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以中國近代史為例
作者:呂 梅
發布時間:2020-11-03 09:37:0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家國情懷決定著學生的思想取向和行為選擇,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價值追求的目標,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和歷史觀。中國近代史是一段最為屈辱、失去最多的歷史,又是一段刀光劍影的抗爭史、探索史和光榮史,很多歷史事件都為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資料。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這些歷史素材,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一、引導學生樹立敬畏歷史意識
近年來,學生經常抱怨中學歷史枯燥乏味,教師為了把歷史講“活”,把學生講笑,讓學生有興趣學習,各種戲說歷史、調侃歷史的現象開始出現在中學歷史課堂上。這種現象非常值得我們反思:是不是所有的歷史都應把學生講笑?難道只有課堂上充滿了歡聲笑語才是好的歷史課嗎?本人曾聽過一節深受好評的《鴉片戰爭》公開課,在探討中國失敗的原因時,教師對中、英武器的優劣,指揮水平的差異,經濟實力的差距,外交政策的不同,統治者面對戰爭的態度進行了對比,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當時中國人愚昧落后的情形,對當時很多荒唐可笑的做法冷嘲熱諷。應該說,教師的基本素養是相當不錯的,課堂激情四射,語言風趣幽默,學生聽后開懷大笑,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從知識的掌握角度來說,通過教師引用的幾個事例,學生對中國為什么戰敗記憶深刻。但令人痛心的是,這節課最大的硬傷就是忽視了近代史中的家國情懷,缺少了對歷史的一種敬畏之心。鴉片戰爭的失敗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近代苦難的開端,戰爭的失敗是民族的悲劇、時代的悲劇。中國人在戰爭中愚昧行為的材料可以引用,但絕不該用這種戲說、嘲諷的語言,更不該成為我們調動課堂氣氛的笑料。面對近代人們的愚昧落后,我們不應成為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而是應對歷史懷深切之同情,懷悲憫之敬畏,對國家、民族經歷的苦難應該感到難過。通過教學讓學生體會歷史的厚重,以此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讓學生明白一個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二、引導學生樹立民族危機意識
晚清和民國的苦難歷史,激發了幾代中華兒女的危機意識,這種危機意識是一種積極參與社會改革、憂國憂民的意識,推動著國家不斷發展,激勵著中華兒女不斷覺醒、奮發圖強。中國近代歷史處處體現著這種危機意識,在講授《甲午中日戰爭》一課時,常規的教學模式是讓學生通過圖片或影視資料,了解日本帝國主義的兇殘行徑,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但這種教學方式比較生硬,情感比較單一,筆者在教學中曾引用了如下材料。
1886年,清政府第一次大規模地檢閱海軍演習活動之后,當時主管海軍事務的最高領導醇親王奕譞向慈禧和光緒皇帝發出了這樣的報告:“各將領文武等均能勤奮將事,官弁兵勇,步伐整齊,一律嚴整。槍炮雷電,施放靈捷……布陣整齊,旗語號燈,如響斯應。”1891年,李鴻章巡閱海軍后也向朝廷發出“豪語”:“綜核海軍戰備,尚能日異月新,目前限于餉力,未能擴充,但就渤海門戶而論,已有深固不搖之勢。”
通過以上材料,學生得出結論:經過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清政府一直陶醉在中興的美夢中。之后,我又引用了以下材料。
這個“杰出”的將軍(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沒有受過任何水兵應有的訓練,他此前是一個騎兵將軍……一個海軍提督對海軍事務根本一竅不通,只不過是李鴻章大人安插在艦隊里的一個中國官員而已。當時的軍官會讓他們的親戚、朋友與家仆穿上海軍制服濫竽充數,這樣就可以領餉了。當這個軍官被派到一艘軍艦上任職,通常都任命他的妹夫或姐夫當水手長,安排他表兄弟或堂兄弟當廚師。
在引用上述材料后,我緊接著提問:中國真的崛起了嗎?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會帶著一種深刻的危機意識看待洋務運動及甲午戰爭后中國的歷史走向,他們就能真正明白中國當時并不僅僅是武器、技術方面的落后,最根本的是制度落后,政府腐朽,這樣就能夠加深學生對近代歷史的理解了。
三、引導學生樹立現代公民的意識
公民意識既強調現代國家組成的基本元素,又強調公民對國家、社會的強烈責任感,是現代國家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國古代只有臣民觀念沒有公民意識,近代中國的變革也是從臣民社會向公民社會轉變的。
