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為落實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講話精神和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漢陰縣圍繞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精神,探索實施“黨建+思政+德育”融合育新人的總體目標,以“一推動、四融合、三結合”的“143”模式推動中小學思政課建設落地生根。

強化行政整體推動提效能

為進一步貫徹《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和《陜西學校“四好”思政課創優行動方案》精神,堅持黨對思政課建設的全面領導,漢陰縣教研室以機制保障、示范引領、體系構建、活動推動、隊伍建設為抓手,著力構建核心價值引領人、主題教育激勵人、全學科融合浸潤人、校園文化熏陶人、研學旅行實踐鍛煉人的樹人格局,通過“關注人、關注實踐、關注問題、關注意義”深化思政課時代內涵,推進中小學思政課建設落地生根。實施分片網格化、地毯式督查,局領導班子和縣教研室教研員定期到所掛聯片區學校進行督查指導,著力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水平。

“培練評”融合提師資能力

落實好思政課教師是關鍵,該縣多措并舉為打造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夯實基礎。

一是分級全員培訓提認識。縣委黨校與縣教體科技局聯合舉辦全縣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培訓班,對全縣各學校(園)黨支部書記、校長、主任、少先隊輔導員、思政課教師以及部分黨員共200余人進行一級培訓,參加一級培訓的人員回校對未參加全縣培訓的教職工進行二級培訓,全面提升教師對新時代思政課教學的認識。

二是全員練兵提能力。實施思政課教師大練兵和考核評價,縣教研室牽頭通過觀摩課、匯報課、送培到校等方式對思政課教師實施練內功、提素養、展能力、樹形象大練兵活動。兩年來培養校級和省市縣級思政課教師教學能手100余人。

思政與黨建融合武裝富腦

思想意識形態工作是當前極端重要一項工作,抓好學校思政課建設就是從最基礎抓思想意識形態工作,黨建與思政課建設融合是一項有力抓手,漢陰縣教育局黨委堅持“圍繞教育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黨建和思政融合促富腦”的原則,推行校長和支部書記任職一肩挑。探索“黨建與思政融合+X”育人模式,推行“黨建思政融合+理想信念教育+廉潔教育+師德師風+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全學科育人融合……”等有機融合,讓廣大學生深知黨史國情,堅定理想信念,樹立科學“三觀”。同時組建了一支由局黨委書記任團長、局班子成員為副團長,從各學校遴選11名政治素質強、政策理論水平高的教師組建6個宣講團,邀請縣委組織部、縣委黨校專家就“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如何上好思政課”進行培訓磨課和集體備課,開展交流研討60余場次,深入各類學校宣講40場次,使廣大黨員教師堅定了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

思政與德育融合提育人質量

堅持守正創新,在全縣中小學推廣“德育作業”育人新模式,通過“三段三層三類”模式找到了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交會點。“三段”就是把中小學各年級分成三個教育段,低段側重家庭美德教育,中段側重個人品德養成,高段側重社會公德培養;“三層”即把“德育作業”分家庭、學校、社會三個層面,形成“三位一體”的德育育人網絡;“三類”即把“德育作業”分為知識類、作品類、實踐類。通過“德育作業”和思政教育融合,三方共同參與讓學生逐步形成了積極向上的道德品質。其中,《小作業大能量》德育作業育人方式于2017年被教育部評為優秀案例,2019年11月28日,教育部政策法規司深入漢陰就教育改革和推進素質教育工作情況進行了調研。

思政與全學科融合提育人高度

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開好思政課和全學科融合教學,堅持落實思政課“八個相統一”教育要求,秉承“全學科、全過程、全方位、全領域”的育人目標,以課程育人、全學科檢測、素質教育綜合評價三項舉措,落實“五育并舉”育人理念。

一是開足開齊國家課程,注重中小學音體美綜合實踐等學科的課程開設,擴大音體美教師招聘招錄比例,近幾年漢陰共招錄270余名音體美教師,保證了開足開齊國家課程的師資需求和全學科育人師資力量。

