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理論課涉及大量理論性、抽象性、記憶性知識內容,很容易讓學生有枯燥、乏味的學習體驗,繼而產生排斥、抵觸的心理,降低學習效率,而情境教學則在此課程中表現出重要的應用價值。基于此,本文在簡要闡述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理論教學現存問題的基礎上,系統分析了情境教學價值,并提出了基礎理論情境教學方案,一方面深化對情境教學價值的認識;另一方面指導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理論教學改革工作,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 基礎理論 情境教學方案

《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明確提出:把學前教育理論與保教實踐相結合,豐富學生理論修養,突出保教實踐能力。這充分突顯出了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理論教學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基于其特殊的理論性、抽象性、記憶性教學內容,要求教師必須積極創新課程教學方式,提高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形象性與易記性。情境教學被視為一種普適性、實效性的教學方式,其在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理論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和方式值得我們展開深入研究和分析。

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理論教學存在的問題

1.單向傳輸,學生參與度低

當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理論教學表現出明顯的“單向傳輸”問題。教師仍然沿用傳統說教式課程教學方式,將自己放置在課程教學的核心,圍繞著教學方案,向學生講解、傳播基礎理論,而將學生視為是被動認知、接受理論知識的個體,由此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了一個知識單向傳播的教學體系,整個課堂成為教師個人的“一言堂”。這雖然增強了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把控能力,但卻造成學生的被動學習,使其無法參與教學過程,更無法與教師進行有效的互動,很容易出現學生無法進入學習狀態的問題,這樣不僅弱化了課堂學習效率,久而久之還容易造成學生排斥、抵觸課程學習的心理,不利于基礎理論課乃至于其他專業課的教學工作。

2.理論展示,學生理解度差

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理論課涉及學前教育、學前心理、學前衛生、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諸多內容,表現出明顯的理論性、抽象性特征。部分教師在進行基礎理論教學過程中,無法對相關知識進行趣味性、形象性的“轉化”與“包裝”,而是照本宣科地展示理論知識,并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書面語言或者是研究性語言來直白、抽象地講授這些知識。這一方面造成基礎理論教學內容過于抽象,不利于學生的認知、理解與記憶,甚至直接造成了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排斥、抵觸心理;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教學語言蒼白、生硬,缺乏趣味性和親和力,促使學生既無法進入學習狀態,也無法有效理解授課內容。這必然降低學生對于課程學習的興趣,弱化課程學習效率。

3.應試教育,學生被動記憶

教學動機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理念,決定著課程教學方法和內容,最終影響到其課程教學質量和效率情況。當前,部分教師秉持著“應試教育”理念來開展基礎理論教學工作,將教學目標設置為幫助學生順利通過課程考試,一方面選擇那些被納入考核范圍的內容進行教學,造成教學內容有限,關聯性知識缺失的問題,不利于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綜合理論素養;另一方面以“課程考試”為核心手段,要求學生機械性、被動性地記憶課程內容。這種應試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弱化了學生對于基礎理論的認知、理解與記憶效果,不利于引領、指導學生的專業實踐活動,最終造成基礎理論教學流于形式,無法實現其應有的課程教學價值。

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理論情境教學價值

1.引導參與,提高教學過程趣味性

情境教學將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理論課程教學過程分為創設情境、引入情境、體驗情境、拓展情境、再現情境五個部分。從宏觀層面來說,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是為了引導學生參與,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諸如創設情境主要是采用語言、圖片、音樂、視頻、角色扮演等手段,營造出虛擬情境氛圍,使學生在規定情境之中來感受、體驗、理解理論知識;體驗情境是指引導學生在規定情境之中,通過多媒體影音畫面或者是趣味游戲的方式來真實性地感受理論知識特征、應用方式和效果。從微觀層面來說,無論是設計教學語言、選擇教學圖片、編輯教學視頻還是開展課堂游戲、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均遵循著趣味性原則,以便提高教學內容形象性、直觀性,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延伸知識,提高教學內容系統性

