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生物探究活動中教師的指導作用
作者:李亞民
發布時間:2020-09-28 10:20:3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探究活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有的探究活動,學生看了或做了可能一點印象都沒有;有的探究活動,學生看了或做了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逐漸喜歡上這門課程。同一個探究活動怎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他們有著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正確的指導能夠讓學生較快地掌握探究活動的操作要領,明確探究活動應注意的事項,逐漸形成探究活動所必需的科學態度。筆者結合近三十年的生物教學實踐經驗,談談探究活動中教師的指導作用。
一、學生觀察過程的指導
1.全面觀察
生物教材中各類生物體結構特征的探究活動,往往需要學生進行系統而全面的觀察。例如,濟南版八年級生物上冊《觀察枝芽的結構》一課,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選取無花果枝條上一個較大的枝芽,觀察枝芽的外形,先用刀片縱剖枝芽,再從基部橫切,然后用解剖針輕輕撥開枝芽內部,借助放大鏡觀察枝芽的結構、位置及特點。
2.對比觀察
有比較才會有發現。教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采用對比方法進行探究活動的也比較多,學生通過觀察可以了解相關基礎知識,進行比較和分析,進而得出相應的結論。比如,講授濟南版八年級生物下冊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比不同生物類群的特征,概括生物進化的趨勢,還可以通過圖片展示不同類群植物和脊椎動物的心臟,讓學生辨析植物的形態結構、生存環境、對水的依賴等,以及脊椎動物的心臟結構等,幫助學生推測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從低級到高級。
3.解剖觀察
解剖觀察常用于觀察動植物的內部結構。例如,講授濟南版八年級生物上冊《觀察玉米種子的結構》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玉米種子浸泡處理后,用解剖刀縱切玉米種子,借助課本插圖對照觀察其內部結構及各結構的位置。另外,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實驗安全教育,實驗中會用到解剖刀,要提醒學生注意操作技巧,以防出現安全事故。
4.顯微觀察
顯微觀察常用于觀察微細結構。例如,講授濟南版七年級生物上冊《觀察細菌》一課時,教師應幫助學生認識細菌的形狀特點,讓學生借助顯微鏡進行觀察,并教會學生如何使用顯微鏡,這樣學生才能看清楚球菌、桿菌、螺旋菌等細菌。
5.動態觀察
動態觀察常用于觀察生物的生活習性、生理功能、生物現象變化等。例如,講授濟南版七年級生物下冊《觀察血液的流動》一課時,等小魚安靜后,教師應該將培養皿放在顯微鏡的載物臺上,讓學生觀察小魚尾鰭血液的流動現象,并提醒學生使用低倍鏡觀察,且注意觀察血管的粗細、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等。
二、學生探究過程的指導
1.問題的提出
教師應指導學生從身邊現象發現問題,在問題的驅動下展開探究,獲得知識。例如,濟南版七年級生物上冊第81頁:魚類的側線。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魚兒在水中游的視頻,引導學生提出:魚類的側線有什么作用?進而設計探究活動,進行探究。
2.材料的選擇
在生物探究活動中,教師應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根據學生日常生活中生物現象選擇所需的、實用的探究材料。例如,進行濟南版八年級生物上冊《芽的類型》一課探究活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校園選擇丁香、楊樹、懸鈴木、海棠等枝條進行研究。
3.探究的方法
生物探究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觀察法、實驗法、測量費、調查法等。教師指導學生探究生命現象時,往往選擇觀察法和實驗法;為實現探究目標,收集研究對象的相關信息時,往往選擇調查法;測量研究對象的高度、速度、溫度等,并進行量化描述時,往往選擇測量法。但在實際探究過程中,往往多種方法并用才能實現探究的目的。
4.得出結論
探究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準確記錄出現或觀察到的現象、結果、數據,抓住現象的本質,認真分析得出相應的結論。例如,學生進行《觀察家鴿》的實驗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看一看家鴿的外形:身體呈流線型、體表有羽毛;摸一摸家鴿的胸肌:發達而強壯;比一比家鴿的骨骼:有的非常薄、有的中空等。引導學生分析、探討、交流,使他們明白家鴿的這些特點可以減少阻力、減輕體重、產生動力,對飛行十分有利。
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探究活動,學生很快就能掌握探究活動的操作要領,明確探究活動應注意的事項。這樣不僅能夠改變他們的學習方式,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學科知識,還能夠提升他們的探究能力。
作者單位 山東省鄒城市第五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