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有賈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一棵小桃樹》,此文可謂精美、精致,文中用細膩的筆法描寫了一棵小桃樹的生長過程,用觸動心弦的文字寄寓了自己的情思。由于本文屬于自讀篇目,編排在講讀課文《紫藤蘿瀑布》之后,僅有旁批與閱讀提示,旨在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感悟。因此,教學設計的角度很多,既可借鑒《紫藤蘿瀑布》的閱讀方法,明確托物言志類文章的特點與閱讀角度,還可借助旁批與閱讀提示進行學習。如閱讀提示中提及了“我”對小桃樹的稱呼,以及“我的小桃樹”出現的次數,它們分別表現了什么?而我在閱讀文章時,特別關注了文中小桃樹不同時段的生長狀態,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細讀細品、悟情悟理。

一、細讀細品

我們常說“披文入情”,要體悟作者的情感必須觸摸文字,因為作者的情感是語言文字的組合與表達。因此,教學中我們必須靜下心來,細讀細品。

1.慢讀課文,找詞句。教學時要求學生將文中描寫小桃樹不同時間段的重點詞句勾畫出來,體會其生長的不易、艱難與頑強。

2.結合語境,明處境。學生品讀課文,逐一了解不同時段小桃樹身上所蘊含的東西,甚至可以借助想象,將之描畫出來,直觀感受小桃樹的形狀與顏色等。

例如,春天早晨的“拱出”表現了它不懈努力,頑強地沖破厚土,具有一股沖破力,盡管弱小、瘦黃,隨時都有斷掉的危險,但它還是頑強地活了下來。“一個嫩綠兒,委屈,彎頭,緊抱”的情態,讓讀者不禁為這個小生命提心吊膽。“第二天才舒開身來,瘦瘦的,黃黃的,似乎一碰,便立即會斷了去”依然體現了它的弱小。“一個春天,才長上二尺來高,樣子也極猥瑣”寫出了它生長的緩慢、容貌舉動的庸俗不大方,根本無法與其他花媲美。

奶奶去世后,小桃樹“竟然還在長著”,一個“竟然”表明它出人意料的活著,“彎彎的身子”“努力撐著,已經有院墻高了”依然寫出了它的頑強。這里我們需要學生明確,這棵小桃樹能留下來是奶奶的堅持,家人嫌棄它,想砍掉的時候,奶奶不同意,常常護著給它澆水。小桃樹開花了,但骨朵兒不繁,太白,太淡,那瓣片單薄,沒有肉感,沒有粉感,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蒼白的臉,又澀澀地笑著。花沒有立即謝去,孤孤地開在墻角,無一只蜜蜂戀過,無一只蝴蝶飛過,寫出了小桃樹花開得盡管不繁不艷,但還是綻放了自己,雖然得不到蜂蝶的賞識,但依然頑強生存著。

雨中花瓣紛紛零落去,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掙扎起來,變得赤裸、黑枯。它頑強地與雨搏斗,特別是“樹的頂端,高高的一枝上,竟還保留著一個欲綻的花苞,嫩黃的,嫩紅的,在風中搖著,抖著滿身的雨水,幾次要掉下來了,但卻沒有掉下去”。如此描寫會更顯其頑強。

3.前后對比,知成長。縱觀小桃樹從拱出地面到開花再到直面風雨,真的是一路成長,一路坎坷,一路頑強,一路綻放。在此,我們可以讓學生進行想象,在自己的頭腦中勾勒小桃樹坎坷但依然頑強生長的畫面,這能為學生理解“托物言志”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悟情悟理

從課文第三段可看出,小桃樹就是作者自己的夢。因為奶奶說“這是‘仙桃’;含著桃核做一個夢,誰夢見桃花開了,就會幸福一生”。“我”當時將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讓它在那兒蓄著我的夢。小桃樹的成長歷程就是自己的歷程,這一點結合賈平凹先生自身的經歷就非常明了。雖弱,雖丑,雖得不到他人的贊許,但他依然熱愛生活,憑借自身的努力最終成就了自己的夢想。

文中還流露出作者的愧疚之情,即忘卻了小桃樹,忘卻了自己的夢想,同時還流露出其對奶奶的懷念之情,奶奶說桃核是夢、是幸福,是奶奶一直在護著小桃樹,關注著小桃樹的點滴成長。

通過兩個環節的學習,學生既觸摸了文字,感知了小桃樹的成長,又體會了“托物言志”中“志”的豐富內涵,真真正正地讀懂了課文,明白了一個生活哲理,那就是不屈不撓地奮斗,定會戰勝磨難,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同時,我們也可引導學生借鑒本文及《紫藤蘿瀑布》的寫法,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寄托自己的某種情思,如竹子的挺拔、松柏的堅貞、梅花的傲寒、荷花的高潔、落葉的蕭瑟等。

作者單位 西安市長安區教育局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