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新生是大學校園里一個心理狀態比較脆弱的群體,對大學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高校對大學新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的方式也在不斷完善著。其中團體輔導以其經濟、高效的優勢逐漸成為高校對大學新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的主要方式。文章對運用團體輔導干預大學新生心理危機的途徑進行了探析。

[關鍵字]團體輔導 大學新生 干預途徑 探析

在學生當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大學新生作為大學校園里一個心理狀態比較脆弱的群體,學校對其因適應困難而引發的心理危機進行干預已經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個重點。團體輔導以其高效的組織形式、引領成長的明顯效果成為了高校對大學新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的主要方式。

團體輔導的定義及優勢

1.團體輔導的優勢

團體輔導,譯自英文中的“group counseling”,也被稱為團體心理輔導、團體咨詢、小組心理工作等,它是指在集體環境下開展的一種心理干預方式,借助的是團隊成員共同努力下產生的獨有動力。它是通過團體內部成員與成員之間的相互交流溝通,促使每個參與的個體在互動中分享體驗,從而深入認識自我、探索未知自我、悅納新生自我,并改善與他人的關系、習得不一樣的生活與行為方式,以團隊的力量實現助人和自助的全過程。團體輔導可以分為成長性團體輔導和治療性團體輔導,高校所運用的團體輔導大多為成長性團體輔導,這個類型的團體輔導對團體領導者要求比較低,而且基本能夠解決大學新生在適應大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問題。

如今的大學新生多是“00后”,雖然他們所處的物質環境比較優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比較高,家庭教育環境良好。但是他們的責任感、擔當能力卻相對比較欠缺,挫折自愈能力也比較低,而且他們當中很多人是上了大學后才開始住宿舍過集體生活的,大學的學習方式和高中有著質的區別。來自學業、人際、經濟、就業等方面的壓力,會讓大學新生產生心理不適,嚴重的時候甚至會產生心理問題。

筆者通過易班平臺對2018級245名新生進行了心理狀態和心理需求的問卷調查,在“來到大學最想獲得哪方面的能力”的調查中(見表1),選擇“人際交往能力”的占比最高,顯示出新生對人際交往的渴求,希望來到大學后拓展自己的交際圈,在新的環境中獲得支持;選擇“心理健康能力”的占比最低,顯示出大學新生對心理健康能力的了解和需求度較低。由此可見,大學新生處于心理保健知識少,心理康復能力低的狀態,這也從側面說明學校對大學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2.團體輔導的優勢

對新生進行團體輔導,讓其在團體的氛圍中表露自己的心聲,在團體成員的鼓勵下逐漸改變自己。一個團體內的成員大多存在一些相似的問題,而這些相似的問題會讓他們產生一定的歸屬感,進而他們會在心理上接納自己,在行動上努力改變自己。由于對團體領導者的要求相對較低,團體輔導能夠一次輔導十幾個大學新生,這是高校對大學新生心理健康進行干預的一種既經濟又高效的方式,既解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人員不足的問題,又可以用專業的方式引導大學新生。

高校運用團體輔導取得的成果及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高校在多年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和實踐中,多是運用團體輔導對大學新生的心理危機進行干預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我國高校在學生中開展心理輔導比較晚。因此,高校運用團體輔導對大學新生心理危機進行干預時會產生一些問題。

1.高校運用團體輔導取得的成果

隨著國家和社會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視,高校開始嘗試不同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其中運用團體輔導對學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就是其中一種,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高校運用團體輔導對大學新生心理危機進行干預日漸普及。高校一開始開展的團體輔導主要集中在有一定心理不適或心理問題的學生中,甚至是運用于存在心理疾病的學生當中。但如今,高校開展的團體輔導主要是發展性的、成長性的,干預對象是全體學生,其中大學新生是主體,這使得團體輔導在高校中的運用得到普及。其次,高校運用團體輔導對大學新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取得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1991年至2018年期間,筆者通過在知網上查詢“團體輔導”,有文獻20000余篇,其中期刊論文有7700余篇,并且核心期刊多達2200余篇,專著近千部。

