身體棲息的需求。

人的成長歷程,其家的意義大于天。拿小孩子來說,他們對家的眷戀更加強烈。別看他們對有些事情認識不到或意識不到,但他們內心能夠體味得到或感受得到。他們感知到的幸福,雖然語言難于表達出來,但他們歡欣的表情會告訴他們的父母。爸媽在,家就在,孩子們就快樂無比,即使苦難相隨,就算家徒四壁。

家,是具體的,親近的,柔軟的。它的窗欞已經很老,椽頭已糟朽,瓦壟已塌陷,那神態像極了佝僂蒼老的母親,但兒不嫌母丑。

家,其實就是一處心靈的住所,是父輩或祖輩拿出了他們大半生的積蓄和血汗營建的房子。有了它,一家人便得以安生。日后家庭里的每一個生命都在這里慢慢成長。它默默地遵守著承諾,使每一個幼小的心靈得以最大限度的保護。早年,盡管北方的冬日異常寒冷,屋內的水缸、臉盆、玻璃窗上到處結冰,夜晚身體被凍得蜷縮一團,時常做些被凍醒的夢,那也讓你感覺到家的溫暖。有了家就不至于風雨飄搖。任何事情也抵消不掉家帶給我們的恩澤。家的內涵深沉而厚樸,輪廓清晰,院墻以外的事情與之無關,只有家才是重中之重。家人都緊緊圍繞這一重要核心,選擇他們該去做的和喜歡做的事情,年復一年,日出日落,勤勉勞作,日子過得簡約明快。

家所在的方向是明朗的,家的方位永遠不會迷失,無論刮風下雨,電閃雷鳴,還是大雪封山,濃霧彌漫,不管有多大干擾,那個地方始終清晰明了。

坐落在京西北太行山余脈的西峰山村,是我的老家。果香樹茂,蜂吟蝶舞。這個三面環山的村莊從來沒讓我放下過對它的惦念與思戀。因為那里鑲嵌著我童年的記憶,有我無法割舍的老宅。父母雖然不在了,但他們住過的老屋還在,老屋在,家就在。

故鄉,一個被延展的稍大的家。人要長大,勢必要離開家,或長或短,或遠或近,盡管離家的緣由各有不同。家,親情的樞紐。回往的路上,再顛簸,心與家也牢牢地粘貼在一起。家,親人的港灣。家人如同大大小小的船只,出出進進,奔波忙碌,這才是家的氛圍。有家心里最踏實。

只要心里有家,不論你翻山越嶺、跨洋過海,還是散步于房前屋后;不論你離家三天五天、一年半載,還是出去個把鐘頭;不論你是外出旅游、考察學習,還是天天出門上班;不論你在外做臨時工、打長工,還是下地干農活,只要你的腳剛剛跨出門檻,你就會程度不同地立刻產生思家、戀家的情懷,這個家經營得越久,感覺就越強烈。如果是出遠門,甚至在趕往車站或機場的途中,身后的家就會突然竄到你的眼前讓你依依不舍,你像是要被誰給奪走了。緊接著你會反復盤算在外面怎樣過,目的地與在家里有多大區別,等到了那個地方,你又看似不急心里卻是焦急地一天一天盼著盡快回家,盡快見到幾日、多日甚至很久未見的父母、妻子(丈夫)、兒女。你會以多捎禮物的方式填補那段離家的情感空白,真切而焦急。

人們外出走得越遠,戀家的情思就愈加濃烈,走得再遠,家也是中心,自己是半徑上的某一個點,移動在圓弧上。家所在的地方打下一根深深的樁子,樁子上系著一根繩子,繩子的那頭兒將外面的那個人牢牢地系住,不管走到哪兒,多大半徑,繩子的兩端都會時刻產生感應,產生電波,產生像琴弦發出的美麗動人的振頻。

不管去了什么地方,行走多少道彎,即使拐到天涯,再繞到海角,在大山的后邊,在地球的那一面,心與家的距離總是一條直線,一條繃得緊緊的線,決不允許出現絲毫的松弛,不可有一道小彎,打個小結,線之間的任何一段都不能有干擾,附著任何雜物。再一細想,在外的那個人的心中至他的家哪會有什么距離?那兩個點分明在一個圓心。

如出遠門,不自覺地就會把“家”放大,走得越遠,倍數越高。去外省市就把北京說成家,到了國外就把中國說成家,如果是飛上太空,脫口而出地球是我家呀!這樣說有自豪的心理,有炫耀的心理,也有“攀比較量”的心理,還有哪都不如我家好的心理。難怪有人說出這樣的話:“即使是最謙遜的人也夸他的家鄉好?!?/p>

在外邊,特別是在國外,總不由得將任何東西與家里相比較,比如飯菜是否做得好吃、可口;住的是否隨意、舒服;購物是否便宜、實惠等等。當然,在外期間,也有很多讓你羨慕的東西,也確實能使你一時心潮澎湃,激情四溢,感慨萬千。但一離開,立即“人走茶涼”,回家后,尚有三分鐘熱氣,之后慢慢淡了。很少有人將人家的精華之處系統而全面地咀嚼吸收,那些過往就“揮發”掉了,所以“家”還有排外的功能。

不管走到哪里,心仍在家里。所以沒回到家之前,似乎什么事都在懸著,不踏實,沒著落,要問為什么,又很難說清楚。但一旦一只腳跨進家門,這些難以言狀的東西,會立即消失,這也許就是“家”的魔力吧?

想家的感覺是相似的,特別是初次出遠門,離家初始的幾天,更會讓你想家。這時不知不覺地會讓你上火,無名火,如果調節不好,繼而就會出現水土不服、頭疼腦熱和不思飲食什么的,越是這樣,就越想在家時的感覺,在家吃得飽,睡得香,隨隨便便,輕輕松松,于是不由自主地一次又一次地萌生了趕快結束此行程立即回家的念頭。

想家,其實是想家里的人。若還在父母“門下”,未成家,當然是想老爸、老媽、兄弟姐妹。眼下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家庭,也只好想父母了;若成家了,一邊是父母,一邊是自己的愛人、孩子,都要牽掛,哪一頭兒都要顧及。為了表達想家、想念家人的心情,會拼命往回拎東西,拎得越多,越貴重,就越說明在你離家期間,你想家、思家、念家的程度。

家是根,是母親,是鄉愁,有家,不管在哪里都會產生無限的思戀。家是美好的,溫馨的,磁性的,但好兒女志在四方,離家是為了團聚。每逢佳節倍思親,節日到來的時候,離家的游子正在趕路回家,因為家人在家等你盼你回家。

祝愿我們每個家庭都是相似的。

責任編輯:塵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