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孩子成長,用心教書育人——讀《教育漫話》有感
作者:王 成
發布時間:2020-11-23 16:27:1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近來讀了英國教育家約翰·洛克所著的《教育漫話》一書,無論從家長的角度還是從教師的角度,都讓我收獲頗多,受益匪淺。
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17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曾經做過長達十余年的家庭教師。洛克關于教育的專門著作是《教育漫話》,之所以稱為“漫話”,是因為總計217條,15萬字的內容,全部是從寫給朋友的信件整理而來的。
整本書的文字隨意,既沒有艱深難懂的理論,也沒有晦澀的學術概念,但處處透著真誠。讀這本書仿佛是與一位朋友在交流養育孩子的“私話”,打動人的,恰是這種“私話”特有的隨意和真誠。作品雖然寫于三百多年前,但書中深入淺出的文字,處處透著教育的智慧,時至今日仍然有著現實意義。作為教育工作者,可以從中汲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也正因如此,讀了《教育漫話》這本書,從一個家長的角度來說,我希望讀有所獲,更好地做好家庭教育,讓我的孩子健康成長;從一名教師的角色來講,我希望讀有所思,學習他的教育理論,修正我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我的課堂上擁有求知的欲望和學習的快樂。
一 閱讀感悟
讀了此書,我對以下幾個方面感悟頗深:
1.注重健康
洛克在書中主張,孩子應從幼年起就進行鍛煉,反對嬌生慣養;孩子童年不宜穿太多的衣服,要多做戶外活動,多接近自然;多運動、多睡眠、多呼吸清新空氣等許多有益的、具體的見解。不僅如此,洛克還把健康區分為身(身體)、心(精神)兩個方面,認為這兩方面都是“能工作、有幸福”的基礎條件。
一個人來到人世,身心健康永遠是第一位的,有了健康,才有了追求一切的基礎和條件。因此,無論家長還是教師,都要充分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問題,要著力培養孩子健康的品性。
2.注重習慣
洛克認為,習慣的形成過程“是給予一種不可缺少的練習,使之在兒童身上固定起來;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之后,便用不著借助記憶,很容易、很自然地就可發生作用了”。這個見解無疑是正確的,我們的言行、品質、個性,說到底都是日積月累養成的習慣而已。教育要著意養成孩子良好的習慣,要努力發現和保護孩子在各個方面的優秀行為,讓其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的精神財富。
3.注重分享
洛克在書中多次提出了對于“分享”的見解,這些見解和教育要求無疑都是有益的。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愛已,不知愛人,這是當前獨生子女的性格通病。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有著不可彌補的根本缺陷,缺乏與他人分享的寶貴經驗。人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有理性、有同情心、有愛心,因此,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家長和教師就應充分注重孩子的分享品質的培養。
4.注重德行
在洛克看來,德育不僅僅關系到道德品質的培養,而且關系到整個精神品質或人格的塑造,大致說來它包括德行、智慧、教養以及各種美德的培養。他反對溺愛放縱孩子,他認為這是最大的教育失誤。當今社會,溺愛放縱孩子這一現象越來越多地存在著,在家“唯我獨尊”,在校“任性妄為”,時時刻刻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因此,父母、教師應當做到在既嚴厲又寬松的環境下對其進行必要的道德教育。
二 金句解讀
第49頁:所有的技藝,尤其是行為,其教導的秘訣是將我們要教的東西付諸實踐,通過實踐將它固定在學生身上,直到它成為一種習慣。孩子的行為和學習應當被看成是習慣的養成。
解讀:習慣的養成須是長期的,也是全面的。無論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應側重于進行習慣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必將影響學生的一生。
第60頁:教育上的錯誤就像第一次配錯藥一樣,不可能通過第二或第三次配藥得到彌補,其造成的不良后果無法清除,而會伴隨一個人一生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階段。
解讀:教育是一件良心活,容不得半點馬虎和大意,教育需要每一位教師用師愛影響學生,用學識促進學生,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書育人,培養人才。
第93頁:兒童的年齡越小,越應當多加管教;一旦恰當的管教取得了效果,就應當放松,改用比較溫和的管教方法。
解讀:管教只有隨性和溫和,起不到管教的目的;管教只是嚴苛和體罰,孩子、學生的本性將會受到壓制。管教需要寬嚴相濟,恩威并重。
第117頁:你不愿意他去仿效的事,你自己絕不可以在他的面前做。
解讀:身教大于言傳,作為父母、教師,要時時處處做好榜樣,在是非、認知、習慣、行為等方面做好孩子、學生的表率,用得體的言行影響人,用向上的精神感召人。
第189頁:德行是一個人或一個紳士所應具備的首要的也是最必不可少的一種稟賦。
解讀:德才兼備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應當把“德”的教育放在首位,讓孩子或學生“修德至善,蓄才致遠”。
三 教學實踐
1.善待學生提出的問題
洛克在書中指出:兒童提出的問題固然不可冷落,但同樣應當注重的是,對他們的問題也絕不可給以欺騙性的、敷衍了事的答復。
我在教授曹禺《雷雨》周樸園和魯侍萍的戲劇矛盾沖突的時候,一名學生突然舉手提出一個問題:老師,您講的我都明白了,可是我有一個問題,周樸園和魯侍萍之間到底有沒有真愛呢?這個問題一提出,就引起了全班同學熱烈響應。在這種情況下,我及時停止原本的教學進度,組織學生就此問題展開討論,最終從社會背景、家庭環境、人物性格、戲劇矛盾等各個方面給予這個問題一個明晰的答案。
“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教師對于學生提出的任何問題,都要抱著認真的態度,及時鼓勵,從而使他們樹立信心,激發他們提出問題的興趣,調動他們探索求知的情緒,進而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
2.對待學生須寬嚴相濟
洛克在書中的95頁提出:棍棒威逼的時候,兒童會屈服,會假裝服從;可是一旦不用棍棒,沒人看見,知道不會受到懲罰,他便會放任自己的自然傾向。
教師在管班治學中,要秉承寬嚴相濟的原則,不僅要有“嚴苛”的一面,而且要有“有趣”的一面,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我在高中班級管理中,制定了一些規定,比如作息時間、課堂紀律等。這些關系到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的規定,我是嚴肅執行的。但是一些例如教育方法、學習方法等方面,卻可以聽取學生的意見或者尊重學生來進行寬容式的管理。這種寬嚴并重的管理方式讓我和學生的相處更加親密,讓學生從心底里遵守班級的“規矩”。
3.做好學生的榜樣
洛克認為:如果你認為他做了某種事情是一個過錯,你自己卻不小心做了,那么,他便一定會用你的榜樣來庇護自己。
在原來擔任班主任工作時,我和學生共同制訂的班規是需要我這個班主任和全體學生一起遵守的。有一次上課,由于混淆了課次,導致遲到了5分鐘。我站在講臺上誠懇地向學生道歉,并主動打掃教室衛生一天。一天三次的衛生打掃,我從擦黑板、抹桌子、掃地拖地、清潔垃圾桶、倒垃圾等,一項一項去做,不僅“懲罰”了自己,也在打掃衛生中通過認真的態度、規范的行為告訴學生應該如何認真徹底地打掃衛生。我想,要求學生做到的,作為教師不僅要做到,還要做好。一來會讓學生感覺到師生之間的公平,二來通過“榜樣”的力量,會讓全體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做得更好。
一本好書總是能夠給讀者留下彌足珍貴的東西。我將關注孩子成長,用心做好教育,用愛陪孩子一起長大,用情和學生一同進步,僅此足矣!
作者單位:寶雞市石油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