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言語藝術,而言語性智慧的建構不是一個由外而內的過程,必須要求學生細細品味,自主建構。小學課本中出現的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語言簡練,意蘊深遠,對于學生言語性智慧建構具有滋養作用,需要教師引領學生細細感悟,用心沉入。

一、“楊柳依依綠絲絳,湖水蕩蕩起碧波”——情境催發言語性智慧

古詩詞一個顯著的特征是善于借助言語營造深遠而豐富的意境,這就賦予古詩詞以催發學生言語性智慧的功能。作為語文教師,要善于引領學生漸入古詩詞營造的意境,從而幫助學生建構言語性智慧。

意境往往是由若干個意象組合而成,各個意象又是互相配合、互相生成、言有盡意無窮的。那么如何才能引領學生進入情境,建構言語性智慧呢?聯想和想象是重要的手段。我們要善于借助學生想象力對意象進行整合,進行自主建構,從而進入古詩詞意境。

如《村居》一詩,我先以問題為引領:自由朗讀這首詩,說說你的眼前看到了哪些景色。再發揮想象力將這些景象有機整合起來,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這個環節的設計,首先借助問題載體,引領學生透過古詩詞的語言去捕捉意象;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對意象進行有機整合,從而使學生對古詩詞的意境進行自主建構,沉入到古詩詞營造的意境中;最后,再從言語運用的視角,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古詩詞言語性智慧在學生生動的描述中得以建構,《村居》一詩所表現的春之生機勃勃的景象也浮出文面,景與人相融,生活情趣濃郁。

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朗讀積淀言語性智慧

言語性智慧的建構離不開語言體驗,朗讀是強化學生言語性體驗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徑。這就需要在古詩詞教學中開展形式多樣的朗讀活動,或自讀,或范讀,或賽讀,或演讀,多樣化的朗讀將引領學生漸入古詩詞佳境,從而幫助學生積淀言語性智慧,讓學生的言語性智慧變得豐厚起來。

如教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朗讀環節:美讀,自由朗讀,找出該詩的韻腳,并劃分詩歌的節奏,讀出韻律美和節奏美;示范讀,學生展示自己朗讀成果;小組賽讀,各小組推薦評委,評選出最佳朗讀小組;演讀,模仿詩人角色,配上音樂進行表演性朗讀。

朗讀設計,結合本詩的特點,通過抓節奏和韻腳,讓學生感受到言語的美感,激發學生言語性智慧建構的興趣。在此基礎上,給予學生示范朗讀的機會,為學生搭建言語性智慧建構展示的平臺,培育學生言語性智慧建構信心。比賽活動形式的引入,有效激發了學生參與言語性智慧建構的主動性,催發了學生的好勝心。最后,通過演讀進行角色置換和角色沉浸,讓學生借助朗讀漸入言語,實現言語性智慧的有效積淀。

三、“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推敲內化言語性智慧

古代詩人賈島留下了“推敲”的佳話,詞語推敲也成為古詩詞創作的必然過程,留下了耐人尋味的經典詩文和佳句。古詩詞教學作為詩歌創作的一個逆向過程,必然需要教師引領學生推敲詞句,從而在詞句推敲中汲取詩人的言語性智慧,并實現學生言語性智慧的內化。詞句的推敲方式要注重形式的多樣性,或比較,或表演,形式要貼近詞句的內涵。

如《詠柳》一詩中“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中“裁”字,我在教學時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裁”字能不能換成“剪”字,為什么?通過詞語比較,學生不僅體會到“裁”字在表現柳葉之美中的作用,而且也表現出春風之神奇,進而感受到大自然之神奇,無形中也培養了學生的詞語鑒賞能力,強化學生推敲用詞意識,實現言語性智慧的內化。

四、“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變式提升言語性智慧

古詩詞教學中,言語積淀是基礎,但不是最終的目的,言語性智慧需要教師引領學生借助言語活動,培養學生言語創造能力,生成自身言語智慧。變式是培養學生言語創造力的重要方法,變式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語言變式,也可以是不同藝術之間的語言交融,其目的都在于培養學生的言語性智慧,提高學生的語言創造力。

如杜甫的《絕句》一詩,可謂是一句一景,我圍繞語言變式,設計了兩個活動:活動一,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詩句表現的畫面,要求運用修辭,保持句式工整。活動二,為每一句詩配一幅圖畫,要求貼近詩句的畫面。活動一側重于修辭、句式的語用視角進行變式,活動二側重于語文和繪畫之間的語言變式,變式活動維度不斷拓展。

總之,古詩詞是言語性智慧積淀的結果,借助古詩詞教學幫助學生建構言語性智慧是有效的路徑,也是實現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

作者單位 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尋山街道中心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