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形象的、生動的、具體的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促進學生心理機能發展的教學方法。小學低年級學生有著豐富的情感,也有著豐富的想象力,教師要采用各種教學方法,結合教材為學生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情境教學方式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一、猜字謎,培養觀察能力

字謎是漢字特有的一種語言文化現象,它是根據漢字筆畫繁多,偏旁相對獨立,結構組合多變的特點,運用象形、會意等多種方式創作的。猜字謎能夠激發學生想象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字謎的方式,讓學生分析漢字的特點,觀察漢字的字音、字形和字義。

講授《青蛙寫詩》一文時,教師可以選擇其中的某些漢字編寫字謎,鼓勵學生通過觀察字形猜謎底,這樣就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例如,“峨眉山去路千里”。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可以將“去”理解成“去掉”,如果將“峨”字去掉“山”,那么就是“我”字了。又如,“神筆一揮找加撇”,學生發現這個字謎和前面的字謎雖然答案一樣,但是猜謎方式卻不同,前面用的是拆字法,這個用的是組合法。將“找”添加上一撇,也是“我”字。在猜謎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根據所學生字的字形、字音和字義的特點編字謎,讓其他學生猜謎底。這樣,學生就能很快進入到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中,對激發他們的想象力有很大的作用。

二、編故事,發揮想象能力

編故事也是一種創設情境的好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圍繞故事梗概進行擴寫或續編,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還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講授《小蝌蚪找媽媽》一文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嘗試自己編故事,可以引導學生從這個角度入手:“小蝌蚪找到了媽媽,要和媽媽一起去捉害蟲,你覺得它還會遇到什么事情呢?”如果學生的想象力不夠豐富,找不到突破口,不知道如何下手,教師可以適當地給學生一些啟發,鼓勵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小蝌蚪變成了小青蛙,可是它從來都沒有用過長出來的腿啊,你覺得它能靈活使用嗎?”“小蝌蚪剛剛長出腿腳,身體還不是很靈活,向著害蟲撲過去,可是卻撲了個空,撲通一聲掉到了水里。”“小蝌蚪還不知道害蟲是什么樣子的呢,你覺得它會搞錯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發揮了自身想象力,他們編寫的故事情節生動,內容有趣。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故事大會”,鼓勵學生爭當“故事大王”,以此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編劇本,感受善惡美丑

小學語文課本中不少課文都有較強的敘事性,其中包括民間故事、寓言故事、童話故事等不同的類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編寫劇本,并嘗試著自編自演。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還能夠使學生從中感受善惡美丑,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講授《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然后表演出來。學生編寫課本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生活中如果遇到類似的情形自己該如何處理。教師問:“如果有人問你借東西,而你正好有,你會怎么辦呢?”學生回答:“我會把我的東西借給別人。”教師又問:“如果你自己也要用,不能借怎么辦?”學生回答:“我會向對方說明情況,告訴他不能借的原因。”教師繼續問:“如果小壁虎借到了尾巴,但它發現自己又長出了尾巴后,你覺得它應該怎么辦?”學生回答:“我覺得它會把借來的尾巴還給別人,然后道謝。”這樣在一問一答中,學生就能很容易地將善惡美丑的觀念和課本劇結合在一起,也會有所感悟。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引入課本劇情境中,讓學生思考劇中人物的語言、行為、表情、態度是怎樣的,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還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總之,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猜字謎、編故事、編劇本,從多個角度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作者單位 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汪川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