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推動宣傳工作為抓手,突出宣傳工作“引領性、輻射性、服務性”的特點,發揮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興文化的雙重宣傳教育職責,推進當代大學生奮斗精神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著重介紹了以思政課為主渠道的課堂教育教學方法創新,以及利用新媒體技術建設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精神培育網絡教育宣傳平臺和陣地,依據大學生特點推進自主參與探究和社會實踐等教育方式方法創新,旨在構建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創新奮斗精神教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立志報國的學習環境。

[關鍵詞]大學生 奮斗精神 宣傳工作 培育路徑

課題:本文系西安市社科規劃課題“新時代高校宣傳工作推進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路徑研究”階段研究成果(課題編號:ZX66)。

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有其特殊的重要性,是黨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與“80后”“90后”相比,新時期的“00后”大學生有著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他們往往被社會貼上“嬌嫩”“嬌氣”“任性”的標簽。培養大學生的奮斗精神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政治任務。根據這一群體的特點,從宣傳工作中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精神是本文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大學生奮斗精神的時代內涵

作為中華民族一貫傳承的精神力量,奮斗精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始終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永恒的主題,是我黨的優良傳統,是確保黨和國家長盛不衰的重要精神源泉。個人獨立、民族復興、國家富強都離不開“奮斗”這一主題。奮斗精神是克服困難、迎難而上、爭取勝利的精神力量,是對奮斗行為的精神引導。新時代的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任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生力量。引導大學生踐行當代奮斗精神,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

2019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時強調:“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不僅是我們一路走來、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們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重要保證。”進入新時代,當代大學生需要進一步發揚奮斗精神。

大學生肩負著成為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責任,對大學生奮斗精神的培養,不僅影響其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還會直接影響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興衰。當前,由于部分大學生素質不夠完善,存在對奮斗精神認識不全面、不深入的問題,不能把艱苦奮斗的行為落到實處,導致奮斗精神過時、陳舊的言論屢見不鮮,虛榮與盲目攀比、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潮抬頭。

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奮斗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大學生形成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基礎。新時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繼承和發展的主體。為了解當前陜西高校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培育現狀和高校宣傳教育工作的開展情況,筆者設計了相關調查問卷進行實證調研,調查問卷由15個問題組成,主要對大學生面臨的思想困境和其對奮斗精神的理解、認知進行調研。本次調查選擇了陜西屬地高校,以網絡問卷的形式開展調研工作,采用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相結合的形式對高校管理人員、教師、在校大學生進行了隨機抽樣問卷調查。問卷結果采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并對統計數據進行分析討論。通過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的意識淡薄,主要原因在社會、學校、家庭等方面。

從調研中可以發現,受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影響,一些大學生把賺大錢、考公務員、做官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一些網絡社交平臺宣傳鼓吹金錢至上的理念,使得大學生認為掙錢才是王道。一些大學生厭倦學習,進入大學后,放松、放縱自己,不再刻苦學習,只求不掛科就可以。有的人以大學文憑為跳板,追求紙醉金迷的生活;部分學生的學習意愿相對較弱,當他們在學習中遇到挫折和困難時,會缺乏克服挫折和困難的勇氣,缺乏努力學習的毅力,甚至產生了厭學思想。在缺少教師和家長監督的情況下,有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降,思想松懈,產生了不求進步的消極態度,常常聽不進去他人的批評,不能正確對待他人的忠告和建議。這些都使得大學生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動搖,在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慮。

僅有少部分大學生在假期及課余時間做兼職工作或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大多數大學生的課余時間以休閑娛樂為主:旅游、泡網吧、宅在家里……受訪的學生中,男生和女生相比,男生的刻苦精神相對較差;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相比,城市學生的刻苦精神較弱;黨員和非黨員相比,非黨員學生的刻苦精神較差;年級越高,刻苦努力的信念越薄弱。具體表現為:(1)缺乏理想信念。部分大學生缺乏艱苦奮斗和奉獻精神,過分強調個人利益。(2)日常生活中信奉享樂主義,崇尚物欲、超前消費、盲目攀比等現象嚴重。(3)在學習方面,有好逸惡勞的思想,得過且過,不求進步,缺乏刻苦學習的科研精神。(4)在工作中,貪圖安逸,拈輕怕重,又追求高薪和舒適的環境。

在調查中,一些家長也反映,他們的孩子輕視工作,回家后不做家務。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認為工作是一種負擔,對學校的各種實踐活動持逃避態度。即使身在農村,部分大學生也不愿意去地里幫忙,甚至連一些簡單農活都不能勝任。有的大學生認為,勞動就是干粗活、臟活,逃避勞動實踐,滋生了拈輕怕重、嬌生慣養的習氣。

上述問題的出現并非偶然,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豐富、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艱苦奮斗的教育卻逐漸被忽視。社會上各種不良風氣對青年學生產生了嚴重影響,一些大學生的奮斗意識正在減弱,主要原因有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

