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是人類的基本活動,也是推動人類進步的根本力量,勞動教育無論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還是在教育事業層面上都是一面鮮明的旗幟。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通過勞動教育弘揚勞動精神,要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點深入學生心中。2020年3月,“勞動教育”又有了“硬指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印發,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寫入其中。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重點針對勞動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問題,細化有關要求,加強專業指導。由此可見,勞動教育不僅有利于兒童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彰顯尊重勞動者的情懷,而且還可以培育兒童辛勤勞動的態度、人本關懷的勞動品德,最終掌握必備的勞動技能。

西安高新區第二十八小學坐落于高新區核心地段,始終將勞動教育作為工作重點和研究內容,立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勞動教育專題培訓與專業指導,持續推進勞動課程建設與隊伍培育,引導教師不斷從細微處著手,探索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踐途徑。

一、 行動引領:深化勞動教育的內涵理解

1. 常規展示與班級爭章

學期初,各班級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生的常規行為進行訓練,讓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背書包、疊小被、排隊接水、整理書包、添減衣物等,看似一件件小事,卻讓學生于細節處培養了動手能力,提高了生活技能,同時養成了積極勞動的優良習慣。

為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勞動的認識,首先各班在課堂上開展有關勞動的主題班會,使學生從思想上領悟,如“今天我學會了做……”。課外,要求他們尊敬學校食堂制作飯菜的叔叔阿姨們,節約每一粒糧食,珍惜他人勞動成果。其次,充分發揮榜樣示范作用,捕捉一些學生愛勞動的場景、事跡,利用早讀時間進行表揚,從而鼓勵更多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在文明之星、勞動之星、衛生之星、助人之星等評選活動中,集小章、做大事!既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又大大深化了勞動教育內涵。

2. 每周一國旗下宣講

在每周一升旗儀式上,德育處對學生進行主題教育宣講,主題涵蓋衛生、健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勞動教育等。通過宣講先進勞動者的事跡,增強學生對勞動者的認可、對勞動行為的肯定。鐘南山、袁隆平這個“醫食無憂”組合的故事,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充滿敬畏,紛紛立志長大后也要像兩位爺爺一樣,通過勞動和智慧為國家做出貢獻。正因為勞動教育是“五育”基礎,概括起來則是“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這是實現人身心和諧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和手段。唯有使其相互滲透、和諧發展,才能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因此學校借每周最莊嚴的時刻,將這些理念精神傳遞給學生,從而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的價值觀。

3. 依托校園文化

學期初,學校開展“最美評比”,對各班教室、教師辦公室及所有部室進行了衛生、布置大檢查。所有教師發揮榜樣示范的力量,首先對自己的辦公室及部室進行了徹底打掃與精心布置。學生們看在眼里,行動在手上,紛紛參與其中,裝扮出整潔美麗又極具風采的教室。在自己的勞動成果面前,學生們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也增強了積極參與的勞動意識。

高新區第二十八小學的發展愿景是“辦一所向上向善、快樂成長的幸福學校”,辦學理念為“快樂向上、幸福向善”,教育哲學是“上善”教育,強調兒童自信自強、奮發進取、健康成長,善心善行、包容博愛、 民主自由,通過“修身、啟智、尚美、健體、崇真、創新”撬動學生的核心素養,讓每個孩子都能過上一種有傳承、有層次、有內涵的校園生活。如此校園文化,更為新時代倡導的勞動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與積極的支撐。

4. 爭當小園丁,認領責任田

二十八小校園總設計為書院式結構,呈二進式庭院造型,獨特的建筑設計成就得天獨厚的種植園與空中花園。教學樓四層、五層樓頂,環境優美的空中花園與品類豐富的天臺種植園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不久后都會成為學生們的樂園、勞動教育的絕佳場所。未來學校勞動教育將以天臺苗圃和空中花園為依托,培養學生現代勞動思維與興趣,讓其爭當小園丁、小農夫,認領一小塊屬于自己的“責任田”進行培育。勞動不僅僅是務農,而是要與現代科技、園藝、生態、技術等知識相結合進行創造活動。我們計劃在日后的學習中,不斷引入更多的智能化元素,豐富學生們的學習環境,如結合我校現有社團,將STEAM課程融入其中,在老師的帶領下設計出自動澆水的樂高EV3,或是會自己鏟土的機器人等。這些都將是我們生產勞動的課程,通過不斷地學習,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領悟到勇于追求、不斷探索并堅持不懈的勞動精神。

