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江上有清風
作者:解維漢
發布時間:2020-10-15 10:04:45 來源:教師報
在《三國演義》中,張飛住河北涿郡,以殺豬為業,聲若巨鐘,家多資財,喜以武會友。早年與劉備、關羽桃園結義,因年紀最小而排行第三。他性如烈火,嫉惡如仇,是蜀漢大臣中少有的個性鮮明的武將,是一個有血有肉,重情重義,性格鮮明的人物。
首先是嫉惡如仇,愛憎分明。他直來直去,不繞彎子,想說就說,從不掩飾自己的情緒。早期的“鞭打督郵”即是一例。他看見未撈到賄賂的督郵輕慢劉備,十分生氣,就把督郵綁在縣衙門口一棵柳樹上,扯下柳條來起勁鞭打,氣是出了,劉備的官也當不成了,劉備本是心慈之人,便把縣官大印掛在督郵脖子上逃走了。再就是古城會,即便是對“桃園三結義”的二哥關羽,一聽他投降了曹操,態度便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蔑視他,不時奚落漂亮話,關羽歸來時他也心懷憤恨遲遲不出迎,甚至要殺此不忠不義之人。
張飛更是一員勇猛無畏的大將,成為蜀漢的頂梁柱。每次打仗都沖鋒在前,從未退縮。公元208年,曹操揮師南下,劉備聞訊南逃,數十萬百姓相隨,曹操派遣曹純率領虎豹騎急追一日一夜,于當陽長坂坡追到劉備,劉備派張飛去斷后,張飛召集二十余騎立于當陽橋上,對著曹軍大喊:“我就是張翼德,可以來決一死戰!”就憑這一聲吼,嚇退曹操八十三萬大軍。曹軍都害怕張飛的勇猛,雖看見張飛人少,也沒人敢上,劉備軍因此獲安。張飛駐扎閬中時,率領精兵萬余人主動進攻宕渠的張郃,張郃率兵迎擊,張飛將張郃引到瓦口關,山道狹窄,張郃軍前后軍不得救應,被張飛打得大敗。
張飛還是一個粗中有細的人物。公元213年,劉備與劉璋決裂,大軍到達江州,守將嚴顏據守不降,剛開始張飛被一箭射中頭盔,恨得咬牙切齒,攻破城池占領江州,生擒嚴顏,逼其投降。嚴顏回答:“這里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張飛大怒,令牽下去斬首,嚴顏面不改色,嚴顏拒降的豪氣感動了張飛,張飛將其釋放,并引為上賓,嚴顏被感化而歸順。京劇《張飛敬賢》中張飛還多了幾分細膩與溫柔。龐統剛投奔劉備時,劉備以貌取人,僅任其為耒陽縣令,龐統懷才不遇,每日飲酒,不理政事,張飛初聞大怒,想抓住龐統問罪,而當親眼看到龐統片刻就將多日積案一一審理完畢,便立即賠禮道歉,并向劉備極力舉薦。這些事件中的張飛并非一介“莽夫”,而是粗中有細,頗具謀略。
張飛這樣的人優點突出,缺點也很突出。張飛從不體恤士卒,劉備常常告誡張飛:“你經常鞭打健兒,但之后還讓他們在你左右侍奉,這是取禍之道。”張飛常常酗酒,喝得酩酊大醉以至犯渾誤事。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他:“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張飛死后埋在哪里?四川閬中市古城區西街有張桓侯墓,墓冢位于張飛廟的后殿,墓頭正前方建有一墓亭,亭內塑有張飛塑像。張飛墓呈橢圓形,冢上林木蔥蘢,碧草成茵。墓門有聯:“隨先主逐鹿中原,北戰南征,地只兩川爭帝業;剩殘軀付諸荒冢,春來冬去,人猶千載吊忠魂。”冢中的確只有身軀,沒有頭顱。頭顱到哪兒去了?
原來,章武元年關羽被害后,劉備決定伐吳,張飛命部將范強、張達在三日內趕制白盔白甲,由于期限太短難以完成注定受死,范、張二人被鞭撻后便殺害了張飛,割下頭顱,想拿到東吳獻給孫權,作為近身之禮。《三國演義》載此二賊將張飛頭顱獻給孫權,后孫權用囚車解送蜀漢但劉備仍拒絕求和。民間傳說略有不同,說他們乘船順長江東下時聽說孫權正向劉備求和,二人驚惶失措把張飛頭顱拋入江中,浮到重慶云陽地界被一位漁翁撈起,葬在云陽鳳凰山麓。張飛死時只有55歲。后人在此建起張飛廟。江中來往船只遠遠就可望見廟外石壁上“江上風清”四個大字。但廟中未見有墓。正殿內,張飛高大塑像居中,兩側戰馬護衛,配有怒鞭督郵、義釋嚴顏、長坂退敵、伐吳遇害四組塑像。香案旁一口油缸中浸泡著張飛頭顱,雖為仿制,卻依舊“豹眼圓睜”。香案兩側有兩聯:一聯是:“遺像拜江干,義氣如生,千古云安靈跡著;扁舟經峽路,愚忱默禱,一帆風助遠人歸。”另一聯是:“殿宇正維新,顧滿座圣神扶持世宙;塵凡真若夢,聽一聲鐘鼓喚醒癡迷。”相傳張飛的神靈能佑護過往行舟。船至銅鑼渡口,舟人焚香設祭,則順風吹送三十里。人們感其恩德興建此閣。清代曾有位回鄉祭祖的宰相張鵬翮,過而不拜,惹怒了張飛,便令其船倒流三十里。宰相只得下拜,乞賜順風。至今廟里留有張宰相題詩:“銅鑼古渡蜀江東,多謝先生賜順風。”助風閣前石柱有對聯:“慕漢宋兩完人,文章絕世,書法絕世;稱巴蜀一勝境,琵琶有聲,銅鑼有聲。”
詩圣杜甫永泰年間從成都舉家東遷途中因病駐足云陽近一年之久,留下45首憂國憂民的不朽詩篇。廟中的杜鵑亭即為紀念杜甫而建。三峽工程施工后,已有1700多年歷史的張飛廟于2002年拆遷,沿長江上溯32公里,在長江南岸盤石鎮龍安村異地復原重建。廟里的對聯出神入化地描繪了張飛勇而有謀、武而能文、粗中有細、忠心扶漢的英雄形象,讓一個活生生的驍勇猛將威風凜凜地站立在我們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