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用來解說事物或事理特征和本質的文章。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說明文占有一定比例,文章內容豐富多彩,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具有較強的知識性和科學性。正因如此,教師很容易錯誤地將課文介紹的科學知識當成教學重難點,把說明文上成了科學課,忽視了語文學習的本質,使語文課堂失去了語文味。說明文作為一種實用文體,我們一定要充分發揮它的作用,正確把握價值取向,讓說明文課堂充滿應有的語文味。

一、教給學生提取信息的方法

新課標關于說明文閱讀的要求是“能抓住要點,了解課文的基本說明方法”。說明文文本信息含量大,怎樣迅速從中獲得準確的信息,這是讀懂說明文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容易把這個環節變成純知識的理解,卻忽略了教給學生提取信息的方法。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讓學生明確閱讀目標,在閱讀的過程中找準要害進行“標”“增”“注”,靈活使用摘錄法、提煉法、綜合法、歸納法、擴展法等方法來提取重要信息。必要時,選擇恰當的角度,采用“一扶一放”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親自實踐的過程中逐漸掌握提取信息的方法,進而提高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幫助學生了解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小學階段說明文中常見的說明方法有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分類別等。在教學時,教師應緊抓說明方法,巧妙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充分體會說明方法的作用和效果。

比如,教學《海底世界》中“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時,我們可以這樣來做:先做好鋪墊——抓住要害,玩味擬聲詞。朗讀擬聲“嗡嗡”“啾啾”“汪汪”,發現疊韻的特點,讓學生體會音韻美,感受喜歡之情;分享積累到的擬聲詞,模擬叫出聲。然后,層層“剝筍”,深入學習。1.抓住語段“有的像蜜蜂一樣嗡嗡,有的像小鳥一樣啾啾……”(重在感受句式帶來的美感);2.使用剛才分享的擬聲詞,模仿句式將省略的內容補充出來。(訓練“打比方”的語言運用);3.作者為什么沒有這樣寫?(讓學生了解這樣寫會重復);4.莫非海底也有蜜蜂、小鳥、小狗這樣的動物?(教師相機告訴學生這樣的說明方法在說明文中不叫“比喻”,而是叫“打比方”);5.這個自然段如果刪去這句話,介紹的效果會發生什么變化?(通過刪減比較,探究“打比方”的說明效果);6.點撥:這篇課文是介紹海底世界的知識,而我們大多人都沒有去過海底,即使去過也不一定有機會帶上聽音器欣賞海底的聲音,這樣“打比方”就顯得生動形象了,給我們以身臨其境的感覺;7.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體會打比方說明方法的奧妙,培養語感);8.默讀第二小節,遷移引導,延伸探究。(畫出運用“打比方”的句子,朗讀欣賞)

通過這樣扎實的教學,不僅讓學生明白了要說明的事物特點,而且知道了說明的方法以及運用這種說明方法的好處和效果。

三、引導學生用心體會語言的精妙

1.體會用詞的準確性。說明文語言的準確首先體現在列舉數字之中,其次是文中一些起修飾限制作用的詞語。如“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范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句中“至少”一詞對于句子表達的準確性起到了特別重要的作用。教學時,去掉“至少”與原句進行對比朗讀,讓學生體會表達效果,明白這個詞強調了人類不能指望在破壞了地球之后再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還強調了地球是適合人類生存的唯一星球,照應了主題“只有一個”。

2.體會語言的生動性。有的說明文語言生動活潑,學生非常喜歡。我們可結合文本特點,指導學生抓住一些詞語、句子,體會它們在表達上的特殊效果,并將之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學以致用。

四、領悟謀篇布局的技巧,讀寫結合

在說明文教學中,我們應在了解知識、欣賞語言、領悟寫法的基礎上巧妙地把“寫”融入課堂。小學教材里的說明文篇篇都是學生習作的好例文,不僅在語言上下足了工夫,謀篇布局更是讓人無可挑剔。如《鯨》,作者從大小、進化、分類、吃食、呼吸、睡覺、繁殖等方面介紹鯨的特點,文章結構非常清晰,教師要告訴學生,介紹動物的說明文就可以寫這些方面的內容;《新型玻璃》和《蝙蝠與雷達》用生動的故事開頭,一下子抓住了讀者的吸引力。我們可以分析總結這些寫作特色,讓學生進行仿寫。

教學說明文,應該處理好了解內容和探究說明方法的關系,二者既要統一,又要突出重點,切忌“水過地皮濕”之膚淺;既要體會語言文字之精妙,又要讀寫結合,讓說明文課堂充滿語文味。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