1.家庭教育缺失

“95后”“00后”大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或者少子女家庭,以農村家庭為例,他們的父母正值壯年,有相對穩定的經濟來源,有的不僅在工廠打工,有固定的工資收入,還有農作物和部分家庭副業收入。他們的祖父母相對健康,大多能做一些家務和農活。在這樣一個條件優越的家庭里,大學生衣食無憂,甚至養尊處優,無法體會生活的艱辛。有的父母因年輕時生活艱苦,所以在對待孩子時有一種“補償”心態,不愿意讓孩子受苦,對孩子的物質要求多是有求必應。此外,一些家長片面地認為:孩子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安排他們做家務、干農活會讓子女分心,不能專心學習。然而,這樣做適得其反,反而會在孩子的心中滋生出嬌生慣養、懶惰、意志不堅定等不良習氣。

2.學校教育缺失

在當前就業難的壓力下,一些高校依然將專業課教育放首位,強調文化課的教育,重智育而輕德育,對艱苦奮斗教育的宣傳和實踐均不足。即使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進行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教育,也是理論化、形式化、籠統化,泛泛而談,收效甚微。在教育學生時,一些教師甚至會把學習中的努力刻苦和將來舒適的工作崗位混為一談,為了鼓勵學生學習上進,以“書讀不好,只能去種田、去南方工廠打工”等對學生進行反面教育。

3.社會不良因素干擾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思潮日趨多元化,一些不良思潮,如享樂主義、金錢至上等,對大學生的誘惑和影響遠遠大于學校教育。一些自媒體平臺還會傳播與艱苦奮斗精神相違背的思想,干擾大學生的判斷力。近年來,社會上對艱苦奮斗的正面教育明顯減少,宣傳勞動光榮、艱苦奮斗的典型人物、勞模精神也較少,致使少數大學生逐漸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此外,社會上一些道德失范、封建迷信、色情賭博等丑惡現象層出不窮,給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帶來了巨大影響。

以宣傳教育為抓手,創新培育路徑

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精神的形成,是以自主、獨立、情感、責任為基礎,是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因素共同構建的結果。大學生的奮斗精神不是與生俱來的,高校要以宣傳教育為出發點,多種渠道創新弘揚奮斗精神的路徑。

1.創造正向輿論引導

輿論反映了社會意識和集體意識,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是弘揚奮斗精神的必要條件。高校的良好輿論環境對大學生的奮斗觀念和行為選擇有著重要影響。要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和學習氛圍,應先優化校園校風、學風建設,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斗志,強化奮斗精神。高校應引導大學生關注普通人的奮斗故事,以“艱苦奮斗,勤學砥礪”為標準,嚴厲譴責和批評懶惰和不作為的行為,表揚積極進取、發憤圖強的積極精神。尤其是要利用好媒體的宣傳教育對大學生言行有著特殊滲透力的特點,高校可通過校報、廣播、“兩微”平臺、網絡新媒體等大力宣傳奮斗精神,倡導積極精神風尚,讓奮斗精神深入人心,引領社會風氣,使大學生深刻認同奮斗精神。

另外,社會也要大力宣傳在生產一線辛勤勞動的勞動者,歌頌在邊遠山區、貧困地區奮斗的楷模,在文藝作品中多頌揚新時代人民群眾蓬勃向上的奮斗精神,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引導的輿論氛圍,鼓勵和引導大學生保持繼續奮斗的正能量。

2.開展思政德育

要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奮斗精神中的指導作用。思政德育就是要努力激發大學生的內在動力,使他們敢于拼搏,勇于奮斗,從“被呵護”中喚醒他們的自覺意識,使他們敢于面對挫折,克服困難,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最終達到成功成才的目標。大學生是青年群體中的佼佼者,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從理論上闡明奮斗精神對國家、民族和個人發展的重要意義;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動起來、活起來,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弘揚艱苦奮斗精神的針對性和時效性;要圍繞中國近現代史,廣泛傳播英雄模范事跡,講述國內外著名學者、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的奮斗事跡,傳播重大科技成果或理論成果、改革開放成果的典型案例,使大學生不斷加深對奮斗精神時代內涵的理解與認同;充分利用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現代教學手段,積極探索當代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緊密結合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思想動態,引導他們討論或辯論什么是奮斗精神。同時,為了讓奮斗精神深入人心,還要改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的說教方式,加強實踐課時建設,探索楷模教育、實地考察等實踐教學活動,以引導新時期大學生保持和發揚革命斗爭精神和艱苦樸素的奮斗精神。

3.落實實踐育人

弘揚奮斗精神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從理想信念出發,從個人實際出發,用生動形象、高雅的情操來教育和感化大學生,同時,還要加強實踐教育環節,注重新時代奮斗精神的踐行。社會實踐是弘揚大學生發揚奮斗精神的重要場域,在社會實踐中,大學生可逐漸養成積極上進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增強與困難、逆境作斗爭的實戰精神。因此,高校要經常組織大學生參加校內外實踐、實習活動;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調研、科技扶貧、勤工儉學、志愿者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向工農群眾學習,向產業工人學習,體驗人間百態,體察社會疾苦,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錘煉他們的積極品質,磨煉他們的精神意志,使其對弘揚奮斗精神有更深刻的認識。

在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強的今天,培育新時代大學生的奮斗精神有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育目標的實現,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施和中國夢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4:1438-1439.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0.

[3]朱萌,張立成.大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17-21.

[4]羅賢甲,楊樹明.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欠缺的深層原因及教育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0(5):55-57.

[5]柴寶勇,付瑞智.論習近平“五位一體”的青年成長觀[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35(2):23-28.

作者單位:西安培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