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部門擁有優秀的教練員隊伍和系統的科訓體系,而教育部門具備充足的人才資源和豐富的場館資源。如何整合體教兩家資源,真正走出一條體教融合發展路子?如何解決“學訓”困擾,緩解體校招生難?這些是體教融合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項目布局,發揮教育部門資源優勢

一年一屆的陜西省青少年錦標賽是全面檢閱陜西省后備人才培養的青少年體育盛會。于近日閉幕的2020年陜西省青少年錦標賽,榆林體校學生在24個大項的比賽中,豪取117.5枚金牌,連續兩年列全省各市級體校成績第一名,引起巨大轟動。

榆林體校之所以取得優異成績,得益于榆林市教育局和體育局在資源配置中的充分協調配合。在體育項目布局中,教育部門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將足球、排球、擊劍、體操、羽毛球、武術散打、武術套路、棒壘球、滑輪、輪滑、女子籃球11個重點項目布點到全市31所學校和2個體育俱樂部。榆林市體育局負責配置教練員和器材設備,每年安排492萬元柔性引進3類54名專家和優秀教練員。目前,榆林體校有近200名教練員投入到訓練一線。

榆林市教育局還將系統內體育教師隊伍整合利用、優秀苗子入學、升學等方面給予保障,形成體育人才培養梯隊。今年4月,榆林體校又在原有基礎上新布點了20多所學校和俱樂部作為備戰省運會布點學校,全市參加體育訓練青少年達4600名。

為突出特色辦學、因材施教的辦學思路,今年榆林市教育局、體育局要求各學校成立一批“奧體班”,各縣市區至少選擇一所初中、一所高中設立一個“奧體班”。“奧體班”將省運會部分比賽項目和群眾基礎好、少年兒童趣味較高的項目作為核心內容,并確保青少年具備1至2項高水平體育運動技能,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中起到體育應有的作用。

為確保市區一級教育和體育深度融合,2021年的榆林市中小學運動會和全市十五屆運動會將合并為一個運動會;榆林市教育局和體育局統一制定考核方案,在年終考核縣區工作時,把“奧體班”建設作為縣區教體工作的一項核心內容進行考核,進一步帶動基層學校體育的全面普及和提高。

結合備戰省運會的布點及現有項目開展水平,榆林市教育局、體育局在高新區、榆陽區選擇4—6所學校,作為參加省運會重點學校。將重點項目分別落在幾所學校,利用學校教學、場地、管理等優勢資源,進行集中訓練,保障訓練時間和訓練質量。省運會結束后,這些項目將作為重點學校的體育資源,得到有效傳承。

為做好體育優秀人才的入學保障工作,榆林市在小學升初中階段,按照學區,堅持就近入學的原則,免試入學;對于特別優秀的運動員,根據項目布點,集中在相關學校上學,確保了隊伍的完整性。

校與校聯合,破解學訓難題

9月14日,記者來到教學質量位列全市前茅的渭南初級中學,踏進校門首先看到的是標準的操場,幾個班的學生正在上體育課。渭南市青少年體育運動學校(簡稱渭南體校)的田徑運動員也在操場上進行訓練,跑道上不時有練越野滑雪項目的學生踩著滑輪從競走運動員的身旁掠過。整個學校的體育場,被一個個青春躍動的身影覆蓋。

走進操場邊的訓練館,這里的運動氣氛更加濃烈。從一樓到三樓,500多名渭南市體校的學生正在進行24個運動項目的專業訓練。館里“命運全在拼搏 奮斗就是希望”等標語非常醒目,孩子們個個汗流浹背,生龍活虎。據了解,該體校學生在今年的陜西省青少年各項目錦標賽上獲得77.5枚金牌,26名運動員通過單招進入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體院等高校學習。

由于歷史原因,渭南體校歷經8次搬遷,發展受到很大制約。渭南市委、市政府結合實際,在市財力不寬裕的情況下,投入1.57億元建設渭南體校。2012年10月,為了解決體校學生的文化教育和高新區學生的就學問題,并充分利用體校設施資源,渭南市決定在體校內建設市初級中學,并于2014年9月建成投用。