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理論教學雖然涉及學前教育、學前心理、學前衛生、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諸多獨立的知識模塊以及更多細化、豐富的知識點,但各項內容既自成一體,又相互關聯。高校教師在突出教學內容針對性的同時,也要積極引入關聯性的知識點,才能更好地提升主體內容教學質量,并拓展學生的知識內涵。情境教學法十分注重圍繞核心知識點來拓展關聯知識,以“學前教育應用性為例”為例,在引入情境階段,既介紹學前教育應用性特征、價值和方法措施,同時也引申到對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理論”的介紹,從而增強學生對學前教育應用性知識的認識,并引導學生對陶行知教學理念的了解。“拓展情境”教學環節更注重立足主體教學內容,來形象性、直觀性地介紹關聯知識。這可以有效拓展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知識內涵。

3.多樣表現,提高教學知識直觀性

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理論教學內容表現出明顯的理論性突出、抽象性強的特征,直接展示知識點以及直白地講授知識內容,顯然不利于學生的認知、理解與接受,無法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效率。情境教學十分注重對教學知識的形象轉化與多樣包裝,例如在介紹蒙臺梭利“生命的法則”教學理念的過程中,可以圍繞“尊重規律、尊重兒童、尊重科學”的主題,選擇一些挖掘、尊重、引導兒童潛在天賦的案例等,形象、直觀地認知和理解蒙臺梭利的核心教學理念,提高知識認知、理解與記憶效果。

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理論情境教學方式

1.設計主題鮮明的理論課教學模塊

情境教學一般以兩節課作為一個授課單元,構建創設情境、引入情境、體驗情境、拓展情境、再現情境“五位一體”的教學機制,對學生實施系統化的課程教學活動。這決定了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理論課不可能為每一個知識點都安排一個獨立的情境教學方案,必須實施模塊化課程教學模式。具體來說,教師必須立足于基礎理論教學目標,將整個課程劃分為一系列重點突出、相互關聯的知識主題,每一個主題都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模塊,建構起“五位一體”的情境教學方案。這既適應了情境教學方法的需要,保證整個課程統一化地進行情境教學活動,同時也保障了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理論課教學內容的全面性,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2.建構參與和互動的情境教學方案

在設置系統、規范的課程模塊之后,教師需要為每一模塊建構起一套情境教學方案,作為課程教學工作的依據進一步提高基礎理論教學過程的規范性與高效性。以蒙臺梭利“生命的法則”為例,教師需要采用語言、演示、音樂、畫面、角色扮演之類的手段,建構情境教學計劃,隨后安排引入情境的具體內容、方法、流程情況,再采用語言、演示、音樂、畫面、角色扮演來營造特定的情境氛圍,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聯想的方式,介入虛擬情境,或者是指導學生通過游戲、表演的方式,參與情境活動,來感受、理解、應用課程知識,再圍繞著“生命的法則”核心知識點,延伸關聯知識,最后通過回顧、總結、反思、建議的方式來再現情境。由此制定出系統化的情境教學方案,詳細規定了每一環節的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既提高了教學過程的規范性,也增強了趣味性與直觀性,有助于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效率。

3.組織學生配合實施情境教學工作

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理論課的情境教學工作是系統工程,不僅涉及五個復雜的教學環節,還引入了“一體多點”的豐富性教學內容。單純依靠教師來實施情境教學方案,既無法順利開展角色扮演、模擬表演、活動演示之類的情境教學活動,同時也無法更好地將學生代入情境氛圍。基于此,教師在設計完成情境教學方案之后,要積極組織學生配合實施情境教學工作,可以是教師指導學生來訓練、表演情境教學方案,也可以將情境教學方案發送給學生,要求學生在課下自主訓練情境教學方案,隨后引入課堂之中,輔助教師進行課程教學活動。這可以保障情境教學工作的順利實施,并有效地緩解教師的教學壓力,提高情境教學活動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繼而提高基礎理論課教學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許雪琴.學前教育基礎理論與實訓[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2]平倩.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9(7):107-111.

作者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