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教育管理者心智模式重構
作者:韓鵬輝
發布時間:2020-11-18 15:22:2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十九大報告中,“新時代”一詞出現頻率極高,“新時代”一詞,是對我們所處時代的一個非常準確的定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講到:“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 在新時代,我們的教育管理者如果仍然沿用過去的思維模式,僅靠模仿學習將不僅變得日益困難,而且毫無效益、舉步維艱。如今對教育行業出現的種種問題和困境的原因分析都是表象的,其實質是教育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問題。
教育管理者首先應認識到自身心智模式是存在問題的。教育管理者應認識到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修養、文化知識儲備、管理水平等方面還不夠完善。人不可能去解決一個不存在的問題,教育管理者應認識到教育行業出現的所有問題都是人的問題,所有人的問題都是管理上的問題,所有管理上的問題都是管理者心智模式的問題,心智模式重構的大門才會打開。
●建立終身成長心智模型,擯棄固定性思維
成長是每個人一輩子的事,它無關年紀。如今的社會充滿了穿上成人衣服的小孩,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沒有同步發展,且這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現象。對教育管理者而言更是如此,要關注自身的心智成熟,擴大格局、視野,終身不斷踐行和修正,自我更新完善永無止境。
自古以來,儒道兩家都對管理者自身成長提出具體的要求。如“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出自《中庸·第二十章》,意即為政在選用人才,要得到合適的人必先修養身心,修養身心必須遵循“道”,而遵循“道”必須以仁為本。道家《莊子·天下》中 “內圣外王之道”,是古代文人修身為政的最高理想。內圣,即對內修煉以具備像圣人一樣的才德,如擁有“仁”愛之心、知識淵博、品德高尚與人格完善。外王,指將內在的才德延伸為外在行動,影響和引導大眾,施行“王”道。
道家的“內圣”和儒家的“修身”,并非人人生而有之,也非朝夕就可達到的境界。學習知識是一個由淺入深逐步積累的過程。品德與人格也是需要終其一生不斷踐行反思完善。全球頂級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曾說:“真正的領導能力來自讓人欽佩的人格。”“內圣外王”、“取人以身”和 “人格”這些東西方哲學理念,指明管理不只是一種外在行為,而是把管理者的自我成長完善放到了比對組織的人、事、物的管理更重要的地位。
21世紀是科技和互聯網的新時代,新事物和新科技不斷涌現,人類社會以指數級發展變化,其速度、幅度和深度不可同日而語。“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管理者首先要建立終身成長這個底層心智模型,才能適應新時代,引領未來潮流。
●構建系統心智模型,擯棄單線思維
NLP大師李中瑩的系統動力學認為,世界由三層構成,稱之為“三層世界”,即物質世界、心理世界和系統世界。我們同時活在三層世界,因此需要培養起用三層世界看待問題的心智模式,單看任何一層都不全面,都有欠缺。
在物質世界這一層看待事物時,我們往往講道理、分對錯。很多管理者的心智模式便是停留在這個初級層面,他們相信管理得用理性。這樣的管理者講方法、技巧、流程一套又一套,制定的制度有厚厚幾本,卻不管用、沒效果。這種單純的唯物的心智模式,粗暴簡單地認為人類目前對世界的數學分析和科學認識已經揭示了事物的本質,而沒有意識到人類對宇宙科技的探索才剛起步。心理世界,即人的潛意識、心理活動。在這一層看待問題時,會關注到人的情緒與感受。“人存政舉、人亡政息”出自《禮記·中庸》,也體現古人對因人事變化而導致政局和政策多變的感慨。孟子曰“得人心者得天下”,也是我們今天所大力提倡的“以人為本”思想的早期曙光。這些都說明了人及人心的重要作用。要懂得理解人的需求,注意在平時就積累別人的好感,獲得別人的支持。別人支持你并不是因為你的權力,而是你是否懂得理解別人。懂得從心理層面看待問題的管理者,會意識到做好管理,必須關注到人的內心。關注人的心理世界,有助于避免管理者在工作中把焦點放在對與錯,真正關注人,助力個人事業愿景,從中可以找出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系統世界里,更關注“人、事、物”的和諧,并且十分關注未來,認為人是應該不斷進步發展的。
三層系統世界模型也屬于底層心智模型,既要考慮對錯,又要考慮心理狀態,更要考慮在各自有關系統中的關系是否積極和諧,人應當如何活好這一生。當一個管理者能站在較高層面上理解事物時,他就能照顧全局,更容易解決問題。簡單來說,管理者應做到 “管事”用理性,“管人”用感性;決定時用理性,執行時用感性,人和事都要發展進步。要注重整體平衡,強調“三贏”——我好、你好、世界好,即三方面都有良好的、滿意的結果。
●建設團隊型管理心智模型,擯棄權力思維
任用權、獎賞權、懲罰權是組織賦予管理者的權力,如果僅僅依靠這些權力來管理,大權一把抓,責任一肩挑,勢必令管理者身心俱疲,而各種問題卻層出不窮無暇應對。管理者不是先知全能,更不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永動機,也是一個普通的人,需要一個團隊來協助。
美國管理學家泰勒所說:“為了提高效率和控制,大上級只保留處理例外和非常規事件的決定權,而控制例行和常規的權力由部下分享。” 一把手負責未來,部下負責今天。作為每個單位的最高管理者,應該把自己從那些例行公事中抽出來,用80%的時間找出未來在哪兒,做未來的事情,做預防性的事情,剩下的20%處理一些重大的關于今天的事。其他的關于今天的事情、日常事務,統統交由團隊負責。做到事前定目標,事中監控不跑偏,事后評價總結,打造團隊型管理。