二、 家校共育,使家長成為勞動教育的同盟者

1. 樹立崇尚勞動的良好家風

首先,學校通過定期召開家長學校主題講座的形式,向廣大家長講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引導家長認識勞動的重要性,并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向家長分析孩子成長的規律,告知家長勞動意識與能力是需要從小培養的,錯過了培養期,孩子在認知上會輕視勞動、在行為上會變得懶惰、在學習上會毅力不足,孩子將來走上社會容易好逸惡勞、眼高手低、缺乏鉆研精神。

其次,每學年學校會舉行“美好家庭”評選活動。通過班級推薦,請家長撰寫美好家庭的事跡,拍攝榜樣視頻。學校通過“微信公眾號”做成專輯向社會宣傳。

在制訂勞動教育方案時,可以向廣大家長征集,邀請家長代表進行討論。經過這樣的過程產生的方案能得到家長的廣泛認同,在實施過程中家長由被動配合變成了主動實施。

2. 家務共做,體悟勞動創造生活的責任感

馬卡連柯曾指出:“在學校或家里如果有了勞動,學生就自然會運用他們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去解決他們在勞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及勞動習慣,從根本上提高其生活技能,僅通過學校教育是不夠的,為了從生活之事上學習生活技能,學校擬出“家庭勞動分類及工作”索引,供家長們參考學習。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基礎自我管理類:由家庭成員中的每個人每天進行。有校服穿戴與整理、學習用品及工作用品的整理與收納、個人空間的物品整理等。

高級自我服務類:在家庭成員的指導下,每個人自行完成。有簡單家常菜制作、衣物鞋類書包的清潔、簡單衣物的修補、出差旅行物品的收整、個人學習與工作的規劃等。

公共服務類:家庭成員進行合理分工與協作,每周定期集體進行。有家庭公共衛生的清潔、家庭餐食的制作、家庭公用物品的使用與擺放、家庭成員的相互照顧等。

學校建立評價體系,鼓勵家長和孩子們積極勞動。比如,家長通過“家校聯系本”每天反饋孩子的“基礎自我管理類”是否完成。通過抱團家訪、家庭分享會、個人成長小能手競賽等活動向班級同學、家長展示家庭勞動成果。學校通過家長課堂,向學生家長倡議“家庭勞動日”,時間為每個周末,家長帶領孩子從生活實際中學習生存、勞動等技能。

三、日新月異,在項目化學習中開展創造性勞動

1.自動化灌溉系統

學校樓頂種植園和空中花園為學生的實踐活動和教科研團隊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豐厚資源。但如果雨水不充足,人工灌溉會顯得非常麻煩。于是,怎樣更科學地灌溉,成為學生、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幾經研討,師生決定自主設計自然實踐園的自動化灌溉系統。

在方案實施過程中,通過以問題情境為背景的項目化學習,引導學生獨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師生攜手解決問題。隨后,各小隊形成自動化灌溉系統的初步模型圖紙設計,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對自動化灌溉系統的設計不斷完善,在教師、家長、專家的指導下,將各自的設計不斷優化,最終形成學校“自動化灌既系統”成果。

2.自然實踐園尋秋之旅

學校結合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美術等多門學科的特點開展實踐性活動,融知識性、勞作性和趣味性于一體,優化綜合能力評價模式。學校將已學內容和自然實踐園相結合,把書本知識設計成學生喜歡的闖關內容,劃分不同板塊,讓學生在自然中成長,在勞動中學習。比如,參考語文學科知識結構,結合聽說讀寫,設計的闖關任務有“實踐園里聽童謠”“種植園,我多想去看看”“我來當回小導游”“我是小小書法家”和“闖關達人就是我”五個部分。

正所謂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綜觀中華民族的奮斗史,無一不是充滿智慧的勞動人民通過勤勞的雙手探索而來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讓勞動的能力、勤奮的品質、奉獻的精神真正成為每個人汲取的養分,成為國家鑄就輝煌的力量,學校責任在肩,任重而道遠。

作者單位 西安高新區第二十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