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第三節(jié)課,兩個學生跑到辦公室:“張老師,不好了,小丁跟美術老師打起來了!”“小丁打了美術老師,尺子都斷了,整個教室都快被掀翻了……”

剛接手這個班時,就有好幾個老師跟我提過,小丁這孩子聰明,成績好,可是脾氣暴躁。我疾步來到教室門口,只見走廊上彩筆、水壺散落一地,小丁抱著書包在撿東西,美術老師氣得直喊:“這家伙太狂了,目中無人,有他這課沒法上了……”

怎么辦?我一邊彎下身子幫小丁撿東西,一邊想著對策。美國心理學家愛帕爾·梅拉別斯曾對信息的總效果做了多次實驗,得到了這樣一個公式:信息的總效果=7%文字+38%音調+55%表情,表情流露是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紐帶。于是,我用平靜的目光看著小丁。

“我的英語書破了,我的2B鉛筆不見了。”剛剛頂撞了美術老師的小丁,這會兒不停地掩飾,企圖逃避自己的過錯。

我拉著小丁的手,來到辦公室,讓他在椅子上坐了下來。“我的英語書破了,我的2B鉛筆不見了。”他還是不斷地重復著。“你不要逃避。”我看著小丁的眼睛,說:“錯了就是錯了,每個人都要為自己做的事負責。”

學生犯錯誤后,老師絕不能快刀斬亂麻,或立即怒目以對一次性處理,因為學生在感情沖動時會產(chǎn)生強烈的排他性,不利于解決問題。我接著往下說:“我們得有足夠的勇氣面對自己所做的事,廉頗還‘負荊請罪’呢,你說是不是?”小丁默默地低下了頭,不出聲。

我用膝蓋輕輕碰觸了一下小丁的膝蓋,他再次抬頭看我。我用期待的眼神看著他:“你跟老師說說到底怎么回事?現(xiàn)在回想起來自己哪里犯了錯誤?”我的笑容與溫柔的眼光對他產(chǎn)生了一種諒解和寬慰的效果,小丁終于放下了戒備心,一種融洽和諧的氣氛形成,他把課堂上怎么頂撞老師,還有自己態(tài)度粗暴的錯誤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

“沖動會把一個人變成魔鬼,之前老師的性格也很暴躁,動不動就大發(fā)雷霆,做過很多讓自己后悔不已的事,還好現(xiàn)在慢慢調整過來,遇事冷靜了,錯誤也就少了。你也能逐漸改掉脾氣暴躁的毛病,對不?”小丁堅定地點了點頭。事后,他還主動向美術老師道了歉。

班主任對學生的錯誤行為既不能姑息遷就,同時還要能夠諒解學生的過錯,給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因為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而對待小丁這樣的學生,我們要想辦法被他接納,這樣才會引起他積極的回應,主動改正錯誤,逐漸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責任編輯:塵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