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教育即生活。

但很多時候,我們單純地把教育理解為教授知識,課本成為一門學科的具體呈現,知識也將變為考查測評的速成手冊。成績的優劣取決于智力的高低,而試卷上那些極其亮眼的紅對勾,可能會把班級里的學生劃分成不同類型。

《教育的目的》告訴我們,教育是教人們掌握如何運用知識的藝術。作為教師,應該主動去挑戰現存的教育盲區,去適應新的教學方式,以自己的專業能力,去轉化那些對于學生來說生澀難懂的內容。

當前的教育觀,是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不能借故轉移教育的主體責任。教師的情懷固然重要,但現實的苦累也要獨自承受。學生的學習問題要盡量在校內解決,以委婉、通俗的方法動員家長參與進來。一個始終懷有理想的老師,必將帶動一群勇敢追夢的學生。

要把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把思想盤活,把思維發散,使知識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出去。如果單靠死記硬背,就會使知識淪為應試的工具。我們要使知識充滿活力,不能使之僵化,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

與科技和社會的頻繁更替相比,教育的發展相對滯后。但我們的思維要與時俱進,教學經驗有其與眾不同的優勢,但極容易陷入思想封閉的自我認知當中。師生之間要保持相對平等的姿態,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包容不了孩子的差異性,也就背離了師德向善的初衷。

作者的經歷與思想,是一本書產生的來源,但我們讀書不是為了剽竊別人的人生,而是要從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收獲,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使命。我們不能從課本中坐井觀天,也不能從講臺上守株待兔。信息技術所帶給人的革新,不僅僅是豐富人的生活,更要引導我們的內心追求。

當前對于教學的困惑,來源于我們抓不準、抓不住學生的興趣點。教師的身份,恰恰限制了我們融入兒童的情感生活。老師與學生,不是敵對狀態,而是親如父母、近如朋友的關系。如果師生之間不敢交心,那教育的情感牽引與心理成長便無從談起。

學生的日常表現、自己的工作前景、周圍的特殊環境,都在考驗著教師對于教育的熱情與擔當。我們是在以人的大腦而不是與僵死的物質打交道,過去的經驗永遠教不會未來的孩子。喚起學生的求知欲與判斷力,培養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不管身處任何困境都能對未來做出可期的展望。

如果一個班級課堂紀律良好,那么就有可能是我們向學生灌輸了一些死板的知識。老師要做的不是設置條件,而是要調動他們的思維。如果把人的大腦比作工具,我們首先要做的是使它鋒利,然后才能更好地使用它。我們必須先要喚起孩子們對于課堂的興趣,讓他們明確學習的目的,發揮各自的潛在優勢。

教育,是一種掌握種種細節需要耐心的過程。我們不能以一次過錯去否決學生的努力,不能以成績為唯一衡量標準,應該多層次、多角度去挖掘孩子們與眾不同的一面。作為一名教師,要把每一位孩子都當成棟梁之才。我們當下最需要解決的是,讓學生看得見自己的未來,并且讓他們為之而奮斗。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過去很多學科處于相對分離的狀態,這違背了現代課程的生命張力。分門別類的課程體系,方便了科任教師的代課需求,但各種學科知識彼此沒有串聯,就無法實現較為高效的智慧沉淀。課程是為了供養知識,知識是為了愉悅心靈,而心靈在我們恰如其分的表揚中得到升華,生命也將會在種種磨礪中化蛹成蝶。

如果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便是五彩繽紛的生活。

作者單位:子洲縣馬蹄溝鎮梁家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