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質問卷
——陜西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紀實
作者:唐李佩 馮麗 胡晉瑜
發布時間:2020-11-19 15:28:22 來源:教師報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著力推進教育公平而作出的重大決策,是繼“兩基”之后的又一項重大教育民生政策。2019年11月,陜西省全面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是陜西義務教育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陜西教育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實現教育公平。近年來,陜西教育系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認真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科學謀劃,精心組織,強力推進,以奮進之筆,用心用力用智用情用功,答好了人民滿意的教育提質問卷。
用心規劃,推動民生“一把手”工程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陜西各地市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之首,以精心的規劃布局和強力的投入推進,積極回應人民對美好教育的向往。
2019年10月,在全市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創建完成后,西安市出臺了《關于加快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建設教育強市的實施意見》和《西安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將“建設教育強市”作為“頭號民生工程”列入全市“十項重點工作”,把“建設教育強市”作為“一把手”工程,市級相關部門先后印發了52份政策文件,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協同推進教育發展的工作合力。
此外,西安市還印發《西安市教育設施專項規劃》,暢通學校建設“綠色通道”,優化簡化項目審批程序,嚴格落實“四同步一優先”(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并優先交付使用)機制,在城市改造和住宅小區建設中建足配齊基礎教育設施。2020—2022年,西安新建、改擴建學校455所,新增學位41.96萬個,切實保障學位剛需。
優化校點布局是商洛市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一項重點任務。該市制定了《全市城區中小學布局建設方案》《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專項規劃》和《關于加強城區和鎮村寄宿制學校小規模學校規劃建設的實施意見》,持續擴大城區教育資源供給,加強鎮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保留并辦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學點。
加大教育投入是各地市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大手筆”。銅川市王益區政府在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各項投入政策的基礎上,設列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專項資金和教育發展獎勵專款,按省上規定高出20%的標準落實生均公用經費。2012—2015年累計投入3.58億元完成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目標,2016年以來再行累計投入3.2億元,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鞏固提高工程。
漢中市城固縣實行“全體縣級領導包抓鎮辦、部門包聯學校、全社會支持參與”機制,協調解決師資配備、項目建設、經費投入、環境保障等問題。尤其是在用地指標緊缺情況下,首先保障學校建設,累計為學校建設新征、劃撥土地261畝;在足額撥付教育經費基礎上,自2016年起,縣財政每年再列支專款4000萬元用于改善辦學條件。
銅川市近年來全面實施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涉及項目519個,完成投資7.3億元,完成校舍建設10.47萬平方米,全市義務教育學校的辦學條件明顯改善,辦學水平顯著提升;建成了942套農村教師周轉房,為全市46所永久保留的農村中小學1226名教師解決了住房問題,實現永久保留的農村中小學教師周轉房全覆蓋。
圍繞高標準建設,榆林市投資15億元用于實施標準化建設工程,完成建設項目1587個,尤其是225所鄉村小規模學校、203所鄉鎮寄宿制學校全部達標,通過“以獎代補”方式創建優秀鄉村學校24所,確保城鄉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
用力實干,以改革激發辦學新動能
教育要發展,關鍵靠改革。在邁向均衡發展的進程中,陜西各地堅定信心,一方面繼續堅決破除制約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另一方面從實際出發,從問題出發,抓住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問題和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勇于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將改革進行到底,開啟教育新征程。
西安市厘清5個開發區與7個行政區的教育權責,形成了教育“一元化管理”新格局,先后出臺教師區管校聘、校長職級制、教育編制周轉池、崗位動態調整、高層次人才引進等11項人事制度改革政策,學校辦學動力和活力持續增強。雁塔區組建“名校+”教育聯合體市級14個、區級25個;建立“名師+”研修共同體市級22個、區級42個、校級77個;建立“名校長+”領航研修共同體市級5個。該區開展與長安大學基礎教育合作辦學,探索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在翠華路小學長大校區等3所學校,開展校長聘任制和教師編制核定、經費包干、全員聘用改革試點,賦予學校更大辦學自主權。
