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新時代語文教師不僅是“傳道受業解惑者”,還是學生學習的引路者。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以及基本技能的訓練,還要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優美的語言,讓學生有一個好的語言基礎,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探討小學生語言積累現狀,以及對策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既有助于推動語文教學改革,又有助于實現新課程教學目標。

一、小學生語言積累的現狀

當前,從語言積累現狀來看,大多數小學生語言積累量遠遠不夠,達不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課堂教學仍然是以知識的講解和分析為主,問答式的教學模式削弱了學生的閱讀熱情,學生缺乏對語言的主動吸收和積累能力,大部分學生不懂如何賞析語言美,自然就不知道如何積累語言,積累什么樣的語言了;二是學生自由閱讀時間少,部分學生了解語言也會欣賞,但由于時間被大量的課后作業占用了,自由閱讀的時間偏少,再加上網絡的普及,很多學生的課外生活被電腦、游戲、手機“侵占”了,他們閱讀課外書籍的時間很少,沒有辦法積累語言;三是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學生的業余生活很豐富,他們更容易被其他趣味性強的事物所影響,對語言的學習也就失去了興趣,語言積累狀況不容樂觀。

二、小學生語言積累的對策

1.在朗讀中積累語言

朗讀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最常采用的手段之一,如果學生課后沒有時間讀,沒關系,我們可以盡可能地讓課堂變得高效,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積累豐富的語言,朗讀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比如,《荷花》一課中,“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荷葉的多與密;“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作者連續幾個“有的……有的……有的……”,凸顯了荷花的動態美,整篇文章都是寫景的好素材,我們完全可以帶領學生賞析,課后讓學生仿寫,這樣學生的語言積累也就變得水到渠成了。

2.在口語交際中積累語言

如果我們善于觀察就會發現,往往那些能說會道、善于表達的學生,作文都不會寫得太差,這是因為他們不僅善于表達,還善于與人打交道,也懂得如何在口語交際中積累語言,并能夠將語言運用于寫作中。所以,口語交際是提高學生語言積累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應多給予學生一些口語表達機會,讓學生多說,多積累。例如,在講授《桂林山水》《記金華的雙龍洞》《七月的天山》等課文時,筆者要求學生課后復述課文,選擇一篇文章組織好語言,當一次小記者,為大家介紹相關景點,這樣在實踐中學生的語言能力就能夠得到更好的拓展。當然,筆者還要求學生課后繼續閱讀,讓他們邊閱讀邊做筆記,將自己喜歡的語言摘抄下來,并備注上喜歡的原因,基礎好的學生可以嘗試著寫上幾句評語,體驗一下當“小老師、小評委”的滋味,真正實現了手口并用,說了又寫了的目的,學生的語言自然能夠得以積累。

3.在運用中積累語言

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這就要求學生能夠活學活用。因為,一個人語言積累得再多不會用,那他就是個書呆子。所以,運用很重要。筆者認為,我們應該緊緊圍繞教材和相關課外閱讀資料,尤其是那些語句優美的小短文,引導學生在運用中活化語言積累。如講授《昆蟲備忘錄》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出作者描寫昆蟲的句子,并讀一讀。課后要求學生觀察身邊的小昆蟲,結合課文內容仿寫自己觀察的昆蟲,并且在班級開展“我是法布爾”評比活動,最后篩選出寫得好的文章,在黑板報、墻報上進行展示。學生在課內閱讀過程中積累了語言素材,在觀察、思考、寫作等環節中實現了語言的重組,這就是語言運用的過程,也是提升學生語言積累能力的過程。

學海無涯,教無止境。語言積累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豐富的語言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前提,也是提高他們綜合能力的前提。小學階段,學生的語言積累是他們學習生涯的重中之重,我們應該努力創新語文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獲得扎實的語文功底。

作者單位 甘肅省天水市天水郡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