講授完近代前期的幾次侵華戰爭后,我為學生假設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是當年鴉片戰爭中的廣州市民,你會以什么樣的態度和行為對待這場戰爭呢?絕大多數學生回答會參加抗英斗爭,也有少數人因為害怕而選擇逃避或建議和談。我告訴學生,很多史料證明在20世紀初以前的列強侵華過程中,我們除了看到了大多數人民的英勇抵抗外,還看到了有少數普通百姓麻木不仁,甚至為了蠅頭小利幫助外國軍隊運送物資、兜售商品的現象。“三元里人民抗英”在歷史教科書里,一直是中華大眾自發組織抵抗外來侵略的典范。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潰中》卻以詳細的史料論證了“三元里等處民眾抗英只是進行了一場保衛家園的戰斗,而不是一場保衛祖國的戰爭”。
出示這些材料后,我讓學生討論:為什么當時有少數中國人麻木不仁,不僅不愛國甚至還會“賣國”。這種設計主要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在封建專制制度下,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的現象。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公民意識教育,學生就會對辛亥革命、三民主義等知識點理解得更透徹,對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就有了更明確的結論。正所謂,統治者只有重視人民的根本利益,關注民生,人民才會擁護和支持國家的統治,國必須知民,民才能知國。
四、引導學生樹立理性反思的意識
中國近代的苦難歷史,給中華兒女的集體記憶留下了深刻的創傷。于是,在歷史教學中,很多教師把民族苦難歸結于外部因素,歸結于外國侵略者的貪婪和殘暴,我覺得不應該給學生灌輸這樣一種情感,凡事應該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尋找原因,歷史應該是理性的,歷史教學如果完全被個人情感所支配,學生就會忽略歷史帶給我們的啟迪。
近年來,一些研究者對中國近代史有了很多的反思。袁偉時先生在《圓明園:苦難來自于落后與封閉》一文中,為我們重新解讀了火燒圓明園、廣州反入城斗爭、僧格林沁扣押外交官等事件,袁先生沉痛地指出:民族的苦難不僅來自外來侵略者,更來自自己的落后與封閉。
例如,講授“義和團運動”時,為了讓學生清楚當時八國聯軍的各種罪行,我們歌頌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是非常必要的,是不可缺少的。但如何理性、全面地看待義和團,我補充了如下材料。
義和團在北京貼出的告示:殺一個外國男人賞銀100兩,殺一個外國女人賞銀70兩,殺一個外國兒童賞銀50兩。最后總計殺外國人231名,其中兒童53人。但是他們殺中國基督教徒的數字更大,據不完全估計,庚子教難中,天主教被殺害的主教有5人,教士48 人,教徒18000人;新教被殺害的教士有188人(其中1/3 是內地會的教士),教徒5000 人,這些大部分都是中國人。
通過分析以上材料,學生對義和團的殘忍、暴力不寒而栗,他們就會覺得這跟所謂的革命、愛國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下,如何避免義和團式的愛國思想,是歷史教學無法回避的重大課題。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只有適量補充歷史材料,引導學生樹立理性反思的意識,才能使歷史作為人文學科的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彰顯。
中華上下五千年,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到“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一路走來,多少仁人志士心系國家,為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拋頭顱灑熱血,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而當代青少年更應該把立志和立德、立身統一起來,以近代中國的苦難歷史為警鐘,時刻提醒自己“勿忘國恥”,要居安思危,敬畏歷史,要有現代公民意識,以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為己任。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歷史的中心是人,人的靈魂是思想。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面對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在形成的學生,教師只有明確認識家國情懷的內涵,才能更好地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作者單位 廣東省惠州市第一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