二是開設特色地方課程,自2016年起實施國學進課堂,開設內容涉及《三字經》《弟子規》《論語》《中庸》《大學》《孟子》《道德經》《孝經》等。同時結合創建全國“書法之鄉”,編印《沈尹默書法》和由本縣退休教師劉康奇主編出版的書法學習《臨寫字帖》在各校推廣。

三是開設校本社團課程,各學校自主研發社團興趣小組800余個,涉及樂器、手工、舞蹈、管弦樂、跆拳道、創意丙烯畫、機器人、微電影、“STEAM”等系列社團興趣小組,以及漢調二黃、皮影戲等非遺項目,通過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全面開設與全學科評價檢測,促進了學生思想綜合素養大幅度提升。

思政教育與日常活動相結合

探索開展“時代新人”思政課活動,發揮“時代新人”主題活動集成效應,推動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是堅持思政小課堂與室外大課堂結合,找準思政教育與活動的交會點和融合點,抓活動融合確保學生愛上思政課,抓生活指導確保學生用好思政課,為學生構筑起思想成長的“立交橋”。精心設計和策劃主題班隊會、升旗儀式、清明祭掃、入學儀式、畢業典禮、入隊(團)、道德講堂、志愿服務、現場法院等育人活動,實施“好家訓、好家規”和新民風“誠孝儉勤和”進校園,增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是緊扣“時代新人”創新思政課建設路徑,開展“文明小公民、美德少年”評選表彰活動,以“時代新人榜”引領正確價值取向,以“時代新人說”豐富思政課內涵。廣泛開展“道德講堂”,通過“唱歌曲、學模范、看短片、誦經典、談感悟、講故事、表決心”等環節,引導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厚植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沃土。

三是強化“習慣立德”養成教育,從上課、作業、就餐、就寢等方面抓起,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和交往習慣。抓藝術教育,常態化開展“兩節一會”,建立體育課堂教學、大課間體育、課外體育等陽光體育運動,規范體育、藝術課、課外活動、社團實踐活動的藝術教育,激發學生對學習生活的激情,塑造完美人格和品行,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思政與研學旅行實踐結合

落實《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和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精神,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成立由縣教育部門牽頭,聯合發改、公安、財政、交通、文廣旅游等部門制定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實施方案,打造了一批覆蓋全縣所有資源的研學旅行精品線路,形成校內課堂和校外實踐活動共同體,將思政課教學搬到田間地頭、國防教育基地,依托“三沈故里”獨特的漢水文化、人文資源和天然氧吧自然資源等基因,以“夢幻鳳堰鄉愁游、月河川道傳統文化研學游、秦嶺紅色文化體驗游”三大主題為軸心,踐行“生活即教育”理念,開展研學旅行和綜合實踐體驗課,幫助中小學生了解國情、熱愛祖國、開闊眼界,著力提高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思政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

正本清源,特色思政文化為孩子培根鑄魂,先進的校園文化是學校的靈魂,是學校的特色和品牌,對師生有著巨大的歷史穿透力。漢陰縣各校大膽探索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從物質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和思想文化方面精心規劃,助推各校辦學理念、校訓、校園雕塑、文化墻、班級文化、師生行為文化等都有鮮明育人特色,時時體現課內課外、一草一木都在育人,實現了“教師滿意,學生滿意,家長滿意、社會滿意”的辦學品牌和文化育時代新人的風向標。

改革創新永遠在路上,漢陰教育綜合改革經驗再次得到國家認可,2019年10月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教育工作情況簡報》刊發了“漢陰縣全面深化改革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典型經驗,全文從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注入發展動力活力;聚力改善辦學條件,筑牢教育公平底線;優化隊伍管理機制,均衡配備城鄉教師;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創新育人方式四個方面介紹了典型做法。

作者單位:漢陰縣教育體育和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