渭南體校與渭南初級中學、杜橋中學合作,給每個體育班配備專門的輔導員,學風、教風、校風得到了極大的轉變,并合理解決“學訓”矛盾,科學安排學習、訓練時間,辦學效益穩步提高。2016年10月,渭南體校被命名為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渭南體校反過來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帶動以上兩所學校體育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提高訓練技巧、增強身體素質。

2019年,渭南市教育局審批成立中等職業高中,批準渭南體校開展“運動訓練、健身塑體、體育休閑服務、體育設施管理”四個專業,徹底解決了運動員的后顧之憂,為體育尖子生選拔進省專業隊,部分學生參加全國普招、體育單招、職業中學自主招生考試和走向社會創造了條件,使體校招生實現優中選優。

市隊縣辦校辦,輸送體育好苗子

9月17日,位于漢中市的舒家營初級中學,漢中體育運動學校(簡稱漢中體校)練投擲的學生在課余來到不遠處的操場上進行訓練。在校園內,幾間像教室大小的訓練房,跆拳道、空手道等項目的訓練吸引了該校學生的熱情圍觀。

漢中體校校長周歆介紹,漢中體校為了充分利用舒家營初級中學的教學與場地設施資源,初中年齡段的學生被編入到了該校學習與訓練,不僅解決了體校學生的文化課學習,同時也改變了舒家營初級中學這所城中村學校的招生難狀況。體校高中年齡段的學生則進入到教學資源相對優越的漢臺二中進行文化課學習,為獲得國家等級的運動員考入大學創造條件。“有了出路,體校就能招來更多的學生。”周歆說。

近年來,漢中市探索出一條“優勢互補、資源共用、人才共享、體教雙贏”的體育后備人才訓練模式,健全完善遍及城鄉、覆蓋各項目、有成績有輸送的基層訓練網點,全力打造星羅棋布的青少年訓練新格局,為上級專業隊伍輸送了一批優秀苗子。

目前,漢中市建有縣級少體校7所,基層學校訓練點25個,省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32所,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25個,在訓注冊青少年運動員人數達3000余名。全市上下基本建立了以市體校為龍頭,縣區少體校為骨干,各訓練點、體傳校、青少年俱樂部、民辦學校為依托的后備人才培養“金字塔”體系,逐步形成一個結構合理、層級分明、分級管理、連動發展的體育后備人才輸送階梯式網絡,實現了市、縣(區)、校青少年訓練的良性互動和共同提高。

漢中市通過推行市隊縣辦、市隊校辦的模式使許多基層學校打造出獨具特色的“體育品牌”。留壩縣中學,每個年級均設立足球班,全校有足球運動員250余人,創立了校園足球“留壩模式”。漢臺二中的水上和排球,陜飛二中的射箭,南鄭區南海中學的摔跤、歇馬中學的舉重,寧強四中的跆拳道等項目承擔著全省年度比賽的參賽任務,為漢中市競技體育發展提供了有效補充。

力爭實現人才培養進入全國前10名

體教融合影響著廣大青少年的成長,決定著體育事業的發展。今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更是為體育教育帶來發展新機遇。

“渭南體校形成12年一貫制的三集中體校發展新模式;榆林體校借籌備省十七運會之機,將30多個隊組、1500多名運動員放在學校進行訓練,擴充了體校的規模,把體校辦在了學校。他們的經驗在全國進行了推廣。”省體育局青少年體育處處長蘇曉剛介紹說,目前省體校和西安理工大學附屬子弟學校簽署了聯合辦學協議,學校文化課教學質量和水平正在穩步提升;漢中體校、延安體校等引進優質社會教育資源,以提高升學率保證了在訓運動員的數量,徹底改變了體校招生難的困境。今年,我省對省市級體校評估辦法和縣區級示范體校評估辦法進行修改完善,除了要把輸送培養高水平后備人才數量作為重要條件外,還要把中考和高考的升學率作為重要考核指標,力爭在省十七運會周期將我省的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數量和質量提高到全國前10名。

省體育局與省教育廳正在推進簽訂的《體教融合發展戰略合作協議》落實落地。陜西省通過不斷深化融合理念、不斷拓寬融合渠道、逐步深化融合效果,通過實施“體校+名校”戰略等措施,不斷促進體育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省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聯手從政策引領、支持經費的大幅提高、組織賽事和活動能力的培養、教練員和管理人員專業素養的培訓等多方面提高體校社會功能多元化發展,為新時代體教融合發展注入新活力。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