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突然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短時間內迅速蔓延。在“抗疫”的特殊形勢下,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延期開學,學生不能在正常開學時間到校上課學習。在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倡議下,各地教育部門、廣大中小學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網絡教育平臺和網絡課程資源的優勢,嘗試通過直播、錄播、慕課等形式開展在線教學,保障教育教學平穩有序進行。本文筆者就在線教學的體驗做一點探究與思考:

一、線上教學模式的構建

現如今,在現代教育技術、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滲透、融合的大環境下,優質的直播軟件、錄播軟件和網絡信息化服務平臺層出不窮,為學校開展在線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在線教學具有不受時空限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學習者可快速獲取所需學習資料,反復學習及互動交流等優勢,是廣大師生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但是,開展線上課堂不能單純地把原有的課堂教學計劃直接搬到“云端”,而是要充分考慮在線學習特征、所授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知識背景等合理選擇課程內容。以語文學科為例,我們要重視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全面考慮教學難度及知識的延續性、拓展性等因素,適當地調整教學計劃,保證教學進度的連續性。

(一)規范管理,科學組織教學

根據上級教育部門相關要求,筆者所在的中學出臺了一系列線上教學工作實施方案,為線上教學的有序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正式開課前,學校多次組織召開視頻教研會議對各年級各學科所采取的授課方式、組織形式等進行了深入細致地探討并做統一規劃。根據每個班級的特點,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管理和直播授課。課后組織在線答疑和學習討論,統一布置作業并批閱和評價。每周還組織教師對教學數據進行反思和總結,為后續教學決策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參考依據。這樣就將課前、課中、課后環節進行了有機融合,保證了教學效果,實現了“以學定教”的真正落地。

(二)搭建“教師+學生+家長”協同合作模式

由于線上教學具有自由性、不可控性等特點,所以家校需要協同發力,搭建“教師+學生+家長”協同合作模式,以保障在線教學的正常進行。在教師授課、學生學習及家長監管的基礎上,完成教師、家長和學生之間多層次遞進式的溝通,對在線課程的順利開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要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不斷督促、幫助學生完成在線學習及課后作業。教師可通過電話、微信和QQ群等多種方式督促學生學習,同時對學生的出勤率、參與度等教學運行數據要實時進行監測。

二、線上教學的駕馭

(一)去蕪存菁,做語文知識的篩選者

在互聯網下,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遠遠大于傳統課堂,但這些知識魚龍混雜,缺乏統一管理和嚴格的篩選機制。如在文言文教學中,一些字的讀音在現代漢語中發生了很大變化,網絡上搜索到的讀音也不唯一,如七年級樂府民歌《木蘭詩》一文,“策勛十二轉(zhuǎn),著我舊時裳(cháng)”等字詞讀音的變化,就需要教師給學生正音,并對其進行究因,使學生對語文漢語拼音能夠清楚認讀。

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扮演好知識的傳授者,同時還要扮演好優質知識的篩選者。在線上語文教學中,教師作為知識的篩選者,幫助學生去蕪存菁顯得尤為重要。

(二)激發興趣,做美好知識的傳遞者

愛因斯坦說:“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那么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在線教學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自主學習能力,而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虛擬課堂真正“熱”起來,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

從傳遞美的角度來看,語文和音樂、美術等學科是一樣的,它們都能給學習者帶來美的享受。但是語文中的美與音樂、美術不同, 它是一種符號形式的抽象美。在語文閱讀時, 學生需要通過理解文字的意思, 在頭腦中構造出美的畫面。

以部編教材七年級課文《黃河頌》為例,從聲音、影像、詩詞、歌曲等多方面、多角度展示給學生黃河奔騰的氣勢和一往無前的精神,學生的連麥配樂朗誦更是一次次聽覺盛宴,通過仿寫一篇《長江頌》再次體會詩歌之美,將抽象的文字轉化成具體的能聽、能看、能感受的美文,從而達到語文教學的最本質目的——給孩子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

