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留學生公選課課堂教學方法探索研究——以“中國民俗”為例
作者:劉 娜
發布時間:2020-12-15 15:24:2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近年來,來華留學生人數逐年增加,高職院校逐漸成為國際教育合作的重要領域,高職教育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文章以高職留學生公選課課堂為例,探索適合留學生的教學方法,培養知華、友華、愛華的留學生,找到適合留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提升高職留學生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職 留學生 公選課 教學方法
問題的提出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擴大教育開放,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的目標和任務。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國國際吸引力越來越強,留學生數量也越來越多,據教育部2019年的統計,2018年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185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全國31個省(區、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學習。近幾年來高職院校中也有部分院校開展了留學生教育工作,承擔了國際教育的重任,主要招收的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留學生的教學工作對高職院校來說,是新的教學任務,也是教學上的新挑戰。因此,積極探索適合留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已經成為當今高職院校留學生教育值得思考的問題之一。
“中國民俗”教學現狀
1.學情分析
(1)“中國民俗”選課學生概況分析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從2018年開始招收第一屆留學生,學制三年。第一學年主要是漢語課程方面的學習,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讓學生具有一定的漢語知識,為留學生后面的學習提供語言基礎。從第二學年開始留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專業選擇,進入專業課程學習。學校同時專門為留學生開設了公選課,公選課主要是以了解中國文化、提高留學生漢語水平為目的,“中國民俗”就是我們為留學生開設的公選課之一,“中國民俗”開設在留學生在校學習的第三學期,“中國民俗”開設的第一年選課學生為17人,這17人主要來自于孟加拉和印度尼西亞。
(2)留學生在“中國民俗”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第一,語言障礙。“中國民俗”講授的比例比較大,主要是一些能體現中國文化特色的內容,這些文化特色用別國語言不太好表達。而留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國家,他們來華學習漢語一年后,有4名考過了HSK4(漢語四級),這4名留學生無論是在漢語聽說方面,還是在漢語書寫方面基本能跟上教師的授課進度。而其他留學生漢語水平則相對較弱,需要教師用英語解釋或由其同學用他們的語言解釋后,他們才能完全理解教師講授的內容。學校下一屆的留學生來源國將增加到六個,留學生的語言種類將會更多,語言障礙成為了留學生學習“中國民俗”的一大障礙。
第二,文化差異。文化是一個國家最有代表性的東西,文化也是一個民族特有的東西。“中國民俗”講述的主要內容是中國歷史文化。留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接觸的文化也不一樣。因此,留學生在“中國民俗”學習中可能會對一些中國文化不是很理解,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在這17名留學生中,僅有一名留學生曾經在中國生活過,其他16名留學生是留學后才有在華生活經歷,且大部分留學生是在西安、咸陽生活學習,而中國南北差異、地區差異比較大,這也會給留學生的“中國民俗”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
第三,不重視公選課。留學生進入第二學年之后,因為學校已經進行了專業分流,留學生開始進行專業課學習,這時候他們對公選課就沒有以前那么重視了,主要表現在上課精力不集中,課后做作業不積極。在調查他們不完成作業的情況時,他們給出的理由是時間不夠,剛開始學習專業課時學習時間比較緊張,課程也比較難學,因而他們就不太重視公選課的學習了。
2.“中國民俗”教學情況分析
“中國民俗”還介紹中國節日民俗、居住民俗、飲食民俗、人生禮儀民俗等。總共是24學時,每周2學時,教學周數12周,為公選課。中國民俗知識復雜多樣,從整體來看,“中國民俗”課時安排不是很充足,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既要考慮到知識的全面性,又要考慮到重點知識的突出性。因此,授課教師在教學中主要選擇與留學生生活聯系比較緊密的知識進行講授,如中國節日習俗留學生都有可能會參與,可以重點講授。飲食民俗也是留學生每天都要接觸的,因此也是重點講授的內容。“中國民俗”根據《2018級留學生人才培養方案》編寫課程標準,根據課程標準確定教學內容,然后是授課教師做好后期的授課工作計劃。授課教師根據課程的整體時間安排,按照自己的授課計劃實施教學。“中國民俗”以講授中國民俗文化為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以漢語教學為主,這也有助于提高留學生的漢語水平。
“中國民俗”教學方法探索
1.課程思政貫穿其中
