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視角下日語專業“3+1”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研究
作者:彭艷麗
發布時間:2020-12-15 15:06:4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需求分析是外語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將陜西理工大學日語專業學生需求和社會需求作為調研對象,以期通過調研明確了解日語專業學生學習的根本需求,同時結合其就業需求,構建適合日語專業學生的“3+1”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3”指三年的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教育以及專業實踐性環節,“1”指進入校企合作單位或參加海外合作項目開展為期半年的專業實習和半年的畢業論文寫作。“3+1”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等。
[關鍵詞]需求分析 日語專業 “3+1” 應用型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本論文參與教改立項《需求分析視角下我校日語專業“3+1”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XJG1802)。
需求分析理論
1.需求分析理論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最早應用于20世紀70年代初,目的是為成人學習專門用途語言課程設置提供依據。國外語言學家針對外語需求分析的研究主要分為四個階段:Munby提出的目標情景分析,Allwright提出的目前情景分析,Hutchinson&Waters提出的結合目標情景需求和學習需求的分析模型,以及Dudley-Evans&St.John提出的綜合分析模型。MichaelHLong在Dudley-Evans&St.John綜合分析模型的基礎上,又將其進一步完善。MichaelHLong指出,應將任務作為需求分析的單位,基于實際任務的分析將比基于文本的分析更為客觀實用,在這一原則下設置的課程將更有助于增加學習者掌握匹配未來職業的知識;同時,進行需求分析的數據來源應是多方面的,比如學習者自身、工作單位、環境因素、社會需求等,如果數據來源過于單一,是會影響需求分析的客觀性的。
2.陜西理工大學日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在需求分析理論下的現狀
需求分析是專業課程設置的基礎,也是教師組織教學、選用教材、決定教學方法和評估教學的基礎。將學校日語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作為調研對象,以明確學生學習日語的就業需求,進而結合就業市場的需求,以此為依據構建適合學校人才培養定位的日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我國大多數院校日語專業所構建的人才培養體系都著重于學生基礎知識的培養或者是略顯單一的技能培養。但是社會對此類單純的語言知識類人才的需求量正逐漸減少,而對應用型日語人才的需求量卻逐年增加。文章以陜西理工大學日語專業“三版”人才培養方案(2010版人才培養方案、2014版人才培養方案、2018版人才培養方案)為參照,其培養目標都是應用型日語高級人才,2010版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性教學環節占18學分,2014版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性教學環節占36學分,2018版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性教學環節占44學分,這充分體現了學校日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正朝著應用型培養目標在推進。但是在這一過程中相關的課程體系、培養體系以及教師的教學體系還有待進一步的完善。以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為核心進行一體化的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形成以就業為導向的項目及課程一體化體系,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的培養路線。但因種種原因,日語教學“費時低效”的現狀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地方高校日語人才培養體系脫離了社會的實際需求,忽視了學生的內在需求,沒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只有有效的需求分析才能減少這種教學上的盲目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3+1”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內涵
由于學校是地處邊緣地帶的綜合型大學,沒有現成的日語教學體系可以搬用,學校就在多方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學校辦學的實際條件和西部特殊人才的市場需求,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及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角度出發,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構建了適合學校日語專業學生的“3+1”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3”指三年的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教育以及專業實踐性環節,使培養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專業技能以及一定的人文精神情懷;“1”可以進一步分解為“0.5+0.5”,其中一個“0.5”指進入校企合作單位或參加海外合作項目進行為期半年的專業實習,另一個“0.5”指為期半年的畢業論文寫作。專業實習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以及專業技能的應用能力,畢業論文的寫作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通過“3+1”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可以更好地豐富學生的知識,提升學生的能力和素質。
專業實習采用校外企業實習和赴日帶薪實習兩種形式。校外企業實習在學校簽訂的日語專業實習基地進行集中實習,赴日帶薪實習是在日本的協議公司的實習點實習,這就是新型的“校內+校外”“國內+國外”多方位、多途徑相結合的實踐平臺,其有效地將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轉變為他們的專業技能。加強校企合作,建立企業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真實的企業工作環境;與日本多所大學建立校際合作關系,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新體系,努力建立應用型日語人才培養體系,以期促成日語教育與學生就業、經濟社會發展三者之間的良性循環,從而使學校日語專業學生在社會上能有更強的競爭力和適應能力。
“3+1”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在日語專業教學中的實踐探索
1.“3+1”中“3”的保障
“3+1”人才培養模式中“3”指三年的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教育以及專業實踐性環節,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專業技能以及一定的人文精神情懷,這也是本體系得以實施的基本保障。沒有前面的“3”,就不會有后面“1”的順利實施。