2.高校運用團體輔導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高校對學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中所運用的團體輔導時間還不長,團體輔導的本土化程度較低,專業化程度不足,因而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首先,高校在對學生心理危機進行干預過程中團體輔導的運用效率較低。其次,高校在學生中開展團體輔導時目標不夠清楚。再次,高校在學生中運用團體輔導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的延續性較差。高校運用團體輔導對學生心理危機進行干預過程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影響了團體輔導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果及團體輔導在高校中的發展和普及。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團體領導者的專業素質不夠高。表現為團體領導者的專業理論知識儲備不足、團體領導技術不夠成熟、學校針對團體領導者開展的培訓不夠。二是高校團體輔導的針對性不強。表現為團體隨意形成、團體輔導方案主觀設計過多、團體輔導主題單一。三是高校團體輔導評估工作缺乏。表現為高校忽視對團體輔導工作的評估,而且現有的評估方式比較單一。

高校運用團體輔導對大學新生心理危機進行干預的途徑探索

1.組建素質優秀的團體領導者團隊

團體領導者是團體輔導的指導者,領導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團體輔導的整個過程和后期效果。因此,組建一支素質高的團體領導者團隊是解決高校團體輔導存在問題的一個有效方法。首先,對團體領導者進行嚴格選拔,制定選拔標準,從團體領導者的專業知識、帶隊經驗、輔導技術運用能力、人格特質、語言表達能力、職業道德倫理等方面進行標準設定。選拔那些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帶隊經驗、團體輔導技術運用嫻熟和樂于助人及溝通能力和組織能力較強的人擔任團體領導者。其次,組織團體領導者參加專業培訓。組織團體領導者參加團體輔導理論、技術、方案設計、評估等方面的培訓,并指導和帶領團體領導者進行團體實踐,提高團體領導者的專業水平。再次,注重對團體領導者的考核。一期團體輔導結束后,注重從團體輔導是否有效、團體輔導方案是否合理、團體輔導技術運用是否得當等方面對團體領導者進行考核,平時也要注重對團體領導者的督導,不斷提高團體領導者的個人能力,以促使其能更好地在學生當中開展團體輔導工作。

2.做好團體輔導前的準備工作

學校對大學新生進行團體輔導前,一定要做好前期準備工作,通過初步調查掌握大學新生的心理狀態和需求以提高團體輔導的針對性。在大學新生中宣傳團體輔導。在大學新生入學前,學校最好提前了解大學新生的大體情況,如家庭成員、家庭經濟狀況等,這樣可以把大學新生的一些情況和團體輔導的設計進行結合;大學新生入學后,在大學新生當中進行團體輔導的含義、方式、內容、效果等方面的宣傳工作,讓大學新生在加入團體輔導前就能初步了解團體輔導的基本情況,認識到團體輔導的作用,提高大學新生參與團體輔導的積極性。及時對大學新生進行問卷調查及調查結果分析。學校宣傳團體輔導后,就要正式開始團體輔導前的問卷調查設計工作,對大學新生的心理狀況進行一個調查,團體領導者根據調查結果,設計出有針對性的團體輔導方案,以提高團體輔導的實效性。

