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漢陰縣:“143”模式促思政課建設落地
作者:馮友松
發布時間:2020-10-29 10:56:33 來源:教師報
“規定動作很規范,自選動作各具特色,將德育和思政課建設深度融合,構建了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育人格局……”7月3日,安康市德育工作推進會在漢陰召開,陜西省教育廳副廳長趙昶葆在講話中指出,漢陰縣的做法增強了立德樹人的針對性、主動性和有效性,真正做到了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近年來,安康市漢陰縣以“黨建+思政+德育”融合育人為總體目標,實施“一統領、四融合、三結合”的“143”模式推動中小學思政課建設落地生根。
一統領:靶向思政教育目標
為高起點落實思政課建設,漢陰縣委統籌相關部門將思政課建設與中小學黨建深度融合,突出政治性,下好黨建與思政課建設“一盤棋”,為推動思政課建設問診把脈。縣委組織部和教體科技局黨委聯合印發《推進中小學黨建引領思政課建設工作的實施方案》,從加強黨建引領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課改革示范引領、思政課教學改革、思政學科與學科思政育人功能、提高全體教師育人能力、健全評價考核督查機制等方面作了安排。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對人的培養應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縣教體科技局黨委書記、局長劉康明說:“思政課建設是落實習近平關于教育重要論述,是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緊緊圍繞黨的教育方針,形成了核心價值觀引領人、主題教育激勵人、全學科融合浸潤人、校園文化熏陶人、研學旅行實踐鍛煉人、勞動實踐塑造人的育人格局,實現了思政‘小課堂’與家國‘大課堂’同頻共振,使思政課更有趣有效。”
四融合:找準思政課教育新路徑
一是思政師資提能與“培練評”融合。“在思政課教師培養方面,我們采取分級全員培訓。”漢陰縣教體科技局副局長喻達斌介紹,該局與縣委黨校聯合舉辦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培訓班,對學校黨支部書記、教導主任、德育主任、思政課教師以及部分黨員進行一級培訓,培訓人員回校對未參加全縣培訓的教師進行二級培訓。該縣教研室主任張建謨說:“通過舉行觀摩課、匯報課等方式,對思政課教師實施練內功、提素養、展能力、樹形象的大練兵活動,推行局長、校長、教研組長三級推門聽課機制,一年多時間,一大批優秀思政課教師脫穎而出。”
漢陰縣城關一小于2019年8月成立思政學科教研組,黨支部書記直接包抓,選派思政課市級教學能手擔任教研組長和6名思想政治專業教師分別擔任各年級思政學科組長,一把手親自掛帥、骨干示范引領、兼職同步跟進“金字塔”式教研,2019年就培養了三名市縣級思政課學科教學能手。
省級“思政課程教學標兵”稱號獲得者、漢陰縣實驗中學教師盧約慧自主開發《我是小法官》校本課,把“法院庭審”搬到了教室里,學生穿著法官服上課,她還經常帶著學生深入法院,旁聽真正的庭審,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很喜歡思政課,在縣教研室的指導下,通過練內功、提素養、展能力、樹形象的大練兵活動和備內容、備學生、備教法的日常‘培練評’歷練,個人執教水平提高得很快。”盧約慧說。
二是思政與黨建融合。據介紹,為抓實黨建與思政深度融合,漢陰縣教體科技局組建了6個宣講團,邀請縣委組織部、縣委黨校專家就“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如何上好思政課”進行培訓、磨課,僅2019年就開展交流研討60余場次,到校宣講40場次。
三是思政與德育融合。該縣推廣“德育作業”育人模式,通過“三段三層三類”找到了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交匯點。“三段”即按照接受知識水平把學生分成三個教育段,低段年級側重家庭美德教育,中段年級側重個人品德養成,高段年級側重社會公德培養”;“三層”即把“德育作業”分家庭、學校、社會三個層面;“三類”即把“德育作業”分為知識類、作品類、實踐類,把過去抽象的、空洞的、大水漫灌式的說教,變成了具體的、生動的、精準滴灌式的教育。
