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能力包括猜想能力、思維能力與操作能力。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科學能力的培養十分關鍵。

一、通過科學制作培養學生的猜想能力

猜想是科學制作的前提,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也是小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猜想能力。猜想并非是沒有目的、沒有方向地胡思亂想,猜想是有條件的,是建立在一定經驗的基礎上的。這就要求學生能夠根據自身已有經驗客觀分析問題,進行的合理假設。教師可以在科學制作過程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假設與想象,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還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鍛煉學生的猜想能力。在教科版四年級科學上冊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的電路,我給他們提供一些原材料,如曲別針、導線、紅綠燈泡、泡沫板等,讓他們試著制作“紅綠燈”,以此鞏固他們的電學知識,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制作開始前,我讓學生思考如何控制紅綠燈,提示他們可以采用之前學過的控制小燈泡的方法。在討論中,學生紛紛提出可以使用曲別針解決這一問題,通過實際操作學生就會發現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另外,教師除了要培養學生的猜想能力外,還要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活躍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引導他們通過動手實踐驗證猜想。

二、通過科學制作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學習科學知識的關鍵,科學制作過程不僅是學生動手的過程,還是學生動腦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充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例如,在講授《框架》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剪刀、木棒與毛線等基本工具,要求他們搭造一個最牢固的簡易框架。在制作開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幾種生活中常見的支架,帶領學生觀察各種支架,比較它們的不同之處,讓學生思考哪種支架最為牢固。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對支架已經有了初步的印象,之后便是學生思考的過程:究竟哪種框架是最合適、最牢固的呢?通過回憶所學知識,學生就會想起“三角形是最穩定的”這一知識點,就能夠順利搭建三角形框架了。這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搭建四邊形與多邊形的框架,進行對比后學生就會發現他們的猜想是正確的。此外,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加大難度,讓學生制作一個牢固的寶塔,學生的思考過程是整個科學制作的核心,在思考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比較與聯想。

三、通過科學制作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小學科學教材很重視科學制作這一模塊,幾乎每個章節都設置了相應的科學制作內容,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探索科學知識,了解科學道理,培養科學興趣。操作能力不僅包括操作技巧,還包括操作興趣與操作速度。學生的操作能力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多次實踐才能實現從量變到質變。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例如,在講授《降水量的測量》一課時,為了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對雨量器的工作原理與作用有更透徹的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插入科學制作環節,讓學生自己制作簡易雨量器。學生對科學操作的興趣還是比較濃厚的,但是他們的操作能力不太強,只有少數學生能夠熟練地使用剪刀等工具完成相應的制作步驟,大部分學生雖然也制作成功了,但操作得很吃力,且作品質量較低,還有一部分學生完全不知如何動手。面對這些情況,教師需要耐心教導,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地嘗試,讓學生將塑料瓶從中部剪開,然后將塑料瓶的上半部分倒扣在下半部分中,用膠水粘牢兩個部分,就制作成了一個牢固的漏斗,最后用膠帶粘在漏斗外,加水至直尺零刻度線,這樣簡易雨量器就制作完成了。操作能力是科學制作成功的有效保障,教師在平時的科學實踐中,要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科學制作機會,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

綜上所述,在科學制作活動中,教師要做好引導者的角色,不能封閉自己的思路,也不能干涉學生的思路,要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制作機會,還要鼓勵學生多動手,勇于展示自己,提升自身猜想能力、思維能力與操作能力的同時,努力提高科學素養。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金臺區逸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