所以,教師進行語文線上教學時,除了可以通過口耳相授之外,還可以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帶給學生視覺、聽覺的強烈沖擊,將文字抽象的“美”具體化、形象化,以此引導學生發現并領悟知識的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全程體驗式參與,每個學生都是主角

傳統教育采用課堂教學,在學習時學生置身于集體環境中往往會產生“共同活動效應”,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線教學缺少實體課堂,缺少面對面的交流,為了幫助學生擺脫學習上的孤獨感,增強線上學習的實效性,筆者建議采用“全程體驗式參與”教學,讓每一位參與者都成為主角,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得到想要的知識,進而逐漸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每個學生都是主角,他們通過發帖、提問、分享學習經驗等方式參與教學,教師僅參與監督,對知識點進行補充糾錯。一些不善于表達的學生沒有了“面對面”的羞澀,從而也能做到暢所欲言;一些喜歡深思熟慮后再發言的學生有機會在討論區發布自己的學習成果和體會,把想法全部分享給其他學生。

如講授七年級新課《老山界》時,學生自己講解小學詩歌《七律·長征》,隔著屏幕我看到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爭先恐后在評論區敲出全詩內容,并積極連麥朗誦,學生聽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

又如講授《賣油翁》一文時,思考“高超的箭法能等同于往葫蘆里灌油”這一問題時,平日里不太表達的同學也展開了激烈爭辯討論,線上課堂氛圍十分活躍,教師抓住契機及時予以糾正,引導學生對這一知識點進行深入研究——中學生需要培養工匠精神,更要提升品德修養,止于至善,這堂課給每位參與的學生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些來自生生、師生間的信息交流極易在學生之間產生思想碰撞,教師也獲取了較之傳統課堂更多的學生反饋,還能及時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引導,啟發學生解決問題,依此發現教學盲點,調整教學策略,提升線上課堂學習的效率。

(四)分析利弊,總結經驗

疫情期間開展的線上教學是臨時的舉措,不是教學的長久之計。通過分析線上教學的利弊,可以給復課后查漏補缺提供依據,從而將線上教學對整個初中學習階段的影響降到最低,通過研究分析得出語文在線教學的利弊如下:

利是所有的學習過程都能被記錄下來,有利于學生參與互動學習,也有利于教師根據對每個學生的指導和評價,更準確地判斷學生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另外,通過分析課后作業及測試成績,發現課外擴展部分知識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應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探究學習、自主學習。

弊是教學受到網絡狀況好壞的制約,網速慢、卡頓、延遲等現象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客觀原因。在線教學沒有課堂學習的氛圍,部分學生學習的重視度較低,這也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觀原因。通過單元測試、在線討論、課后作業等反饋情況來看,不自律的和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情況比傳統課堂效果要差一些。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還應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心理輔導,讓其認識到在線教學也是正常的學習過程,并不是只聽教師講課,還要像傳統課堂一樣學習提問、思考、互動協作等。

三、線上教學的反思

2020年的新冠疫情給教育行業帶來的有挑戰也有機遇。它把傳統教育逼進了“互聯網+教育”的時代,雖然是臨時舉措,但是全面推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卻是大勢所趨,這次大規模的在線教育注定是史無前例的一次信息化教學實踐。

反思這次在線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由于教育信息化技術和知識的儲備不足,再加上時間倉促大部分教師都是被逼上“主播之路”;在線教學是初次在教育行業大規模使用,其教學經驗不足,還需要后期繼續實踐和總結;教育信息化技術應用還不夠全面,如校內學科測試還是采用傳統的線下考試,在線測試和題庫的使用還亟需進一步加強。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要提升師生的信息素養,抓住機遇,用新思維、新理念應對挑戰,總結在線教育的經驗和教訓,將大眾對在線教育的質疑和阻力降到最低,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深入探討和反思的。面對此次疫情下的語文課程,我們可嘗試開展“以課堂教學為主,線上教學為輔”的教學模式,逐步完成語文教育模式的轉變,從而推動互聯網時代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