四是思政與全學科融合。據漢陰縣教體科技局副局長張玲玲介紹,在推進思政課建設時,該縣實施“學科知識+德育元素”的全學科教學改革,構建“處處育德”育人陣地,以“國家課程為主、地方課程為輔、校本課程為補充”的三級課程體系,把各學科德育知識有機融入到教學中。
“我們注重地方特色課程建設,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原則,實施國學經典進課堂。”張建謨說。此外,校本社團課程在漢陰縣各學校普遍開花。鳳臺教育集團五一小學是一所農村完全小學,為了辦好群眾家門口有特色亮點學校,引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作為校本興趣社團課,將皮影與美術課程有機融合,讓學生了解家鄉文化遺產,培養學生家國情懷。該校校長劉康華說:“皮影是一門綜合藝術,根據不同年級學生認知和審美能力,由美術教師牽頭,音樂、語文教師配合,引導學生從繪畫了解皮影、制作顏色皮影、制作不同顏色的套色皮影、編寫劇本并試演。把國學、英語、生命教育融入劇本中,讓學生從觀、做、演中受到藝術的熏陶,讓家鄉傳統文化發揮育人功能。”
三結合:瞄準思政教育“大課堂”
思政教育與日常活動相結合。各校精心策劃主題班隊會、升旗儀式、入學儀式、畢業典禮、入隊(團)、道德講堂、志愿服務等活動,開展“好家訓、好家規”和“誠孝儉勤和”新民風進校園,增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抓藝術教育常態化開展“兩節一會”,建立體育課堂教學、大課間體育、課外體育等陽光體育運動,規范藝術和社團實踐活動的藝術教育,激發學生對學習生活的激情,塑造完美人格和品行。
城關鎮太平小學是漢陰縣首批培育的六所思政課教學改革示范校之一。“我們圍繞‘弘道文化育人’這個主題,以‘道德與法治+X’方式落實思政教學改革,探索實施思政課與‘晨誦、午讀、暮省’經典閱讀、‘以字育德、以字啟智、以字修身’傳承優秀書法、傳統民俗工藝制作、研學旅行和勞動實踐融為一體,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讓學生在校園純美至善的德育環境中健康成長。”該校校長夏雅玲說。
城關一小將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使得各項活動有味有效。“我校結合地域文化特色,分年級編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校本課程,通過一個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和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兒歌,幫助學生理解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經典誦讀、‘我和國旗合影’‘童心向祖國’書畫展,將勞動社團、研學旅行、少先隊主題隊會、志愿者服務等與思政小課堂相融合,著力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該校少先隊輔導員尹丹丹介紹說,“今年疫情期間,我們充分挖掘時事育人資源,利用在線課堂加強學生的防疫宣傳、愛國教育、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效果不錯。”
思政與研學旅行實踐結合。漢陰縣打造了一批覆蓋全縣所有資源的研學旅行精品線路,將思政課教學搬到田間地頭、國防教育基地,依托“三沈故里”獨特的漢水文化、人文資源和天然氧吧自然資源,以“夢幻鳳堰鄉愁游、月河川道傳統文化研學游、秦嶺紅色文化體驗游”三大主題為軸心,踐行“生活即教育”理念,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思政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漢陰中學從物質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和思想文化方面精心規劃,助推辦學理念、校訓、校園雕塑、文化墻、班級文化、師生行為文化等鮮明育人特色,體現課內課外、一草一木都在育人,處處融入感情,育人于無聲。
“上好思政課,必須在思維上有所創新、行動上有所堅守,破解‘高、大、空、遠’的德育形式,構建‘近、小、實、親’的育人新模式。”漢陰縣第二高級中學校長孫立棟說,作為省級中小學書法教育示范校,第二高級中學將書法教學與各科教學相結合,將書法與國學經典誦讀相結合,舉辦規范漢字書寫大賽、書法比賽、“書法名家進校園”等活動,提升學生書法藝術能力的同時,心靈也得到了浸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