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視域下高職語文校本課程開發初探——以安康漢調二黃文化為例
作者:潘淑芳 謝開云
發布時間:2020-12-08 11:33:2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基于地方文化資源優勢,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已成為高職語文教學改革的一種趨勢。安康漢調二黃文化內涵豐厚,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語文課程資源,將其作為高職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素材,有利于師生共同成長,有利于保護與傳承傳統地域文化。本文從安康漢調二黃文化高職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內容、實施和評價等四個方面展開論述,以期對校本課程開發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漢調二黃 高職語文 校本課程開發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市級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指導計劃《地域文化融入高職語文教學的探討——以安康漢調二黃為例》(項目編號:AK2019—RKX—084);2019年度陜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地域文化融入高職語文教學的探討——以安康漢調二黃為例》(項目編號:19GY057)階段性研究成果。
安康漢調二黃文化高職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
為建設開放且具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教師應認真分析本地、本校特點,充分挖掘并利用已有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課程資源。安康高職院校利用安康漢調二黃文化為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素材,對提升高職語文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1.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核心素養包括以下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成為高職語文教師關注的重要議題,教師在兼顧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積極開發地域文化資源,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其語文核心素養具有積極作用。漢調二黃是安康地域傳統文化的瑰寶,凝聚著漢水文化的“精氣神”,展示了安康人的精神追求,與廣大安康人民群眾有著深厚的情感。高職院校可以把漢調二黃引進高職語文課堂,讓學生接受漢調二黃的藝術熏陶和審美體驗,感受漢調二黃別具一格的美學品位和藝術價值,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2.增強課程意識,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校本課程開發賦予了教師一定的自主權,為其提供了發揮創造的空間,同時,也要求教師不僅要會“教課”,還要會“開發課”,不斷提升個人專業化水平。漢調二黃具有獨特的藝術之美,它把舞臺藝術、表演藝術、化妝造型藝術高度綜合在一起,把音樂、美術、曲詞、表演融為一爐,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把安康漢調二黃引進高職語文教學,可使教師由課程的接受者、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開發者、研究者。因為,教師要先對漢調二黃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開發相關課程體系,研究課程的實施方法、評價方式等,這對教師提升專業素養和研發課程能力具有深遠的意義。
3.提升保護意識,傳承地域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是高職語文教師的重要使命。隨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公眾的娛樂方式及審美趣味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對傳統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的傳承產生了沖擊。
安康漢調二黃文化高職語文校本課程開發構想
1.課程理念
安康漢調二黃文化高職語文校本課程重在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緊緊圍繞新的語文課程改革理念,即“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倡導自由、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彌補大學語文的不足,幫助學生成為具有獨特品質、自我特色和人文情懷的人。
2.課程性質
安康漢調二黃文化高職語文校本課程體現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旨在幫助學生積累語文知識,拓寬知識視野,提高文學素養、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培養其研究意識、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等。
3.課程目標
安康漢調二黃文化高職語文校本課程遵循“人文性與應用性相協調”的原則,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內在情感的升華。鑒于此,可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三方面設定課程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漢調二黃的歷史淵源,能簡單論述漢調二黃文化的發展歷程。能力目標:鑒賞漢調二黃的唱腔音樂、舞臺藝術對于抒發人物思想感情、刻畫人物性格、揭示戲劇沖突、進而推動劇情發展的作用,培養學生自主收集資料、篩選資料、分析資料和總結資料的能力。素質目標:激發學生對傳統地域文化的熱愛,自覺做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促進漢調二黃文化在新時期更好地發展,同時,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審美品位。
4.課程內容
地域文化是一個地方的“活化石”,經過長期的歷史沉淀,彰顯了民族文化的輝煌,具有極強的民族凝聚力。漢水、漢劇、漢文化是安康地域文化的重要表征,漢調二黃文化是漢水文化的重要標志。下面從五個專題對這一文化資源進行校本課程開發。
(1)“二黃之前世今生”專題
該專題是帶領學生走進漢調二黃文化的第一個環節,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漢調二黃文化的興趣,使他們產生更進一步了解漢調二黃文化的欲望。通過播放經典劇目,讓學生感受漢調二黃唯美的舞臺效果,在聽覺和視覺的雙重沖擊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選擇摻雜少許流行元素,或與學生認知較為契合的經典片段,比如陜西省第七屆藝術節改編的經典作品《風雨趙家樓》及經改編的漢調二黃歌曲《說唱漢劇》。
