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造型表現能力的培養
作者:張金莉
發布時間:2020-09-27 10:47:0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造型表現是小學生美術課程學習的一項重要能力,也是美術教學的核心所在,學生造型表現能力的養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特點循序漸進地、有針對性地培養。下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美術教學中學生造型表現能力的培養進行了分析。
一、造型表現特征分析
造型表現就是讓學生用繪畫、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創造視覺形象的教學活動,旨在使學生獲得美術創作的樂趣,了解造型要素及其形式美的法則,提高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筆者結合教材發現中小學美術課程是以手繪線條圖像、色彩搭配為基礎,與表現學生生活經驗與情感的各種內容相結合的。對于學生來說,他們運用美術工具的能力提高了,學習興趣、創新精神也增強了。筆者一直認為,手繪線條圖像和色彩搭配是學生造型表現能力提升的基礎,“形”與“色”是美術造型最基本的元素,以手繪線條、圖像解決“形”,以色彩搭配解決“色”,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小學生造型表現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感知比較模糊
感知在美術課程教學中非常重要。小學生雖然喜愛美術課程,喜歡畫畫,但是他們對物體的形狀、色彩、結構、材質、肌理、空間、比例、規格等概念比較模糊,他們的創作都是本能的表現,很少考慮物品的造型特點。
2.審美情趣與審美趣味相互融合
審美情趣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審美觀對自然、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以及藝術作品的價值做出直接的、感性的評價和判斷,主要表現為個人的主觀愛好傾向。而審美趣味不同,它不僅與每個學生的生活條件和社會實踐有關,而且與學生的審美素養、審美意識和審美理想有關。審美情趣與審美趣味的融合是審美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對培養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有很大的影響,為學生的創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導致他們的作品不盡如人意。
三、提升學生造型表現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1.從感知、思維、想象、制作、交流、評價等方面培養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例如,講授三年級下冊《我們的社區》一課時,教師應安排學生觀察了解自己社區的人物和景色,讓學生感受或觀察社區的色彩、空間、規格、物體比例等,可以讓學生觀察物象之間的安排和關系,樹立構圖意識。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了解人物及活動場面的表現方法,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構圖,更好地體現自己的表現意圖,多角度地表現社區的新風貌。
2.從學科素養出發,提高學生立體造型方面的表現能力。所謂立體造型,即通過手或工具,采用繪、剪、刻、雕、曲、卷、染、熏等方法改變材料形態,創造出的形象或作品。小學生主要是利用泥、紙、廢舊物等材料進行練習的,例如四年級上冊《泥玩具》一課。我們都知道我國民間工藝美術品類繁多,其中的民間泥玩具因色彩鮮艷、造型稚拙,深受群眾的喜愛。它既承載著歷史,彰顯著不同地區的藝術特色,又喚起了我們對美好童年的回憶。因此,教師設計教學內容時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具體過程為:走進泥玩具(圖像識讀、文化理解)—話說泥玩具(圖像識讀、文化理解、審美判斷)—塑泥玩具(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創意實踐)—評泥玩具(圖像識讀、審美判斷)。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生了解民間泥玩具的文化及造型特色有很大的幫助,學生通過實踐體驗了泥玩具的制作過程,享受了創作的樂趣,感受了我國民間泥玩具的質樸之美,提高了自身立體造型表現能力。
3.借用各種美術制作方法,培養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畫紙、顏料、畫筆塑造藝術形象,創作藝術作品也是培養學生造型能力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教師應幫助學生像藝術家一樣創作,學會用畫筆和色彩創造色塊、線條、空間和形象,這種空間形象可以是寫實表現或抽象表現,也可以是舒緩、激烈的色與線。例如三年級《彩墨游戲》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彩墨的色調變化,以及宣紙的特征創作有趣的兒童彩墨畫,以此培養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
總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造型表現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日之功,教師應根據教材和學生特點,靈活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升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 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