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領鑄魂 專業發展賦能——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作者:楊曉燕
發布時間:2020-10-29 09:57:1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為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我以“把隊伍建設融入學校發展,落在成就學生”為整體思路,結合校園文化,進行了實踐和思考。
一、文化——引領教師將自我發展融入學校發展
1.準確定位,明晰思路
我校是企業移交學校,從1992年到2008年學校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發展。作為學校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我通過對現代教育的思考,結合學校“生存—穩定—發展—提升”的歷史變遷,確立了“青竹文化”主題,提煉出了以6個核心詞語“堅韌、執著、正直、擔當、質樸、奉獻”為載體的學校價值取向,也就是我校的“青竹精神”。
2.文化引領,涵養精神
我們通過“道德講堂、草根論壇、青年教師共同體”等載體滋養青竹文化內涵;通過“生態教學節、創新科技節、魅力英語節、活力體育節”以及特色活動“竹竿舞”等文化品牌活動,強化師德建設,弘揚師德風范,促使教師對學校精神、青竹文化產生共鳴,從而把個人的發展融入到學校發展中,不斷實現個人和學校共同發展的目標。
讓文化有陽光力,讓文化在學校生根,是需要理念認同,需要發展和傳承的,依靠什么來傳承? 最核心的是依靠教師。每年9月,我都會為新教師講述學校從企業破產到改擴建的發展歷史,通過共同追憶,讓老教師不忘自己當初選擇教師的初心,讓年輕教師體味苦盡甘來的不易。
二、賦能——激發教師將專業發展落在成就學生
1.規劃定向,激發教師主動發展熱情
幫助教師梳理自己的職業定位和人生目標。首先,對教師進行定期分析,對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進行分析,設法讓他們意識到發展是自己的權利和責任;其次,幫助教師規劃定向,引領教師制訂個人的成長規劃,通過規劃定向,使老師產生自主發展的需求。
2.轉變培訓方式,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師培訓的有機融合
提供相應的支持平臺,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研修,讓教師“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在線研修活動成為常態,推動教師培訓與日常教研,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教師培訓常態化。
3.整合骨干,推動教師隊伍整體發展
教師梯隊是學校快速發展的關鍵所在,有名師才會有名校。梯隊建設要先抓關鍵,我們把抓“骨干教師和教有特色的學科教師”作為主抓手,通過“抓點—串線—鋪面”的策略,把所有骨干教師整合起來,由骨干教師帶領青年教師共建學習共同體,實現了“骨干示范、青藍共進”的良好局面。
4.創生研修方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①基于多元主體的專家引領研修
一方面依托教科研專家和專業培訓隊伍引進優質資源對教師進行培訓,開展教師素養提升工程,將專業能力、心理健康、信息素養、專業精神等作為培訓的必修內容;專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信息技術應用等培訓項目。另一方面,培養一部分校本專家,通過學校名師+研修共同體、成長論壇等,對教師進行培訓。
②基于實踐導向的課堂教學研修
突出教師參與,強化教學實踐,實行分層次漸進式課堂教學研修模式,根據新教師、成熟教師、專家型教師的成長規律,通過“新教師匯報課”“青年教師成長課”“骨干教師示范課”等活動,引導新教師站穩課堂,逐步適應教育教學工作;引導成熟教師共建課程,努力發展自身專業特長;引導專家型教師突破平臺期,教有所長。
③基于主題指向的課例研修
我們以課例為對象,開展主題指向的課例研修,促進新教師專業成長。參與研修的成員包括學科教研員、特級教師、省級能手、區教科研中心負責人、校長、教導主任以及學科教師,每位執教者完成了三次說課稿、三次教學設計、三次反思稿,通過課例研修,改變、完善了教師的知識結構,積累了《雞兔同籠》《兩小兒辯日》等不同學科課例研修資料,形成了“三個階段、兩次反思、行為跟進”的課例研修模式。
④ 基于任務驅動的課題研究
為促進成熟期教師度過平臺期,促進專家型教師的學術研究,以省、市、區級規劃課題為載體,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指向,積極開展教育研究。在教師將教學經驗轉化為研究成果的過程中,他們提升了教育研究的經驗,促進了專業成長,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了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完美統一。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咸新區灃東新城阿房路三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