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今年上大學的女兒,王欣榮媽媽就激動:“多虧了宜川中學,把我女兒從一個自控力較差、成績平平的學生變成了優等生。她當年差點沒考上高中,沒想到高考竟然考了612分!”

創造這一“奇跡”的宜川中學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在延安乃至陜北地區都頗有名氣。而它的名氣并非來自高考,而是它的學生自主發展模式。作為一所地處黃土高原、2019年才脫貧摘帽的農村縣完全中學,宜川中學很早就不得不面對優秀師資和生源不斷向附近城市流失的窘況,面對學生大多來自農村、成績中等偏下的實際,多年來宜川中學獨辟蹊徑,大力推行以“自主管理和自主課堂”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性提出學生自主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農村落后地區辦好教育的新路子,吸引了許多周邊縣區的學生前來就讀,形成了獨特的“宜中現象”。

學生是校園“權力最大”的人

今年高考已然落幕,但6月8日“高考決戰30天”活動中校長強新霞的詩朗誦至今讓師生們津津樂道。

“學生點名要求我表演節目,我必須上。”強新霞笑著說。全校師生為高三學生備考加油是學校的傳統。今年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調研發現,有80%的高三學生希望在高考30天倒計時能收到校長的祝福。為滿足學生這一“訴求”,強新霞提前十多天就開始研究方案、排練節目,“在這所有7600多名在校生的學校,‘權力’最大的不是校長,而是我的學生。”

宜川中學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是校園“最高權力機關”,這個10年前由學生提議成立的學生組織,分設學校、年級、班級三級,學生通過各級委員會參與學校管理和活動組織,自主負責校園日常事務的管理、考核,組織開展各類活動,從而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

在宜川中學,學生“人人參與管理、人人接受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實行班干部輪值,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成員公開競選。校園環境衛生檢查、貧困生助學金發放、公寓生活管理、開學典禮、班會、家長會、課外文體活動以及優秀學生評選等全部由學生組織開展。可以說,學生人人都是“官”,個個都有事,互相管理、互相制約。

“班規、宿規等都由我們自己討論制定,犯了錯怎么處理也是大家商量決定,這樣即使犯錯接受處罰也都心服口服。”高二31班的劉亞杰說,上學期全校學生代表大會剛修訂了學生違紀處理辦法。

今年疫情期間,擔任高一年級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主席的姜帥,負責著全年級學生的出勤、打水、就餐等管理工作,雖然做了細致的預案,但在具體實行時還是出現了下樓擁堵、排隊間距不夠等問題,他帶領委員會成員多次實地觀察、不斷改進方案,最后全年級1500多人下課分樓分批下樓,保持1.5米安全距離排隊打餐,飯后有序返回宿舍,整個過程只要半小時。

“自主自律在我身上生了根”

除了校園管理,宜川中學也將學習主導權“還”給了學生。多年的自主課堂實踐,不僅有教師引導、小組合作,還有“Hi! English”、趣味化學社、C程序興趣社團等56個學科社團供自主選擇,讓學生不僅“學會”,更能“會學”。

白思敏初中時學習習慣不好,遇到難題總依賴老師解答。進入宜川中學后,她學會了課前預習、課后復習、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解決難題等自主學習方法,從中等生一步步蛻變成了“學霸”。嘗到甜頭的白思敏說,學校培養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將讓自己受益終生。

“以前經常管不住自己,學習時還不忘抽空玩游戲,經常完不成作業。”提起剛入校的情景,姜帥有點不好意思,“在這里我逐漸學會了自律,學會了如何管理、分配自己的時間,自主自律在我身上生了根。”

姜帥說是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的“榜樣力量”激勵著他不斷自我加壓自我提升。經過三年多歷練,這個曾經的落后生競選上了年級自主管理委員會主席,學習成績也向優等生沖刺,“開始只是覺得這些學長學姐們很‘威風’,接觸后發現他們個個管理強學習棒為人好,我也想做像他們那樣的人。”

在宜川中學,學生的自主自律不只體現在學習上,而是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個人書桌、內務整理,到校園、教室每天早中晚衛生打掃,再到大大小小考試無人監考、學生發起的校內“共享雨傘”等活動……不少學生進校前連被子都不會疊,幾個月后不但衣服自己洗,還經常主動幫家人干活,讓父母們連贊孩子“長大了”。

“帶了15年班主任,我發現勞動教育對學生改變很大。”高一25班班主任馬亞春說。學校持續開展了9年的百里遠足活動,早上六點出發,晚上七八點回來,來回要走7萬多步,剛開始不少學生叫苦不迭,直打退堂鼓。現在哪怕走不動,他們也能互相攙扶著堅持下來。活動前還會找商家拉贊助,最多的一次除了飲料、食品等實物外,拉到了8000多元贊助資金,極大振奮了學生參與社會的熱情和自信。如今,“百里遠足”已成校園一大盛事,“無遠足,不青春”成了學生最響亮的口號。

“學生的自我奮斗才是我們的目標”

“我帶班時,幾乎大大小小的活動都是交給學生做,他們總有許多讓人意想不到的好點子。”回憶起帶班時學生那些令人驚嘆的奇思妙想,宜川中學研宣處副主任李江波頓時滔滔不絕。

原在外地一所中學任教的李江波說自己就是奔著宜川中學的自主管理而來,“學生一自主,班主任就能從瑣碎的班級管理事務中解放出來,騰出時間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思考班級的長遠發展。”

“我只是在幕后‘煽風點火’,事情都是學生在干。”高一1班班主任席有威,展示著上身穿的由學生設計的有“亮劍”字樣和班徽圖案的班服,“‘狹路相逢勇者勝’已成為我們的班級文化,帶班帶出一種文化,這本身就很有意義。”

當了12年班主任,席有威經歷了學校自主管理改革全過程,他驕傲地說,“別看我們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但是學校鍛煉平臺多。無論課堂學習還是課后活動,都是學生自主策劃、自主組織、自主評價,這樣成長起來的學生,說話做事落落大方,素質杠杠的。”

多年的制度延續,學生自主發展已經成為宜川中學的一種校園文化、一種教育磁場,學生一屆帶著一屆走,一屆屆傳承發揚,從做好自己的事到熱心班級、學校事務,從主動干家務到走進敬老院做義工,從自主管理委員會民主競選到學校各類優秀學生評選,從校內謀劃到爭取校外支持……他們從一件件小事做起,努力把事情做大做亮做到極致。

“相信學生、依靠學生、發展學生”,宜川中學用“雙自主”的實際成效,打消了社會和家長的疑慮。自主發展模式在給學生多種成長歷練的同時,也為學生學業進步提供了持久動力。近年來,學校高考上線率連年攀升,二本上線人數從2004年的187人連年遞增至2020年的2345人。今年高考一本上線823人,其中294人三年前的中考成績在全市3500名之后,實現了從中考到高考的逆襲。學校高考一二三本上線率、文理科平均成績和總評成績六項指標,連續14年蟬聯延安市各縣區第一。

“學生的自我要求和自我奮斗才是我們的目標。”強新霞說,“我們希望通過三年乃至六年的培養,讓學生都能擁有健全的人格體魄和較強的學習能力,走上社會后自食其力、努力上進,做個堂堂正正的人。”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