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職業教育成為有吸引力的成才通道
——省政協界別協商“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座談會側記
作者:劉居星
發布時間:2020-11-19 09:58:14 來源:陜西日報
人才興國,實業興邦。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越來越旺盛,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更加凸顯。
作為擁有416所職業院校、85萬在校生的教育大省,陜西職業教育的質量關系著教育強省目標的實現。今年9月至11月,省政協教科委先后在省內外開展調研,聚焦各地對中央和我省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貫徹落實情況,深入查找我省職業教育改革中的短板弱項。在11月13日省政協界別協商“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座談會上,委員、專家圍繞“招生難”“用工荒”等問題與相關部門負責人協商討論、深入交流,群策群力推進我省職業教育健康持續發展,打通人才成才通道。
突出專業特色 應對“招生難”
一技在手,吃穿不愁。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端著“鐵飯碗”的技工人才曾被眾人稱羨。但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結構變化、高校擴招等因素影響,職業院校生源卻呈逐漸下降趨勢。
針對一些高職院校存在的“招生難”問題,省政協常委、西安歐亞學院董事長胡建波認為,高職院校應結合區域產業開展技能培訓,在專業設置上注重突出特色、體現優勢,切忌“貪大求全”,造成資源浪費。
省政協委員、省中華職業教育社專家委員會委員李明富建議,向東部沿海省份學習,解放思想、創新理念,擴大我省職業院校辦學自主權,在專業審批、人才引進、招生考試、人員編制等方面給予優惠和支持。
深化產教融合 破解“用工荒”
“我們企業一名普通文職‘白領’月薪4000元左右,而一名高級‘藍領’技工可能月薪上萬元,但還是會招工難。”省政協委員、陜西三秦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白建波認為,要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立“訂單式”培養模式,把課堂搬進企業,建立高水平職業教育實訓基地,讓學生在學以致用中成才。
“職業院校要認真分析當前市場與目標企業人力資源需求,主動與有用工需求的企業合作。”省政協委員、新山海源人力資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元彬說,“要圍繞‘實際、實用、實效’原則,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重點、開展特色課程、豐富教學內容,使之更貼合職業需求。例如共建人才技能培訓基地,開展定向、頂崗培訓等。”
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關荷表示,目前我省以西咸、寶雞高新產業園區等為基地,開展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試點,遴選建設產教融合型學校、企業,推動產教進一步深度融合。
打破發展壁壘 暢通“成才路”
如何讓職業教育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成才通道?
“一定要打破職業教育就是低水平教育的理念。”委員們直言不諱地指出,職業教育的發達程度,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現代化水平。在目前的招生體制下,高職院校一直被視為高等教育的末端。因此,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當務之急是轉變觀念。
大家認為,要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崇尚勞動、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的濃厚氛圍;舉辦職業院校專場招聘會,讓職業院校畢業生在落戶、就業、參加機關事業單位招聘、職稱評審、職級晉升等方面與普通高校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
“從制度層面打通職教生從高中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提升職業教育的吸引力。”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楊雪峰建議,要暢通中職、高職、職業大學、應用型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縱向銜接的培養體系,完善招生機制,確保中職院校學生進得來、學得好、能深造。
省政協委員、楊凌職業技術學院藥物與化工學院院長劉玉鳳呼吁,盡快在我省啟動職業教育本科試點,選擇辦學條件好、綜合實力強,且部分專業已經開展本科聯辦的高職院校升級本科。
一個職業分工結構合理的社會,不僅需要“學術型”人才,更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委員們建議:要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辦學體制和育人機制改革,下功夫調結構、提質量、強師資、建體系,為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提供人才支撐,更讓人人盡展其才、人人皆可出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