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學校高品位校園文化建設初探
作者:吳方軍
發布時間:2020-10-23 14:50:0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受多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和作用,薄弱學校或因辦學條件基礎差,或因內部管理效度低,或因辦學質量水平低,校園文化建設普遍存在一味強調發展校園環境和娛樂文化,忽視校園精神文化內涵的“內容空泛化”,缺乏鮮明個性,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學校精神、行為準則如出一轍的“千校一面化”等問題,加強高品位校園文化建設對于薄弱學校全面落實素質教育、深入推進教育創新、有效提升辦學質量,促進又快又好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堅持素質教育永恒主題
提高學校素質教育水平是薄弱學校走出辦學困境的重要舉措。堅持以素質教育觀為核心,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指導,確立合乎社會要求和時代精神的新型教育價值觀念體系,自當成為薄弱學校實施高品位文化建設的核心所在。要堅持將為全校師生營造愉悅的工作學習氛圍、打造寬松的發展成長平臺,提供和諧的互動交際環境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著力點,確立正確的辦學思想,建構科學的管理體系,形成規范的行為方式,實現校園文化建設形式與內容、目的與手段的協調、統一。
二、堅持以人為本行為綱要
首先,要將學生作為校園文化的聚焦點,將教師作為校園文化的核心,將師生的心理需求、成長愿望等人本需求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結構,充分發揮師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依靠師生建文化,利用文化促進學生成長、教師發展。其次,要將養成教育作為部署學校物質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行為文化建設的抓手,精心策劃、細心篩選、悉心打造,同時,以養成教育的效度來審視、反思、改進、完善、豐富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校文化內涵。最后,應重視校園人之間和諧共進氛圍的營造,將良好人際關系的建構納入高品位校園文化建設的范疇,使全校師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生理狀態,以愉悅心態投入學習、工作、生活、健體等活動,從而追求效果最優化。
三、堅持標本兼營行動方略
一方面,將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等顯性文化建設作為積淀校園精神文化的載體,全面部署、整體策劃、系統設計。在強化制度建設時,突出人的價值觀念、素養內涵、態度作風等取向,賦予其文化色彩;強調人的理想信念、發展方向、做人準則等需求,使制度“文化”化,把“軟文化”與“硬制度”熔于一爐,鑄造出剛柔相濟、軟硬相溶的“合金”式的規章制度。另一方面,將校園精神文化作為凝聚人心、凝固人力,凝結精神的核心,精心設計、用心提煉、全心推崇。 一要結合實際,明確學校辦學目標,并通過開展學習討論活動,將努力為實現辦學目標而共同奮斗內化為全體教師的自覺意識,內化于心,外顯于行,提高學校凝聚力;二要通過各種途徑,采取各種方式,樹立全新的評價人與事、成功與失敗、成績與缺點的觀念和標準,使之成為全體師生共同的專業發展取向,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三要通過各種方式不斷同化、培育師生員工的精神作風,推廣學校的行為規范,嚴格學校的制度落實,發揮校園文化的規范功能;四是要在辦學目標、價值觀念和精神作風的引領下,建構學校的行為文化,進一步激發和強化師生員工的文化意識,在行為文化的熏陶感染下產生歸屬感和自我約束力。
四、堅持群策群力實施準則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群眾性很強的工作,在實施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充分發揮師生的主觀能動性。首先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組織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在方案制定、方案落實等環節,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發掘師生的潛能,讓全體師生在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體驗個人價值,提升個人涵養。校長要親自掛帥,要善于關心人、尊重人、信任人,善于發掘人的潛能,激發人的創意,調動人的情感,在全校一心,協作共進的過程中,將自己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融入學校的傳統文化,植入全校師生的心中,以實現全校師生共建校園文化,共造校風,共守校規的目的。
總之,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高品位校園文化建設必然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促進學校的內涵積淀和和諧發展,需要我們以除塵破舊、科學發展的觀念和膽識,開拓創新、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用心鍛造。
作者單位:旬陽縣城關第二初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