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山培德,至水啟智。”在清代理學大師李二曲的故鄉周至縣,坐落著以這句話為校訓的一所名校——周至中學。近年來,周至中學“老枝催新花”,不斷致力于教育教學改革,形成了具有“周至特色”的教改之路。

紀念碑前思“出彩”周山至水映“焰光”

走進周至中學的大門,一軸“打開的書卷”迎面而來。“書里”記錄了這所學校70年的滄桑巨變,這就是周至中學校慶紀念碑。

“七十年風雨兼程,由草創到逐步完善,至今躋身陜西示范高中行列……”校長孟杰智凝視著碑文,思索著該如何繼續提升辦學質量,讓周至中學走出陜西,在全國“出彩”。于是,“出彩計劃”如同一棵新芽在周至中學這片沃土孕育而出。其內涵是以周至縣高中教學質量提升工程為契機,從教學管理、課堂效率、備課、評課和網絡學習、網絡教研等環節轉變教師觀念、改變教師行為,進而達到提高質量的目的。“組織保障就是通過周至縣教育和科學技術局與中國教育智庫網培訓中心的合作,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對周至中學教學質量進行系統提升。”孟杰智說。

2020年10月,計劃率先在周至中學落地。項目合作方負責人葉健剛對計劃的具體實施作了專業介紹:以中國教育智庫網培訓中心教學質量提升云平臺為主要渠道,通過組織教師參加教研和教學能力提升培訓,使用信息化手段對集體備課、上聽評課、課后作業、輔導答疑、測驗考試等日常教學行為進行精準化、過程化、交互化管理,從而提升教研和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實現共建共享,減負提質;同時,引入高質量學科專家團隊進校,采取面對面的講、評、說等交流方式,對學校教師進行針對性的指導,線上線下結合,確保研修活動有效性和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11月初的秦嶺北麓,寒風瑟瑟,周至中學高一(3)班的教室里卻熱火朝天。英語教師楊蕊正在為學生講解定語從句的知識。為了講好這節示范課,她整整準備了一周,同樣認真準備這節課的還有英語教師季超娟,她們承擔了這節同課異構的展示任務。而教室的一角,來自北京市海淀區的英語教學專家周曉鷹正在認真聽課、記錄。

“周老師每次點評都一針見血,在她的指導下,我對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照這樣下去,我相信自己的教學水平會有一個質的飛躍。”楊蕊說。而周曉鷹則說,聽完課逐個點評,對年輕老師的幫助是很大的,“主要是因為‘對癥下藥’的評點能讓缺點不一樣的老師都有改正提升的方向。”

周至中學副校長劉穎杰說:“希望三年后能在教學質量上再燃更炫的‘焰光’。”怕記者聽不懂,該校教師胡敏成在一邊補充道:“‘焰光’是我們周至社火里最精彩的部分,流光溢彩,好看極了。”

挹芳亭中攬“群芳”怡心苑里精“磨課”

事實上,身在二曲故里的周至中學教師們,始終把二曲先生的“循循有序”“中正平實,極便初學”和“陸之教人,一洗支離錮蔽之陋,在儒者中最為儆切”的教育思想薪火相傳,強調在博取眾長的基礎上,教學要落到實處,教改也要實實在在。

為了解決部分高考生英語難學的問題,孟杰智借鑒外校經驗,在學校成立了日語班,聘請專職教師開展日語教學。日語班成立不久,一位學生在第一次考試中就取得了135分的成績。

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周至中學還創建了“智慧班”,開展智慧課堂的探索。該校地理教師武小元介紹說:“智慧班使用平板進行教學活動,試卷、答案、視頻等都可以在上面呈現,學生可以隨時回顧課堂;還可以在上面搶答題,教師可以隨時隨機點名,學生整堂課既在線又在課堂;機器也實時分析出班級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有利于教師調整講解內容。”

記者在孟杰智辦公室看到了智慧班近一年的考試成績對比,整體成績的進步速度明顯要高于其他班,其中智慧班有51%的學生成績有了質的飛躍。

教研是助推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周至中學的老師們在西安市“一師一優課”及“名校+”學校教研活動中已經取得一系列優秀教研成果,但孟杰智認為,這遠遠不夠,學校教研要“升級”才行。為此,周至中學實行了“五定三化”的特色教研模式,即定時間、定地點、定主題、定主持人、定中心發言人;教研形式靈活化,教研步驟程序化,教研內外幫扶一體化。

據該校教導主任仇曉春介紹,教研形式靈活化是將“大教研”和“小教研”相結合:大教研以教研組為單位,每月一次,小教研以備課組為單位,每周一次;教研步驟程序化是依托縣教科局實施“高中質量提升”工程,通過“好教師教學管理云平臺”,開展“五備三案”集體備課模式:在集體研討時,主備人按照時間節點上傳“初案”,并進行說課,組員對“初案”進行點評,全組討論反饋,修改后形成“共案”,參與研討的每位老師結合自己學生的實情,再形成“個案”。“在此基礎上的教學就是質的提升,老師們也因此減輕了備課任務。”仇曉春說,“備課任務分配后,每位老師都積極準備自己的課,形成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集體備課新常態,同時學校實施內外幫扶一體化教研,聘請校內市級以上‘手骨頭’教師和校外多位知名教師為教研活動把脈定航。”

在11月2日的一次地理教研組“小教研”活動上,為了用哪種方式能更好地讓學生理解褶皺地貌的形成,幾位老師爭論得面紅耳赤,最后教研組長胡敏成“一錘定音”,他分析了原因后,大家都滿意地點起了頭。“這種嚴謹而敬業的教研氛圍的形成極其難得。教研以公開課、說課與評課還是以微課展示與評課或教學主題研討哪種形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師們已開始形成抬頭望天、低頭做事的精神,這種精神是教學質量的靈魂。”仇曉春說。

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為青年教師打開了一扇明亮的窗。“侯領兵老師基于自己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分享,季超娟、孟民少老師對高考試題的研究分享,曹新芳老師的語文復習備考策略,都讓我們獲益匪淺。”青年教師白娟說。

望著學校里一個個已立項的教研項目和一位位省市級教學能手的接連出現,孟杰智感慨地說:“還記得第一次專家進校園時,老師們對那些被專家評得一無是處的課難以接受;也還記得‘五備三案’剛出臺時,老師們嫌太麻煩的反對聲此起彼伏……但是,我們堅持過來了,才贏得了如今的‘焰光’初現。提升教學質量的路上,我們永不停滯。”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