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小學生英語學習力的培養
作者:王麗霞
發布時間:2020-11-10 09:54:5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學習力是一個人學習的動力、毅力和能力的綜合體現。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突破口,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力,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一位學生在教師引領下都能樂學、善學、好學。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注入學習的動力,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與技巧,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英語學習力實際上就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能力及承載力。小學低年級學生對英語學科知之甚少,教師應以學生的興趣為切入點,讓學生愛上英語,這樣才能逐漸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意識,提升學生的英語感知能力,最終使其形成英語學習力。
一、以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基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協助者,教師要積極地構建民主、和諧、友愛的新型師生關系,著眼于學生,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課堂的自主探究者。小學生受年齡、視野、性格特點等因素影響,學習困難較多,教師應在全面了解學情的前提下,主動幫助他們解決疑難問題,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教師是他們克服一切學習障礙的堅強后盾,這對學生克服膽怯、自卑心理,樹立自信心,形成堅不可摧的學習力很有幫助。同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小學生的點滴進步和良好表現及時給予鼓勵或表揚,為其他學生樹立學習榜樣,使每個學生都能明白自己與榜樣的距離只有一步之遙。在師生關系和諧、民主平等的基礎上,學生才會敞開心扉投入教師的懷抱,才能真正親其師,信其道,學習才會有興趣、有動力,才會積極主動地克服學習中存在的諸多困難。如果能激發出學生內在潛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班級就會到處洋溢著我能學、我要學的風氣,那么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就會變成一種自覺的學習需求。對學生而言,學習就會成為一種享受,必將快樂無窮。同樣,學生一定會感受到英語學習的價值,體會到英語對自身的重要性。
二、引領學生發現問題,在反思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逐漸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意識到小組合作學習實際上就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學生只有發現了問題才能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從被動、盲目地接受轉變為主動、自覺地探究,才能以問題為導向,提高自身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導學案巧設問題,并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置難度適中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這樣學生才能融入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設置問題時要充分體現分層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使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過程與結果相統一。這樣一來,每個層面的學生都能夠樹立不同的問題意識,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收獲,都能夠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探究。
解決問題是學生學習力發展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他們在反思的基礎上,對知識框架進行梳理和重構。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幫助學生在反思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生問題意識淡薄,教師要為學生積極創設問題反思情境,幫助學生將課前預習反思,課堂學習反思,課后知識延伸反思結合起來,把新舊知識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獨立探究、獨立反思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知識的增長,技能的提升。
三、鼓勵學生直面困難,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小學生初學英語時一旦遇到困難,往往會采取逃避的方式,即使部分學生能迎難而上,但也有可能半途而廢。長此以往,學生的自信心就會受到打擊,問題越積累越多,最終會對學生的英語學習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培養學生學習力的同時,一定要加強學生的持久力和意志力的訓練,使學生面對不同程度的困難都有充分的信心和毅力,迎難而上,最終戰勝困難獲得成功。
總之,學習力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素養。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增強學生英語學習力,使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為他們的長遠發展鋪路搭橋,為其能夠更好地適應學習型社會的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二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