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說:思政課教師隊伍持續壯大、結構不斷優化、整體素質進一步提升,形成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樂為、敢為、有為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借用抗疫時期鮮活的素材,引導孩子們正確看待各種輿論的傳播,樹立信心,激發愛國熱情,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的期望就是當前思政課教師的使命和擔當。

2019年在我們舉國上下喜迎建國70周年之際,那首《我和我的祖國》響徹中國的大江南北,每當我們聽到這首歌或者唱這首歌的時候,心中滿懷自豪,凝聚著對祖國深厚的感情。當前,當我們舉國上下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時,我們再去品味這首歌,就更能體驗自己和祖國的不能分割,感受各族人民的團結一致,體味共克時艱的民族精神。通過在實踐中的體驗而產生感受是真實的、鮮活的、也是有效的,思政課教師可以借學生在這次抗擊疫情的親身經歷,有效引導學生,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這也是我們思政教育的初衷。

一、對祖國的深厚大愛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當我們看到:十日十夜,一座能容納數千人,設計科學,設施完善的醫院拔地而起,這個令全世界人民都為之驚嘆的速度。又有誰知,它的骨骼是無數專家沒日沒夜嘔心瀝血設計出來的,它的血肉是無數工人沒黑沒白不辭辛勞建造起來的。 在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當每一位普通人的心都被那中國結系起來的時候,才奏響了氣勢磅礴的激烈戰歌,才有了如此的中國速度!

所以越是這樣的危難時刻,越是能感知來自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力量;越是在無情的災難面前,越是能感受“中國”這兩個字帶來的溫暖與美好。時光會證明一切,這樣的災難也必將成為一次難忘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二、對生命的無限敬畏

我們認為:對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誰的命令,而是內心的自愿選擇。我們對待他人生命的態度,表達著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面對生態危機做出的智慧選擇。

在這場“抗疫”之戰中,我們再次感受了人類生命的脆弱,一個小小的病毒竟然可以使成百上千生命陷入危機,使上億民眾陷入焦慮與恐慌。根據目前的調查,發現病毒可能來自于野生動物身上。非洲的埃博拉、17年前的非典,都與獵食野生動物有關。這樣的傷痛還未過去,病毒又再次出現。一部分狂妄自大、無知無畏的人,無視野生動物生命的存在,最終造成了今天這個局面。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歸根結底是尊重自己。疫情蔓延,全國各學校都推遲了開學的時間,這個“加長版”的假期使得同學們擁有了將近2個月的在家時間。防疫在家,適當地休息的同時,利用好在家隔離的這段時間,開展閱讀,鍛煉身體,配合省市區及學校進行線上學習,就是對我們自己生命的尊重。

三、對社會擔當的充分理解

很多人在為我們的成長和幸福生活承擔著責任。其中有的離我們很近,有的離我們很遠;有的我們很熟悉,有的我們甚至永遠不知道他們的名字。正因為他們敢于承擔責任,敢于擔當,我們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溫暖,更加充滿陽光和希望。

鐘南山說:“沒有特殊情況大家不要去武漢。”第二天卻一個人悄悄來到武漢抗疫最前線。他在餐車上休息的照片感動了多少人?李蘭娟在疫情中說:“沒問題,放心好了。家里人都擔心我,其實我身體還是蠻好。”其實她每天就只休息3個小時。在這次抗疫阻擊戰中,更有許許多多“90”后醫護人員用她們的實際行動與責任擔當向世人證明了:他們行!他們能!

榜樣的力量是我們前行的動力,在這場災疫面前,我們作為整個社會的一分子擔當社會責任就是知行合一,不出門,遵守相關規定,不為防疫抗疫添亂,積極傳播正能量,是我們能打贏這場“抗疫”大戰應盡的責任。

四、對規則的嚴格遵守

我國憲法規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遵守社會規則,需要我們發自內心地敬畏規則,將規則作為自己行動的準繩。

疫情當前,不斷變化的數字,不斷更新的疫情實況,都在考驗著人們的規則意識與理性。有的人心存僥幸,隨意出門不加防護,不遵守社區的規定,大家群起而攻之;有的人不加思考,不明辨是非,造謠傳謠,“雙黃連口服液”一夜之間賣空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等等。一個強大的國家,需要有規則意識和理性成熟的公民。特別是面對疫情的時候,更需要我們遵守規則,用更加理性和客觀的態度對待當前發生的一切,決不能做無視規則、失去理性的事情。

沒有圓規和直尺,就無法畫出方圓。正是因為有規矩的約束,線段才不會偏離預想的軌道,才能刻下美好的痕跡。疫情防控出現的問題,這是一堂代價極大的教育課,相信經過這樣的歷練,我們的孩子能理性對待問題,健康成長。

五、對感恩的深刻詮釋

我們常說:學會感恩,主動關心、幫助和服務他人,在辛苦付出中體驗對他人負責的快樂和幸福。陜西省千余名醫務工作者奔赴武漢,留守醫務工作者奮戰在陜西防疫一線,這其中有我校80余位家長的身影。為解決一線醫護家長的后顧之憂,我們安排專人擔任這些孩子的“關愛導師”,通過“一對一”“一對多”的方式制定個性化指導方案,我也有幸成為一名志愿者,對這些孩子加強勵志教育、鼓勵其以父母為榜樣。陜西省傳染病醫院的醫生、我校學生“胡嘉鑫”的家長——李連香慷慨逆行,義無反顧,責無旁貸,逆行武漢、支援武漢。她只是支援武漢眾多人中的一個。在2月7日寫給自己孩子的日記中,我看到了一個思念著兒子的母親為家庭操心;更看到了一個在武漢傳染病醫院戰“疫”忙碌的醫生,為社會、為武漢發揮著自己的力量;書信里有恐慌和擔憂,也有牽掛和關愛。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因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在這場戰“疫”中,這句話讀來別有一番滋味。

病毒無情,戰“疫”殘酷,但人間有愛。這些逆行者的背影,溫暖了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讓這個不能串門拜年的中國年充滿別樣的溫情,充滿愛的力量。

六、對科學和技術的不斷追求

打贏疫情阻擊戰,不僅要依靠信心和態度,更需要依靠科學和技術。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希望大家保持對知識的渴望,保持對探索的興趣,培育科學精神,刻苦學習,努力實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努力成長為祖國的棟梁之材,將來更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任何事物運動發展都有規律可循,疫情也不例外,其發生、發展和防控都有內在的規律性。掌握了疫情的特點和規律,就掌握了科學有序防控的主動權。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源泉,認識是對實踐的能動反映和改造。這次新冠肺炎感染之所以來勢洶洶,迅速形成疫情,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對病毒結構、來源、傳播途徑等缺乏科學的認知。我們應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強疫情研究和防控。要加強病毒知識和疫情防控的宣傳普及,提高全社會科學認識,增強防控自覺性主動性,堅定戰勝病毒的信心和決心。

教師要善于把握教育契機,從“抗疫”故事中選取素材,有針對性地開展愛與感恩教育,家國情懷與愛國主義教育,適時告訴孩子們什么偶像,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引導他們用愛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借助事實理解“挺身而出”“無私奉獻”“舍生忘死”等民族精神的真正內涵。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戰勝這場疫情。”黎明,正在到來;曙光,就在前方。引導同學們有這樣的信心,傳播這樣的正能量,是當前思政課教師的使命和擔當。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