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眼,開展課堂讀寫活動
作者:康文舉
發布時間:2020-12-07 15:31:3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葉圣陶先生認為寫作源于生活,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積極展開讀寫結合的教學活動。筆者嘗試讓學生圍繞文眼展開思考,提升鑒賞和寫作的能力。文眼是文章中最能展現內涵,體現主旨和意境的詞匯或句子,因此圍繞文眼展開寫作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能讓學生的讀寫能力得到全面進步。
一、以文眼梳理脈絡
寫文章的時候不能憑空練習技能,應該將課文作為憑借,然后鼓勵學生展開仿寫活動。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嘗試先找出文章的文眼,然后圍繞文眼思考作品的結構脈絡,搞清楚怎樣安排作品的寫作順序,此后再展開仿寫活動,提升寫作效率。
在學習五年級《草船借箭》這一課的時候,我鼓勵學生以文眼“借”為核心,嘗試梳理整篇文章的脈絡。學生思考:“這篇文章講述的是借什么,誰向誰借,通過何種方法借,借的結果如何?作者又是怎樣將這么多的內容整合在一起的呢?”這促使學生積極展開思考,嘗試基于文眼“借”梳理文章的脈絡。有學生整理認為:“整篇文章都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寫作,先寫了諸葛亮答應周瑜去借箭,而后諸葛亮和周瑜討論了怎樣借箭,需要什么東西,最后寫了諸葛亮借箭的全過程。”還有學生補充:“在這其中還夾雜了周瑜和諸葛亮之間的情感糾葛。”在搞清楚這篇文章的結構和脈絡后,學生思考在寫作時怎樣找到關聯全文的文眼,怎樣設計情節,讓所寫的內容圍繞文眼展開。這樣他們借助文眼梳理了文章的脈絡,理解了怎樣才能讓文章寫得詳略得當、安排有序。
二、以文眼體悟情感
閱讀的實質就是建立學生已有經驗和“這一篇”作品所傳達的作者獨特經驗之間的鏈接。若學生能建立好這種鏈接,則能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借助作品的文眼體會其中的情感,嘗試讓他們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透過文眼看到人物內心的變化。
六年級的《匆匆》是一篇充滿情感的文章,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圍繞“匆匆”這個文眼展開思考,說說作者是怎樣描寫時間匆匆的,又是怎樣在寫作時體現自己情感的。通過學習,學生發現:“作者用了很多比喻的手法,寫了時間流逝飛快,透露出了一種不舍的情感。”還有學生提出:“作者通過‘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等詞句展現出了自己對時間流逝的無可奈何,體現了作者希望留住時間的想法。”在這樣的作品中,學生借助文眼體會到了情感,在自己的創作中也明白應怎樣提煉文眼,通過何種方式才能將情感融入其中。
閱讀不只是機械地理解詞語,而是要在閱讀中多揣摩,嘗試挖掘文章的韻味,這樣的閱讀才更有效。
三、以文眼借鑒寫法
我讓學生借助文眼找到作品的寫作手法,借鑒作者的寫作手法然后展開仿寫活動。由于已經有了借鑒,所有的學生能扣緊文眼,體會行文結構。
六年級上冊《老人與海鷗》一文的文眼是“情義”,作者筆下的老人是講情義的,而海鷗雖然是動物,但是也是十分講情義的。我鼓勵學生思考文章怎樣圍繞文眼展開寫作的,整理文章的寫作脈絡,挖掘文章中的情感線索,并嘗試借鑒這種方法展開自主創作的活動。學生認識到:“作者寫了老人和海鷗之間的交流,通過這件事情展現了人和動物之間的情感。”我讓學生在自主寫作的時候,也借鑒這種方法。有學生嘗試寫了自己所養的小貓,重點是要凸顯小貓的獨立,于是在挑選材料的時候,他們就圍繞這個文眼進行選材,挑選了小貓自己出去尋找食物,拒絕“我”給的牛奶等故事。同時還寫了自己有所感悟,認為自己也要像小貓一樣逐漸獨立起來。通過這樣的仿寫,學生圍繞文眼創作了文章,掌握了寫作手法。
葉圣陶認為閱讀的時候看出可取之處,寫作的時候憑借這種眼力進行斟酌,那么就能提高寫作能力。日常教學中,我經常鼓勵學生借鑒文眼法進行寫作,提升學生語言應用的能力。
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我嘗試讓學生積極挖掘文章的文眼,并在文眼的基礎上探究作品的脈絡,感受作品的情感,挖掘作者的寫作方法,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這樣就能讓他們在讀寫結合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 甘肅省秦安縣云山鎮中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