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曾寫:“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一書一茶一讀者,一紙一筆一盞燈。

我想寫:且將書本滿人眼,勿以空虛排遣,愿無歲月可回首,且以豐盈度余生。

加入劉亞寧名師工作室已有一年有余,總結這16個月的經歷,就是閱讀、追隨、轉變+等幸福來敲門。

閱讀,從功利到自由,從知味到鑒賞

林語堂先生說:“讀書,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識見,養性靈。”

功利的閱讀是從自己的局促開始的,在上公開課之前,需要一些經典新穎的案例,所以閱讀《中學數學教學參考》;在準備說課之前,需要一些專業理論的支撐,所以匆忙閱讀了《高中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管理學生的時候,需要一些巧妙有效的手段,所以讀了《我是如何當班主任的》;借助書籍,的確可以構建自己認知的框架,豐富自己的學識涵養,但此時的讀書總是那么來去匆匆,不留一絲痕跡;

自由的閱讀,是從同伴們的分享開始的,是那位“自嘲老年人”的顏曉玲老師告訴我捧起《溫儒敏談讀書》才能做一個在字里行間尋找快樂的人,是那位從教30年的劉亞寧老師用《教育與永恒》告訴我,原來工作30年并沒有想要拼命逃離,反而更想擁抱,也是那個初入職場的小妹妹王微君用《我愿像鳥 飛往我的山》讓我明白,教育不只是在教別人的孩子,也是把自己當做孩子;自由的閱讀,是明知時光悄無聲息的爬上雙肩,卻仍然記得年少時睡眼惺忪的夢,即使被世俗的眼光和制度而羈絆,卻仍然堅信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知味的閱讀是從感書中之同,悟書中之道開始的。80后的我們曾被時代賦予了過多的意義,回顧過去的成長經歷,我們焦慮、我們成長。我們披荊斬棘,我們力挽狂瀾,我們風塵仆仆,我們熱淚盈眶,我們越來越理性,我們越來越迷茫,我們人前云淡風輕,我們人后劈風斬浪。看張思明的人生,讀于漪的履歷,嘆潘石屹的傳奇,贊雷夫的平凡。就會釋懷許多,通透許多,明白許多,堅強許多。

鑒賞的閱讀,是從記錄開始的。劉向真說: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既然是藥,就難免會有毒性,批判性的繼承和否定,不動筆墨不讀書,在書里收獲真知灼見,也辨別精華良莠,才能進入善讀鑒賞的階段。不再倉促地閱讀,只為增加自己讀書的數量,而要鑒賞地閱讀,提升自己生命的質量。

追隨,而后成長

追隨劉老師的步伐,是從初中開始的,那個時候是追隨著她的專業,仔細想想應該是追隨著美觀清晰的板書,還有深入淺出的講解,對學生的嚴厲負責,對工作的認真投入。工作后,已經不太記得清楚初中時候那些讓我追隨的原因,這個時候變成了一名年輕教師對一位有30年教齡的資深寶藏教師的追隨。加入工作室后,我追隨的原因再次發生了改變,我無法想象20年后我是否還在從事著這份事業,會不會對它的熱情一如既往,能不能對團隊的成績歡欣鼓舞,還能不能面對年輕人的成長熱淚盈眶,但她是的,我常常感慨,是什么讓她在這條路上不知疲倦、義無反顧。但是我知道,每當我想頹廢、想偷懶的時候,想想劉老師,我都會爬起來再堅持一下,這應該就是追隨的動力。

轉變,通往永恒的唯一路徑

轉變,說到底就是兩個東西:先解構,再重構。在工作室里我經歷了三個過程,順從,我跟隨著制度、要求、任務、目標適應著團隊的節奏。認同,在跟大家一起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我看到了努力,與成長階段無關的努力;虔誠,與工作年限無關的對教育的虔誠;熱愛,對成員、對單位、對生活的熱愛。這種發現和認同,悄悄在改變著我,享受生命的成長,是教師特別的幸福,作為一名教師既要學而不厭,又要誨人不倦,只有實現師生復合主體生命的雙重成長,去創造真善美合一的幸福體驗。善良心意、聰慧心靈、善享生命成長之趣,等幸福來敲門。

作者單位:銅川市耀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