學校日語專業學生基本都是零起點,所以學校第一年的課程設置主要都是日語基礎知識以及基礎的日語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設置了日語專業導論、日語語音、基礎日語、初級聽力、會話等基礎課程。第二年的課程設置主要是基礎日語、語法、初級日語寫作、閱讀、會話和日本概況等,使學生能夠達到國際日語N2以及日語專業四級水平,通過兩年的日語學習,學生能較為順暢地進行日語交流。第三年非常關鍵,其課程設置區別于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基礎課程,主要偏重于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因而開設了高級日語、高級聽力、日語論文寫作、口譯和筆譯理論與實踐等必修課程和中日語言對比、高級閱讀、時事新聞導讀、高級日語試聽說等選修課,以及專業綜合技能實訓、學年論文、日語口語實訓以及模擬導游實訓等課程,同時也是為學生大四的就業奠定一個基礎。
2.“3+1”中“1”的探索
“3+1”培養體系中的“1”是本體系的一個創新點,也是本體系的一個重點所在,只有“0.5+0.5”落到了實處,發揮出了作用,才能算是成功地建立了日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第一,校企合作。為了滿足日語專業學生的發展和學生的日語實踐環節要求,學校日語專業在省內外建立了三個以市場需求為依托的實踐基地,分別為湖南潭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陜西漢唐興業實業責任有限公司和勉縣鴻文教育培訓學校。在大四的第一學期讓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讓學生有真正意義上的工作體驗,親身體會在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通過實踐,學生收獲頗豐,這使學生在學到專業知識的同時,還鍛煉了他們的工作能力,擴大了學生與社會的接觸面,增加了他們以后在社會競爭中的經驗,同時也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日語專業能力,能使他們在畢業后更好地融入社會。
第二,赴日實習。除了落實其中一個“0.5”——省內外校企合作基地的實踐,陜西理工大學國際交流處還積極為日語專業學生的另外一個“0.5”努力——落實學生赴日實習。學校和日本的三所學校建立了校際合作(富士常葉大學、京進語言學校和九州外國語學院),學校每年都安排學生赴日實習,通過近十屆學生的實踐,這“0.5”已經成為了陜西理工大學日語專業的一大辦學亮點,學校日語專業學生在日本校際合作學校不僅獲得了專業知識的提升,還為自己今后的考研、就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3.“3+1”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第一,準確定位學校日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立足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并在此基礎上探究學校日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類型、層次以及規格要求,進一步清晰地表達出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與一般職業院校所培養的應用型人才究竟有哪些不同,從而明確學校日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即面向的是社會生產和生活領域中的職業群和行業,而不是具體的崗位,因此在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上,并不過于強調學生技術的熟練程度以及與崗位對應的操作能力,而是強調學生既要具有較為深厚的知識基礎、專業知識和技能,又要具有轉化和應用理論知識的實踐能力以及一定的創新能力。
第二,完善日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與其培養體系的構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首先是通過學習調研,明確學科專業建設的思路和做法,探索學科專業建設新體系。其次是開展課程和教學體系建設,確保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以及人才的多樣化、個性化發展,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職業方向意識,同時在教學體系建設上加大實踐教學強度,加強校內外實習、實訓力度,形成教學、實踐、培訓一體化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再次是強化教學支持和保障體系建設,如教師隊伍建設、實踐基地建設和校企合作平臺建設、質量監控和質量標準體系建設等。
第三,構建符合學校實際的日語專業“3+1”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以應用能力培養為目標、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實訓為重點、以校企合作為依托,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日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通過三年的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教育以及專業實踐性環節的銜接,使培養的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專業技能以及人文精神情懷。通過其中的一個“0.5”,也就是半年的進入校企合作單位或參加海外合作項目的專業實習,再通過另外一個“0.5”,也就是半年的畢業論文寫作,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以及科研能力,最終達成“3+1”人才培養體系中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目標。
結 語
從需求分析的角度對陜西理工大學日語專業“3+1”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研究,有利于學校日語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的轉變。新型的“校內+校外”“國內+國外”多方位、多途徑相結合的實踐平臺,有效地將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轉變為他們的專業技能。課程體系和學科建設具有的寬厚性、系統性,不僅使學校培養出的日語人才具有更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而且學生在工作和學習中更具有創造性。學校在調研和實踐的基礎上構建的全新的日語專業“3+1”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三方面得到全面的進步,非常有利于強化學生的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突出了學校人才培養重實踐、重應用、重一線的特征。在改革過程所積累的經驗和教訓不僅為學校后續日語專業的發展提供了參考,而且對其他院校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余衛華.需求分析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8).
[2]徐微.外語教學中的需求分析研究綜述[J].科研園地,2012(2).
[3]董奎玲.基于校企合作的日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科教導刊.2018(7).
[4]陳寶劍.應用型日語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改革的探索——以淮北師范大學為例[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8(10).
[5]沈麗芳,張長安.企業應用型日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企業導報,2012(5).
[6]張雪梅.市場導向角度下日語人才培養的方法[J].經濟研究導刊,2017(21).
[7]賴晶玲.復合型日語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2(4).
[8]孫瑞雪.應用型本科日語專業3+1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J].科教文化,2012(8).
作者單位:陜西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