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的今天提起家訪首先想到的是電話,其次是網絡,最后是走進家庭。在感慨現代通信技術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我也萌生了種種隱憂:教師和家長面對面的交往越來越少了,心與心的溝通也似乎有了一層無形的網,而孩子的交往更是在家庭、幼兒園之間分割的清清楚楚,不可否認小事可以在放學接送的時間三言兩語與家長交換意見,可想要更深層次了解孩子,做出準確的判斷并因材施教,走進家庭是不可替代的。

多年來的家訪接觸的家庭成員形形色色,每一次家訪都像一場濃縮的微電影,在這里我有激動,有興奮,有傷感,有心酸,更有成功的自豪。這眾多的家訪過程中感觸最深的要數走進一個殘疾兒童的家庭:第一次來園見習時,我就發現殿殿和其他小朋友不同,他總是藏在盲人媽媽的身后,無論老師怎么引導他就是不松開媽媽的后衣襟,如果教師走近想拉拉他的手,他就會惡狠狠地張口咬人,在媽媽的幫助下他才勉強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坐下來,只要他的媽媽一離開,他就用頭撞擊地面,在他眼里我看到了他對老師的仇恨和恐懼,在他的世界里似乎只有媽媽,除了媽媽任何人都是排斥的,這是我對他當時表現的一個定位。除了這些反常的行為之外,他的頭明顯大于其他小朋友,身材、四肢都比正常小朋友短小很多,從體型上來看他就是我們俗稱的“侏儒癥”兒童。要打開他的心結,讓他和正常兒童一樣生活在陽光下,我想就必須走進其家庭,了解其成長的環境,探究其心理形成的原因,對癥下藥,因材施教。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樣的家庭環境造就了他這樣的性格,怎樣做才能讓他從依靠媽媽的單向模式轉變為融入集體的混合模式來?帶著這些疑問我進行了家訪,通過家訪我了解到他們完全是一個殘疾人家庭,殿殿的爺爺和爸爸是徹底的盲人,殿殿的奶奶是殘障,殿殿媽媽時而能看見一些模糊的影子,小殿殿雖不是盲人,但卻是先天的侏儒患兒,在這樣一個家庭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小殿殿自然比別人多了些自卑,因為他一出去就會遭到別人的取笑,雖然人小不懂什么,但是當別人背后指指點點時他會很懊惱,時間長了就不愿意出門,不愿意見人,更不愿意和外人打交道,造就了他對家庭成員以外的人都很仇視和恐懼。

了解到這些情況之后,我認為讓殿殿先走出自己內心的陰影極為重要,于是我從殿殿媽媽那里詳細詢問了殿殿平時愛玩什么,愛吃什么,喜歡干什么,忌諱什么……然后,從殿殿平日里最喜歡做的事情入手,陪著殿殿一起玩,先讓他從思想上認識到老師不是壞人,老師不會瞧不起他。不久后,殿殿學會了早上來和老師問好,雖然聲音很小,但對于小殿殿來說確實是一個跨越。對此我大力表揚了他,殿殿臉上多了份自信。其次,在班上我把他介紹給其他小朋友,告訴其他小朋友殿殿和大家一樣,是一個聰明、可愛的寶寶,大家游戲時一定不要忘了叫上殿殿。漸漸地,殿殿從躲避到小心地接觸大家,最終愿意參加小朋友們的集體活動了,不僅如此,主題活動時殿殿還會跟著大家一起唱歌、跳舞。當我把這一情況告訴殿殿媽媽時,殿殿媽媽竟然激動得流下了眼淚。與此同時,我還經常提醒殿殿媽每天回家之后注意引導孩子談談當天的幼兒園生活,在回憶中熟悉幼兒園,幼兒園的人、幼兒園的事等,潛意識中他會慢慢接受幼兒園的一切。一年過去了,殿殿早已不是小朋友們眼里的“怪物”了,他學會了交往,學會了唱歌,學會了跳舞,學會了游戲?!傲弧眱和潟r,當殿殿和大家穿著一樣的演出服,畫著一樣的濃妝登上舞臺時,臺下報以熱烈的掌聲……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苯逃且婚T永恒的藝術,而家訪卻是這門永恒藝術中的萬金油,只有做好家園聯系,才能從根本上了解孩子、認識孩子,走進孩子的心靈,最終為他們撐起一片艷陽天!

作者單位 陜西省旬陽縣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