在“中國民俗”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堅持課程思政建設,重點是用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影響力,培養留學生的知華、友華、愛華精神,使留學生通過“中國民俗”的學習,更加了解中國和熱愛中國。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要讓他們深刻理解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的原因。
2.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創新教學模式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民族習慣,是“中國民俗”的教學重點,為了讓留學生更好地了解它們,授課教師上課時就要積極創新教學模式,要打破傳統的講授模式,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比如在教授中國節日習俗時,授課教師可以引用中國古詩詞作為課程導入內容,讓留學生隨著中國古詩詞進入中國傳統民俗學習之中,使其有身臨其境之感。王安石的《元日》、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杜牧的《清明》、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都可以成為留學生每周預習、熟讀、背誦的內容。通過這種方式的學習提煉出“關鍵詞”,讓留學生通過“關鍵詞”就能知道是中國的什么節日。
3.求同存異,尊重文化差異,克服語言障礙
在“中國民俗”教學過程中,語言是留學生學習中的一大難點,目前學校的留學生多來自于小語種國家,英語也非其母語。而學校的授課教師基本上不具備小語種語言基礎,所以在教學中主要是以漢語為主,英語為輔。在尊重留學生文化語言的基礎上,使留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授課教師在教學中要多運用漢語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利用中國文化的吸引力來吸引留學生學習漢語,這樣做一方面提升了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另外一方面也提高了留學生“中國民俗”的學習效果。
4.以體驗式教學為主
“中國民俗”是一門體驗性比較強的課,受國籍、文化的影響,一些中國民俗知識只通過授課教師講述留學生并不一定能理解,而讓留學生自己去實際感受一下效果則要好很多。授課教師在“中國民俗”教學中要不斷拓展課程載體,讓學生實地去調研、參觀。比如在學習中國飲食民俗時,講到中國的茶文化,授課教師可以把留學生帶進茶藝室,讓留學生在茶藝師的引導下學習中國茶藝,體驗中國的茶文化。可以結合一些重要節日,聯合留學生管理部門開展活動,如中秋節的聯歡活動,請留學生品嘗中國月餅,體驗中國傳統佳節的氛圍。還可以在留學生中開展中國文化體驗周、中國美食體驗等活動,以及留學生中國飲食文化研學活動,如讓留學生自己動手參與包餃子活動,在留學生包餃子的過程中,授課教師可以講解中國的餃子文化,使留學生在品嘗自己包的餃子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飲食民俗。在實際體驗中增強留學生對中國民俗知識的理解程度,這樣做也使留學生的“中國民俗”學習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信息化教學方式的運用
信息化教學方式也是留學生特別喜歡的一種教學方式,作為授課教師,要適當運用在線課程、視頻動畫、實操軟件等信息化手段輔助“中國民俗”教學。在“中國民俗”教學過程中,通過雨課堂等讓留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激發留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一些問題的探討,可以讓留學生發彈幕投屏,這樣一來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變得非常高,同時也有利于留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后輔導,授課教師也能夠及時掌握留學生的學習情況。
結 語
隨著我國國際合作的進一步深入和擴大,高職院校在國際教育領域中承擔的責任會越來越大。高職院校應不斷探索出更多的且能夠適應于各國留學生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以課程思政為主線,結合信息化教學,多方面創新教學模式,最終達到提升高職留學生學習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欒鳳池,孫偉:《“一帶一路”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建議和對策》.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1906/t20190620_243003.html.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教育部:《2018來華留學統計》.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
[4]于溪:《“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院校留學生教學方法探索》,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2.
[5]王惠蓮:《地方高職院校來華留學生< 中國概況>課程的改革與建設研究》,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12
[6]楊建惠,肖媛:《“一帶一路”背景下留學生教育的困境與對策研究》,輕工科技2019.11.
作者單位: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