教育管理者與部下是“合作伙伴”,而非“管與被管者”。具體而言,是一種基于夢想和利益的合作關系。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管理者與團隊之間相互配合協作,達成一種互利共贏的模式。在這種關系之下,雙方都致力于在事業的平臺上取得各自的成功,雙方共享成果。
教育管理者應改變其關注解決問題的心智模式,而轉變為達到目標的心智模式。先從工作會議開始,花大量的時間討論如何達到目標,而非怎樣解決問題。把具體事放手交給管理團隊去解決,與團隊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一起承受失敗的痛苦,而不需事必躬親鞠躬盡瘁。要注意放權,權力和責任是等同的。有多大權力就必須承擔多大責任,而承擔了多大責任,就應該有相應的權力來配合,否則這個責任是無法擔實的。“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出自清·和邦額《夜談隨錄》,現在引申為管理者只想把任務和責任往下壓,卻不放權,這樣馬兒沒有動力跑不快。作為教育管理者,只需“掌好舵”,專注于制定發展戰略,指明發展前進的方向。把工作重點放在對宏觀的觀察與對未來的思考上,通過花大量的時間關注國內外發展,對先進的管理學、教育理念和方法進行探索研究,結合自身實際,勾畫未來愿景、發展藍圖、價值觀與戰略規劃等,逐步推進引導執行。
●樹立簡單快樂心智模型,擯棄苦、難思維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出自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在《增廣賢文》中有收錄,旨在鼓勵人們不怕苦多讀書,只有勤奮才能成功。佛經《中阿含經》說:“云何苦圣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恚苦、恩愛別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意即人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此八苦。我國傳統的儒、道哲學與印度佛教哲學思想相結合,不知不覺社會上有了一個信念:有意義的事情、重要的事情,就必須要做得很辛苦、顯得很艱難。把焦點放在了“辛苦、艱難”上,似乎不辛苦、不艱難就沒有意義,不重要。而忽略人都是生而追求成功快樂的,忽略了去尋找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
其實人生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樣的,無所謂苦和難,苦和難只是自己對事情的一個“分別心”,你對事情定義為苦那就“苦”,定義為樂就“樂”,定義為難那就“難”,定義為簡單就“簡單”。把焦點放在“苦”和“難”上是沒有意義的,你覺得苦是所處的層次過低,站在較高層面上理解事物時就不會覺得苦。世上的事也沒有難與不難,只有懂與不懂。你懂就不難,不懂就難。所以要樹立人生是追求快樂幸福的,事情一定有更輕松的其他可能性的理念,只是過去沒有沿此方向思考而已。
●打造可迭代的多元心智模型
查理·芒格說:“思維模型是你大腦中做決策的工具箱。你的工具箱越多,你就越能做出最正確的決策。” 查理·芒格憑借多元思維模型,和沃倫·巴菲特合作,使得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投資公司。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Ray Dalio)的著作《原則》中也談到了上百個“原則”,其本質上也是多種思維模型。憑借預測金融危機模型,瑞·達利歐成功的預測了美國次貸危機和數次金融危機,使得橋水基金在金融危機中逆市盈利,成為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
作為教育管理者,也要逐步打造適合教育行業的心智模型集合,在實際工作中運用實踐檢驗,逐步完善改進,形成一個科學決策的系列工具箱,進而使管理者形成穩定的可迭代的多元心智模式。
通過充滿說教特點的印度佛教哲學,可形成“因明”思維模型,培養廣博的時空觀,更好開啟智慧。 通過我國以警句箴言、引證比喻為特點的哲學,從道家可獲得“反者道之動”思維模型,形成以“道”和“動”為核心的宏觀心智,從儒家的孔、孟、董仲舒、程朱理學、陽明心學、直到清末的新漢學,在生活與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思想支撐,可形成入世的積極思維模型。 從充滿辯論、推理論證特點的西方哲學,可獲得思辨思維模型,在具體工作中形成縝密務實科學的心智模式。從數學可獲得復利模型,從物理學和化學可獲得臨界點、傾覆力矩、自我催化模型,從生物學可獲得現代綜合進化模型,從工程學可獲得冗余備份模型,從心理學可獲得逆向思維模型、心理誤判模型,從經濟學可獲得金融危機模型、金融保障模型、資產增值模型,從互聯網科技可獲得指數增長模型、跨行業顛覆模型等等。
這些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型加起來足有上百種,但對每個人而言重要的思維模型不會超過十個,這十個左右思維模型融合起來,就出現一種效應,類似于突破了生物學意義上人的“臨界點”,但遠未達到禪宗的“開悟”,王陽明的“龍場悟道”境界,形成一種具有普世智慧的高階多元心智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站在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全面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績經驗,深入分析了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為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廣大教育管理者要打造多元思維模型,構建可迭代的心智模式,高屋建瓴、高瞻遠矚管理指導教育工作,以適應新時代對教育管理者的要求,為國家強盛和人類文明進步貢獻畢生力量。
作者單位:旬邑縣教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