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墨脫
作者:邢福和
發布時間:2020-10-22 09:51:04 來源:教師報
心心念念的墨脫,我們來了。
從波密的扎木鎮到墨脫,不過120公里,但未敢小視。8日,還是起了個大早,一番前奏,7點發車上路。西藏比內地天亮晚約一個小時,剛能看清近處的樓房和遠處的群山,一片寂靜,只有帕隆河喧囂著,該不是也吃了陜西面王的干面,那么強勁有力。
一上扎墨公路,就覺得不尋常。樹林不僅密了,而且樹大了,幾抱粗的冷杉云杉覆蓋著山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是雪山,就在跟前,未消融的積雪有10多米厚,一看就是雪中的老輩了。山谷中,一條一條的冰舌蜿蜒下來,一直伸到公路邊上,觸手可及。太陽還沒出來,清森森的,寒氣透衣。
高山是經不起冰雪蹂躪的,就像一個壯漢,被捂在密不透風的冰蓋下,窒息了,失去了應有的活力,不再長樹,就連一根草也沒有。大凡經過了長期凍與消的揉搓,山的表面都松松垮垮的,巖石也破碎成大大小小的石塊石片,從山頂上鋪撒下來,沒了根基,沒了依靠,淪落成風和雨水雪水的裹挾物,無征兆的,隨時滾落到路面。有的翻過路面,涌向溝底。融雪水從山坡上呼嘯而下,濺起很高的水花,濺得滿車身都是。我們知道,這只是開了一個頭,更多的艱險還在后頭。
墨脫是一個神奇的所在。屬林芝市所轄,人口13000多,面積3.4萬多平方公里,實際控制1.2萬多平方公里,其余為印度控制。垂直落差,從7700多米到200多米,涵蓋了從高山冰川到熱帶雨林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特點。雪、雨、霧、水、林,鑄就了異于其他地方的特殊世界。一年中,大半在雨中,大雨小雨不大不小的雨,長期澆淋著這里的山巒河谷,濃霧、淡霧、不濃不淡的霧,籠罩著,纏繞著,永遠走不散、飄不遠。波斗河、金珠河、西莫河浩大洶涌,也都非等閑之輩,在山谷中盤來繞去。還有數不清的溪流飛瀑,行不了多遠,就成咆哮的一派,好像約定好的,在呈盡了自己的姿彩后,匯入雅魯藏布,去呈現更大的姿彩。生于斯長于斯的眾生,雨中霧中營生,水岸生活,林中日月,是生活在清爽世界的人難以想象,卻又想體驗和探索的。
探秘墨脫,最難的其實是路。一條扎墨公路,修了48年,直到2013年10月才正式通車。之所以說是正式,是這條路從1965年西藏軍區就著手建設了。期間修了垮、垮了修,修修停停,似乎是修不好的路,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犧牲了數十名人員,仍然改變不了高原孤島的局面。之前通過一次,當汽車到達墨脫時,深山密林中歡騰了。然而,好景不長,又一次山體滑坡,幾面山垮下來,把剛剛勉強跑汽車的路又嚴嚴實實地封死了,進去的車輛出不來了,到后來再通車的時候,此前進入的車輛早銹蝕成鐵疙瘩,成了墨脫公路的歷史見證。
這里是泥石流的故鄉。泥石流在自己的老窩,自然是肆無忌憚,說來就來,不打招呼,不用表象,方便得如野馬在草原覓食,自由自在;狂躁得猶如颶風海嘯,無所阻擋。路不通,物資轉運只能靠馬幫,靠人挑背扛。每年的5月起,幾乎所有的騾馬,百分之八十的男子都行走在高山密林中,十二三歲的孩子能背15到20斤,成年男人可背70~80斤,騾馬可馱140~150斤。這里人背東西的背簍,和其他地方不同,是三條背帶,兩條背在肩上,一條勒在額頭,手持竹杖,穿行高山密林。山間鈴響馬幫來,山林中、云霧里那一串串叮叮當當的鈴聲,在外界聽來,似乎是一種美妙,但其中的艱辛也只有參與者自己知道。山洪,雨淋,雷劈,電擊,泥石流,毒蟲叮肌膚,螞蝗嗜鮮血,若遇到孟加拉虎等利齒動物,沒準會成為它們的一頓美餐。每年,幾乎都有累死病死于途中的人,死于途中的騾馬更是不計其數。
一條主干路尚且如此,縣城通往各鄉鎮、各村寨的道路可想而知。此次我們到墨脫,經常能看到凡有橋梁的地方,通常并排有幾個橋,那是各個時期修建的藤網橋、鐵索橋、鋼橋和現代大橋,呈現出墨脫人道路橋梁建設史上走過的階梯。當地人介紹說,其實還有一座,那就是溜索。人員牲口過河時,用繩索拴了,借著落差,從此岸滑向彼岸。這種現象,內地的人是無法想象的,更不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只有從電視畫面上感知了。因為年代久遠,溜索已經退出了人們的視線。
險山惡水考驗著墨脫人的決心和意志,可以遲滯人們打通道路的步伐,卻不能阻礙人們持續不斷的努力。墨脫有一個副縣長叫呂雨,12次涉險穿越生命線,帶領攝制組,拍攝了專題紀錄片《墨脫人民的期盼》,記錄了墨脫道路的艱險,表達了墨脫人對通衢大道的渴望,真是深刻,催人淚下。據說凡看過此片的交通部官員無不動容,熱淚潸然,也激發了他們打通墨脫公路的勇氣和決心。1997年,國家再次立項,投資9.5億元,調集了優秀的施工力量開赴墨脫,開始了新一輪大規模建設。
噶隆拉雪山,高3700多米,橫亙在通往墨脫的必經之路上。經過幾年努力,噶隆拉隧道打通了,縮短路程24公里,將皚皚雪山摔到了身后。不僅避免了雪崩、山體垮塌造成的道路中斷,還將翻越雪山的時間,由過去四五個小時,一舉縮短到不足四分鐘。受條件限制,全線仍是三級,個別路段是四級,有的僅4米多寬,彎道急促,險峻難行,只容車輛單向通過。此后,中央電視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也報道了墨脫公路,由此墨脫公路聞名天下,也牽動了億萬關注墨脫的神經。
在波密等待的時候,與當地人打聽道路情況。他們說,路是通了,但仍然不好走,隨時有塌方泥石流。被困在山里是常態。前一段,一波人進去遇到大塌方,滯留等了7天,待路勉強通行,先放高底盤的四驅車輛。有一家人開房車在最后,待到他們通行時,塌方再次來臨,一困又是7天。
我們運氣好,山神很安詳,泥石流特別乖,路上沒遇到阻礙,但還是走走停停,因為是邊疆,又在疫情期間,盤查認真嚴格。24km、84km、縣城三個檢查站也沒太耽擱,下午1:30分的時候,就遠遠看見一片現代建筑。
墨脫,墨脫,我們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