筆者在對大學新生開展團體輔導前,采取了整體抽樣的調查方式,通過易班平臺對2018級245名大學新生進行了心理狀態和心理需求的問卷調查,共回收問卷235份,其中有效問卷222份,無效問卷13份,問卷回收率為95.9%,問卷有效率為94.5%。并且采用了方曉義等人編制的《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該量表由自我適應、滿意度、校園生活適應、人際交往適應、學習適應、擇業適應、情緒適應等維度構成。量表采用5點計分法,1~5分分別代表“不同意—同意”,對反向問題進行重新計分后,得分越高,表示適應狀況越好,該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數為0.95。通過對該量表數據的統計和分析,計算出各個維度的平均值和標準差,從表2中可以看出,大學新生的適應平均值為3.31,略高于量表的平均值3,顯示出大學新生適應情況較好,從各個維度看,校園生活適應狀況最好,大學新生滿意度狀況最差,學習適應、擇業適應、滿意度等低于總體適應平均值。量表結果表明:大學新生適應狀況較好,但是適應水平還有待提高,尤其學習適應、擇業適應比較差,在大學新生團體輔導中可以加入學習心理、拖延抵抗、職業生涯規劃等內容。大學新生在滿意度這個維度中平均值最低,只有3.06,表明大學新生對自身及外部環境的滿意程度較低,在大學新生團體輔導中可以加入引導大學新生進行自我、專業、職業、生活環境、學習環境認同等方面的內容,以提高大學新生對大學的滿意程度。

根據前期宣傳和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對大學新生進行了分類,使大學新生形成的團體打破班級限制,使團體的形成方式更加科學。依據大學新生存在的問題進行團體劃分,以提高團體成員的同質性和團體設計方案的針對性,在團體工作過程中,成員間若存在共同或相似的問題,則更有利于激發團體成員之間的互動,能更好地促使成員的改變與成長,增強團體輔導方案的針對性。根據在大學新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確定團體輔導主題,根據不同的主題設計出不同的且針對性強的團體輔導方案,使團體輔導能夠更直接、更準確地解決大學新生存在的問題,幫助他們成長和保持心理健康。

3.健全高校團體輔導評估

對大學新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的團體輔導工作評估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評估不僅是檢驗團體輔導效果好壞的有效方法,還是檢測團體領導者領導能力高低的方式之一。通過對團體輔導評估結果的分析,能夠使團體輔導方案被不斷改進和完善,從而使團體輔導的效果不斷得到提升。

筆者對大學新生開展的團體輔導進行了一個全面的評估,分別是團體輔導前、團體輔導中、團體輔導后的評估。團體輔導前,為了設計出更貼近大學新生的團體輔導目標,通過舉辦講座、訪談輔導員、發放問卷等對大學新生的情況進行了一個評估,以確定團體輔導總目標和單次主題。團體輔導中,通過寫觀察隨筆的方法實時記錄團體成員的變化和團體活動的開展情況,運用帶領團體成員總結的方法及時了解團體成員的感受,同時調整團體輔導方案。團體輔導后,運用問卷法、團體成員寫感想和回訪部分成員及其輔導員的方法進行效果評估,以提高團體輔導方案設計的合理性,改善團體領導者的工作方式,問卷結果顯示:多數大學新生對團體輔導是認可的,認為參加團體輔導是有收獲的,對自己是有作用的,團體輔導帶給他們很多的改變,希望能夠再次參加(見表3)。

雖然運用團體輔導干預大學新生心理危機是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高校也要對這一途徑不斷進行探索和完善。文章分析了高校團體輔導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并通過具體實踐的不斷積累,從團體領導者、團體輔導過程和團體評估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希望對高校運用團體輔導對新生心理危機進行干預時提供一定的參照。

參考文獻:

[1]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3]樊富珉.團體咨詢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4]鄧麗芳.高校團體心理輔導的現狀與發展趨勢[C].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全國第十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07.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6]楊暉.小組工作方法在90后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訓練中的應用——以S大學為例[D].濟南:山東大學,2013.

[7]徐晶,王宏.研究生團隊訓練課程的創新實踐——以哈爾濱工業大學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8]張微.團體心理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探索[J].科教文匯,2013(3).

[9]劉妍君,張雪蓮.團體輔導在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中的干預效果研究[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2,4(4).

[10]方曉義,沃建中,藺秀云.《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3(2):95-101.

作者單位:陜西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