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園欺凌談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周睎雯
發布時間:2020-10-21 10:20:4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如今,校園欺凌事件頻繁發生,儼然成為全球普遍的社會問題,而其嚴重程度也從道德層面逐步升級到了法律層面。面對傷害不斷升級的欺凌事件,家長、老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除了扼腕嘆息之外,更多的是對孩子人身安全的迷茫和擔憂。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積極出臺相關管理辦法和措施應對校園欺凌,而距離杜絕這一現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部分家長、老師以及教育工作者缺乏對校園欺凌行為性質的正確認知,缺乏對于其造成的潛在危害的重視。
首先,我們要正視所有的欺凌行為都不是同學之間的“捉弄”游戲,當有人有意對他人在言語、肢體、社交行為以及網絡上進行恐嚇或傷害時就構成欺凌。欺凌過程中所有直接參與者包括了欺凌者、協助者、附和者、受害者、旁觀者,間接參與者包括家長、老師、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整體校園氛圍。這一過程中,不只有欺凌者和被欺凌者,更有直接和間接參與者,它們之間存在著復雜的互動關系,且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欺凌行為的發生不僅影響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也會對其他直接參與者構成心理問題,同時對于間接參與者甚至整個校園環境產生的消極影響都不容小覷。因此,研究和分析校園欺凌行為中所有參與者的心理,以及構建身在校園中孩子的健康身心是十分必要的。
欺凌者的心理和行為表現通常具有以下三種特點:1.唯我獨尊、對他人缺乏同理心。2.偏執,易走極端。3.虛榮,試圖通過欺凌行為獲得他人的關注和認可。欺凌行為對于欺凌者本人也會產生負面的心理影響,若欺凌行為沒有受到阻止,輕則將會助長其虛榮心,重則導致嚴重暴力傾向和攻擊型人格的形成,進而暴力行為逐步升級,演變為違法犯罪行為。
受害者的個性表現為:1.性格內向,大多有社交障礙。2.性格和行為有別于多數人。3.自卑、缺乏安全感。欺凌行為對于受害者將產生直接性、長期性、多面性的心理傷害。性格方面——變得更加孤僻、敏感、多慮、抑郁。學業方面——易產生厭學、煩躁、以及對學校產生恐慌和厭惡等消極情緒。成長發展方面——易形成心理障礙、社交障礙、反社會人格等一系列心理問題。
協助者通常被歸類到欺凌者,但其心理和行為表現與欺凌者還存在一些差別。協助者并不具有唯我獨尊的特點,大多數個性平庸,易受他人煽動和操控。旁觀者通常是目睹欺凌行為發生的人,大多個性懦弱、冷漠、沒主見。協助者和旁觀者不是直接受害人,但是受到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協助者和旁觀者在參與或目睹欺凌行為后,通常會產生內疚、壓抑、悲傷的情緒,從而也產生厭學、甚至逃學行為。此外,協助者通常更容易成為欺凌者,因此欺凌者的負面心理和產生的消極影響也同樣會發生在他們身上。
間接參與者雖沒有目睹或親歷欺凌行為過程,但卻扮演著重要角色。首先,作為家長,在家庭內部,孩子是否具備一個良好正面的心態取決于家長是否能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積極的成長環境。而一個健康積極的成長環境包括健全的家庭結構、正確的教育方式和良好的家庭氛圍,三者缺一不可。其次,作為教師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對待欺凌行為的態度影響著直接參與者的心理健康。若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無法正視校園欺凌行為,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這一方面縱容了欺凌者的行為,助長其僥幸心理,增加欺凌行為再次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性。在另一方面,嚴重傷害受害者心理健康,使其不安全感增加,對學校產生恐懼、厭學等一系列消極心理。最后,校園環境對于欺凌行為具有重要影響。和諧、健康的校園環境應具備一套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但在近年來對于形成校園欺凌行為的重要因素的調查中發現,學校監管不嚴、管理不善、學生缺乏相關心理輔導教育等已逐步成為欺凌行為的主要因素,極大阻礙了欺凌行為中的受害者、欺凌者、旁觀者樹立正確價值觀和是非觀。
學校應將構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作為其重點工作任務。首先,以《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為法律依據,以及《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中小學安全工作專項督導暫行辦法》《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等教育部相關治理方案為指導方向,向教師、教育工作者、學生以及家長普及校園欺凌行為性質、欺凌行為權責歸屬、以及處理措施等相關規定知識,以構建校園中的每個成員正確的法律意識、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其次,一方面,向學生配備長期心理咨詢教師,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其責任心理咨詢教師,充分掌握學生心理健康情況,根據不同學生不同心理問題制訂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方案,重點關注有家庭結構缺陷以及暴力問題的學生心理,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和治療。另一方面,定期邀請心理專家開展心理咨詢和相關講座,向學生普及更多專業心理健康知識。再者,定期開展校園欺凌主題教育活動如主題班會、主題辯論等。校方通過開展相關教育活動,不僅是向欺凌者以及潛在欺凌者表明其對于欺凌行為零容忍的堅決態度,更是向受害者以及旁觀者傳遞勇氣、信心等正能量。最后,應建立“全員參與”意識,使校園中的每個成員明白,杜絕校園欺凌,人人有責,無人可以置身事外。
作者單位: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