(2)“二黃之曲目欣賞”專題
這個專題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領略漢調二黃文化的魅力所在,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獨立分析能力。課前,教師要做好充足的準備,梳理漢調二黃的傳統劇目和改編的漢調二黃大戲、小戲和歌曲,要全方位考慮學生的興趣點、接受程度及理解能力,選取一兩個典型的曲目讓學生欣賞。課中,教師在對曲目有整體把握和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設置懸念、烘托氛圍等方式指引學生對曲目進行感知、欣賞,啟發學生從唱腔、音樂、臉譜、唱詞、念白等方面進行評價,不設置固定答案,并對學生的積極思考和展示給予鼓勵。課后,建議學生學唱漢調二黃作品,以真正激發其對漢調二黃文化的情感。
(3)“二黃之藝術之美”專題
這一專題要求教師帶領學生在欣賞漢調二黃文化藝術之美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分析、探究、總結。先組織學生觀看漢調二黃演出,再鼓勵學生選某一角色或一種表演手段進行表演,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創造能力,或讓學生將漢調二黃與京劇、秦腔、黃梅戲等戲劇進行對比欣賞,使他們感受漢調二黃曲調的淳樸優雅、旋律的低回婉轉、唱腔的抑揚頓挫、清亮準確,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化妝方式,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4)“二黃之人文景觀”專題
本專題旨在讓學生通過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方式更深刻地認識漢調二黃文化,帶領學生參觀漢調二黃文化研究院、漢調二黃廣場等人文景觀,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漢調二黃文化的藝術價值;或帶領學生去二黃影劇院現場觀摩學習,使其近距離感受漢調二黃文化的魅力。
(5)“二黃之保護傳承”專題
本專題是校本課程的落腳點和歸宿,引導學生梳理弘揚、傳承漢調二黃文化的措施,使其真正成為漢調二黃文化的保護者和傳承者。
安康漢調二黃文化高職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
1.立足課堂實踐,開發漢調二黃文化校本課程體系
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要以課堂為主要陣地,高職語文校本課程教學應將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培養目標、教育內容等融于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設計之中。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凸顯漢調二黃文化的地域優勢,將其融入綜合實踐活動時,可以五個專題為研究板塊,構建多元化的漢調二黃文化綜合實踐活動。
2.開展體驗活動,深化漢調二黃文化校本課程實施
“綜合實踐活動要面向學生的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圍繞主題活動進行自主規劃和設計,通過一系列活動主題課程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能有效實施。
3.借力社團展演,提升漢調二黃文化校本課程成效
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引導大學生能力發展和適應社會的一個有力載體是大學生社團。安康漢調二黃文化校本課程的實施也可借力大學生社團,通過舞臺展演、社團表演、文藝匯演等活動,定期開展校內、校外交流活動。
安康漢調二黃文化高職語文校本課程的評價
1.學生的評價
(1)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學生表現評價
首先,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的變化,要求其端正學習態度,積極完成任務,不斷激發學習興趣,促進漢調二黃文化校本課程的學習。其次,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包括課前有沒有主動查閱資料,課中有沒有主動思考、回答問題,答題的思路有沒有獨創性,見解是否深刻等。最后,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情況,重在評價學生合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合作的效果。
(2)課程實施后的學生學習效果評價
首先,考查學生對漢調二黃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其次,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長,包括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創造性思維的形成,語文應用、審美能力的培養等。最后,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變化,是否能夠感受到漢調二黃文化的魅力和正能量,是否能自覺傳承、弘揚漢調二黃文化。
2.教師的評價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
教師是課程實施的主體,應在課程實施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預設課程情境和可能遇到的問題,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關注學生語文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提高。
(2)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
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更是校本課程的開發主體,校本課程的開發為教師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開發地方校本課程,有利于教師轉變觀念,增強課程開發的主體意識,提高對地方文化的理解,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動態循環的過程,一線教師還需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研發能力,在內容框架、課程架構、實施方法、評價體系等方面不斷完善漢調二黃文化校本課程開發,以此來補充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并有效保護漢調二黃這一民族戲曲奇葩。
參考文獻:
[1]王靜.“鳳陽花鼓文化”高中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J].淮北師范大學,2016.
[2]黃翠華.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歷史深度與文化廣度[J].課程理論與實踐,2018.
[3]范秀文.基于洛陽地域文化的初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研究[J].河南大學,2019.
[4]戴承元,柯曉明.中國漢調二黃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安康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