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創意物化中樹立工匠精神
作者:汪 丹
發布時間:2020-11-10 09:37:3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對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目標有明確的界定:學生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其中“創意物化”具體描述為:通過動手操作實踐,初步掌握手工設計與制作的基本技能;學會運用信息技術設計并制作有一定創意的數字作品。運用常見、簡單的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服務于學習和生活。因此,在勞動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教學實際出發,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探索中提升創意物化能力,樹立工匠精神。
一、創意設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勞動技術課程教學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操作機會,選擇實踐內容時要與學生的生活認知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創意設計思維。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勞動技術課程實踐教學提供了便利條件,教師只需具體指導,讓學生結合各種工具、技術、工藝進行創意設計,如動漫作品的設計和制作。動漫作品的設計和制作是學生最關注的學習內容,學生都有極為豐富的動畫觀看經歷,他們的創意思維比較飽滿,在具體設計過程中,教師只需從技術上對學生進行指導即可。首先,教師應結合信息技術教材展開教學,讓學生從中掌握基本的制作程序,為創意設計制訂方案。其次,讓學生共同討論所選的動漫內容,由于學生的喜好不同,他們選擇的動漫形象也就不同,如何才能設計出更具魅力的動漫形象,這就需要學生共同討論才能得出結果。最后,幫助學生細化動漫制作程序,并合理進行分工,確保每個人都能夠順利進入實踐活動中。創意設計需要有完善的組織結構,教師應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設計,這樣設計的效果會更為顯著。
二、動手操作,提升學生實踐維度
創意物化能力培養的關鍵是實踐,學生只有自覺參與到實踐活動中,才能形成創意物化能力。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要有創意的計劃和設計,還要有創意的實踐和操作。在學生動手操作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動腦、多動手,手腦并用,將多種知識和技術融合在一起,這樣才能提高實踐操作的效率。
學生對實踐活動有著濃厚的參與興趣,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利用創意設計方案進行實踐調度。如陶藝制作活動,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提供設計方案,經過集體討論形成小組操作方案,再讓學生進入操作現場。為了使學生能夠順利展開實踐,教師可以為學生進行示范,并詳細解讀每一個操作步驟。學生開始操作時,教師應跟進輔導,為學生提供技術支持。為了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積極展示自己的陶藝作品,并組織其他學生進行點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了,表達能力提升了,他們對陶藝制作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為學生提供的實踐機會,成功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從學生的具體表現可以看出,教師的實踐調度是比較成功的,學生基本都能夠在實踐過程中樹立工匠精神。
三、拓展訓練,樹立工匠精神
創意物化能力培養是一項完整的實踐創造工程,教師要引導學生設計方案,讓學生在知識遷移的過程中真正樹立工匠精神。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意物化能力,教師要啟發學生結合生活展開相關訓練,可以利用網絡交互平臺,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學習交流活動,如手工編織活動。教師可以給學生準備一些編織材料,并給他們提供一些樣品,供他們觀察、研究。在動手操作階段,教師應深入學生中,仔細觀察學生的操作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因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大多數學生沒有完成編織任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將相關材料帶回家,在家長幫助下完成操作。有了家長的參與,編織實踐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習到了不少編織技巧和方法,對工匠精神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信息時代的到來,為勞動技術課程帶來了更多的教學契機,也為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勞動技術課程實踐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實踐訓練,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還使學生樹立了工匠精神,提升了學生的創意物化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鶴濤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