榆林市用好四項機制,激活了教師隊伍建設。用活提前離崗機制,累計新補充教師8000余人,整體優化了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學科結構;用足培訓培養機制,累計培養出榆林名師、市級學科帶頭人、市級教學能手687人,發揮骨干教師“頭雁效應”;用好交流輪崗機制,出臺優惠政策,全市骨干教師交流占比達38.4%,在農村學校支教的占43.5%;用實激勵機制,先后兩次提高教師績效工資,班主任津貼納入財政預算,農村教師每月享受不低于200元的交通補貼。市政府為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和榆林名師設立教書育人津貼,保障全市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水平高于公務員工資水平。
延安市寶塔區全面深化多項改革。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按照“雙向選擇、競聘上崗”的原則,采取全市范圍聘校長、校長聘校委會成員、校委會聘教師模式,實行全員競聘、擇優上崗。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中,全區學校將教職工的績效工資和獎勵性工資全部留存,向一線教師、骨干教師、班主任傾斜,依據考核結果進行“二次分配”,多勞多得、優績高酬。在深化職稱制度改革中推行教師職稱“評聘分離”制度,以崗定薪、崗變薪變,徹底破除“一評定終身”的利益固化藩籬,形成了“低職高聘、高職低聘”的良性競爭機制。此外,全面推廣“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推進“教為中心”向“學為中心”轉變。
咸陽市涇陽縣實施縣管校聘,在推行中小學教職工全員競聘上崗時,改變之前“城區到農村、超員到缺員、強校到弱校”的單項交流輪崗機制,提出了“高中向初中分流、初中校際間互派交流、小學鎮內自主交流”的思路,破解以前“城區學校只出不進、強校只出弱校只進”的單項交流形式,優化學科結構,激發教師隊伍活力。
用智幫扶,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的教育
教育是縮小社會差距最強有力的內在力量,盼著子女通過教育改變命運,是不少貧困家庭的共同期待。陜西教育系統積極作為,多措并舉落實精準幫扶,開展陽光資助,把來自政府、企業與社會的支持擰成一股繩,讓貧困家庭的孩子站在更公平的起跑線上。
“在教育公平上不欠賬”是榆林市吳堡縣政府在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創建工作中落實的“五不”舉措之一。2017年以來,吳堡縣全面落實了控輟保學十項制度、六項措施,創新教師“一對一”幫扶方式,確保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無失學、輟學;嚴格執行《吳堡縣未入學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服務工作方案》,為39名殘疾兒童開展送教上門服務,三類殘疾兒童入學率達100%;在不折不扣地落實各項資助政策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蘇陜對口協作機遇,積極聯系社會各界力量,開展貧困學生“一對一”長期資助活動,累計接受捐助190余萬元,惠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000余人,助推了全縣精準脫貧工作;縣城所有非寄宿制學校克服困難為建檔立卡學生提供用餐,2018年5月,在全市率先實現了營養餐全覆蓋,教育公平的陽光雨露滋潤了吳堡的每一位學子。
安康市白河縣建立了“領導聯鎮包校、干部聯戶包抓、教師結對幫扶”的教育扶貧責任制,落實1332名教師結對幫扶貧困學生,確保不讓一個家庭因學致貧,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失學。為了不斷拓展教育扶貧空間,縣教體科技局立足行業優勢,實施產教融合,探索建立了“農戶+合作社+學校”的農產品產銷模式,構建了一條農戶有產出、學校有需求、合作社完成管理與流通的農產品產銷鏈條,實現了教育行業與農村產業、產業農戶與學校食堂之間的精準雙向對接。
咸陽市長武縣教育局創新性地運用“3453”工作法以教育扶貧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落實學生資助、營養膳食改善計劃等惠民政策,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黨的教育扶貧好政策滋潤下茁壯成長。2020年春季共資助學生8118人次,發放資助金387.94萬元,資助貧困大學新生310人,為593名大學生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積極落實就近免試入學政策,對全縣38個易地移民安置點和2020年計劃脫貧戶子女就讀情況逐戶摸排登記,排查漏點短板,建立區域內招生、資助“兩個優先”保障長效機制,確保搬遷戶、計劃脫貧戶子女就學有保障。扎實落實送教上門制度,對29名重病、重殘學生精準施教,一生一案,絕不讓一名適齡少年兒童掉隊。
近年來,寶雞市千陽縣穩步推進教育扶貧陽光助學提升行動,持續抓好控輟保學“五個七”責任落實和“三比對、兩監測、一穩控”機制運行,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以資助系統和學籍系統為依托,持續提高教育資助基礎數據精準度,加強教育資助政策宣傳。以真情關愛和扶貧扶志為抓手,做好教師結對幫扶,增強貧困家庭學生的求知欲,幫助他們消除學困、厭學因素,全力防止適齡兒童少年失學輟學。這些舉措,為每個貧困、留守、殘疾少兒撐起了接受公平教育的藍天。
用情育人,在內涵發展中培養接班人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在銅川市的中小學里,國學誦讀書聲瑯瑯,弘揚了中華傳統文化,國旗下的演講抒發了莘莘學子的愛國情懷;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及鄉村學校少年宮里,琴棋書畫等各類培訓吸引著孩子們的到來;全國孝心少年、全國優秀少先隊員、全國雷鋒式好少年、陜西省美德少年、陜西省新時代好少年等先進典型更是引領著時代新風尚。讓美德如風如雨如歌,讓學生有德有志有才,讓孩子們在精心培育的紅色沃土上健康成長,這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正是銅川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樹立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提升學校內涵發展水平的縮影。
“抓內涵、提質量”是陜西教育系統從義務教育均衡走向優質均衡的共識,各市縣教育部門也在內涵發展上下功夫。寶雞市在教育內涵發展方面,以“德育行動”直面育人本真。為推動硬件建設和內涵發展雙輪驅動,該市啟動實施“德潤寶雞·書香陳倉”中小學德育行動,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書香養德”“真情潤德”“儀式育德”“行動立德”“課堂蘊德”“攜手弘德”家校育人六大活動為載體,開發《美麗寶雞》地方教材,組建各類學生社團,每年舉辦中小學感恩周、讀書月、藝術節等活動,推動德育系列化、課程化、生活化。該市還啟動“好家長·好家風”家庭教育綠蔭計劃,把德育拓展到每一個家庭。德育行動極大拓展了義務教育內涵發展的空間,為立德樹人提供了廣闊舞臺。
商洛市商南縣筑牢“三個理念”,推進教育質量優質均衡。筑牢立德樹人理念:扎實開展崇德向善主題活動,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筑牢全面發展理念:定期舉辦運動會、藝術節、漢字聽寫、詩文誦讀等素質技能展示活動,積極為素質教育實施和學生全面發展創造條件、拓展空間、搭建平臺;筑牢文化育人理念:在實施校園綠化、硬化、亮化、凈化、美化“五化”工程的同時,倡導各中小學結合地域、資源特點,積極打造“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校園文化。
渭南市富平縣全面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建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紅色資源、黨團隊建設、思政課教學、課堂滲透“五位一體”的德育模式,充分發揮縣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習仲勛故居等德育資源優勢,積極開展德育活動,不斷提高德育實效性。在全縣范圍著力推進體音美薄弱學科教育,強力建設“一校一品”體育特色項目,努力實現“以體育智、以體育心、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目標。目前,富平縣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活力顯著提升,各類教育教學活動蓬勃開展,教科研工作越來越活躍,素質教育呈現向好趨勢,學校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用功完善,讓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惠及民生
“一手抓均衡發展,一手抓質量提高”,成為了陜西教育系統的共同宣言,在義務教育均衡創建過程中強化督導,進一步夯實創建責任,讓各項政策“立得起、落得實”。西安市高陵區不斷強化教育發展性督導,積極構建“3+5+N”督導模式——三個督導中心、五個責任區和若干名專職督學,大力試行學校督學助理制度,加強學校內部督導工作。各督學責任區對轄區義務段學校對照優質均衡指標要求進行發展性督導和隨機督導,提出建議并督促落實。
商洛市教育局實行班子成員包聯縣區創建工作責任制,從創建規劃制定到評估認定,一包到底,不達標,不脫鉤;充分發揮教育督導作用,市上堅持對當年創建縣每季度督導一次、其他縣區每半年一次,五年多時間,市政府教育督導室組織人力深入縣區開展綜合督導、專項督導、過程督導、回訪督導等50余次;對重大事項、重點問題實行跟蹤督辦、重點督辦、掛牌銷號,確保高水平、高質量通過國家認定。
陜西各地在考評督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過程中,結合各自實際情況,加強了大數據、第三方機構的輔助監督,突出“科學有效、形式多樣”的考評新模式、新樣態。西安市雁塔區政府投入19.8萬元,委托第三方,開發“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監測系統”,對全區學校均衡數據實行實時報送、動態監測,全力保障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如期達標。榆林市教育局為了全面加強教育督導工作,成立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和教育督導委員會,完成市級督學的調整換屆工作,探索開展高中學校“316工程”第三方評估和全市中小學“校風、教風、學風”督導評估,定期開展教育經費、校園安全、達標創建督導檢查,對重大問題實行掛牌督辦、整改銷號制度,確保所有問題一抓到底,有力地促進了學校內涵發展。
黨建引領,為教育優質發展提供組織保障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職責,陜西教育系統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黨建引領,全力助推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為努力實現區域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和教育事業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實有力的組織保障。
寶雞市在全省率先開展公辦中小學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試點,率先出臺《中小學黨組和建設標準》,深入開展中小學黨組織“四規范三提升一創建”活動,大力推進學校黨組織標準化建設,命名黨建示范校49所。
韓城市教育局堅持“黨建好才是真的好”的政治要求,強化黨建引領作用。充分認識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重要意義,牢牢抓住意識形態工作主動權。牢固樹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著力推進黨建與教育教學工作相加相融,以基層組織戰斗堡壘和優秀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為重點,深入推進“一個支部一面旗、一名黨員一盞燈”載體活動,扎實做好“雙培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一線體現“兩個作用”。對教育質量不優、校園安全不扎實、財務管理不規范的基層負責人進行約談,倒逼工作責任落實。深入開展黨風廉政教育和優秀家風傳承教育,引導干部師生廉潔自律意識不斷增強。
咸陽市涇陽縣優化學校黨組織設置,新設立10個學校黨總支和26個黨支部,全系統黨支部總數達到52個,黨組織總數達到63個。落實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基層學校黨組織書記、校長一肩挑達到100%。
安康市白河縣教育體育和科技局黨委堅持以基層組織規范化建設為目標,以“三幫三帶三促進”常態實踐活動為載體,突出思政課改革、教育質量提升、教育扶貧成效提升三大重點工作,抓實清單督導、派駐指導、雙向考核三項工作機制的“1133”黨建工作思路,為白河縣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曾指出,教育讓人民完全滿意,路還很長,因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在義務教育從均衡向優質均衡發展的新征程上,陜西教育系統將繼續堅定高質量發展目標,堅持人民滿意標準,不忘教育初心,厚植教育情懷,以只爭朝夕之態,在追趕超越中用心繪就新時代三秦教育的美好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