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好語文課堂教學的“眼睛”
作者:董改俠
發布時間:2020-09-23 14:59:5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板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眼睛”。英國《教育學》指出:“在所有的教具中,要數黑板最普遍、最重要、最靈活。”因此,語文教師在關注現代化教學媒體的同時,也應在板書設計上多花心思,畫好課堂教學的“眼睛”。
一、“抓”核心,讓畫龍點睛落到實處
“板書是為了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依據教學內容將知識信息重新編碼,給學生準確、清晰的印象。”韋志成在《語文教學藝術論》中如是說。可見,板書體現的是教師對教材和“大語文觀”的理解,在課堂上具有無可比擬的作用。
教師在設計時一定要抓住板書的核心。這個“核心”要么是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如竇桂梅老師對《秋天的懷念》一課的板書“好好兒活”和“娘倆”“我倆”“我們”;要么是對教材重難點的突破,如一位老師將《梅花魂》的板書設計為“梅花魂——赤子心、愛國情、民族魂”;要么是對教學形象的直觀處理,如筆者在教《松鼠》時,將板書設計成松鼠的形狀,上面羅列文字要點;要么是建立教學信息系統,如化用王敏勤設計的“知識樹”模式……
總之,無論教師側重的是哪一方面,都應該抓住一個核心進行精心設計,讓它畫龍點睛的作用真正落到實處。
二、“巧”設計,讓創新思維為板書加分
一個優秀的板書,高度濃縮了教學內容,可使學生見微知著,是激發興趣、激活思維的有效手段。一堂語文課,要想讓板書充分發揮作用,還得在一個“巧”字上多下功夫。如何做到“巧”設計呢?筆者覺得可以讓創新思維來協同作用,即將文字與諸多要素進行巧妙組合,以求達到最佳效果。
可將文字與圖畫組合,給學生以極強的感染。如在教學《土地的誓言》時,根據學生對標題的質疑,筆者將課堂設計成三個板塊,板書也相應由三部分組成——簡筆勾畫的土地,概括復雜情感的詞語和作者的誓言,并在總結時以一個愛國青年的簡筆頭像將三者關聯起來。這樣的設計,既呈現了教學思路,對學生的最初質疑形成了呼應,又形象直觀,具有美感。
可將文字與圖案組合,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如在教學《王幾何》時,我抓住文中王老師的“一手絕活”來設計板書。上課伊始,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圓和一個等邊三角形,并在語文課堂的黑板上畫出數學圖形來導入,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
可將文字與符號組合,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如在教《“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時,筆者將板書設計成一正一反兩個倒立的大感嘆號,分別突出母親的鼓勵和父親的警示,截然不同的評價背后蘊含的愛帶給人們的心靈震撼也就凸顯出來了。
可將文字與顏色差異組合,使學生的學習思路順暢。如筆者在教學《青山處處埋忠骨》一文時,將回憶事和眼前事以及主席的心情變化都用不同顏色的粉筆板書出來,文章的線索一下子就明晰了。
其實,只要加些創新元素,無論是形象化的結構造型,還是多樣的符號參與,都能給學生感官以強烈的、多方面的刺激,有力地輔助著課堂教學。
三、“活”處理,讓課堂生成成為板書亮點
巧妙的板書設計,體現的是教師扎實的教學功底,但更考驗教師素質的是將課堂上精彩的隨時生成、隨時應變 “靈活化”用為板書。若板書中也能讓學生參與進來,讓其成為學生思維的沉淀,那效果可想而知。
教師在設計板書時要學會留白。一方面教師要在預設之外留有余地,主動給學生留出“填補空白”的思維機會,使之產生參與和創造的樂趣。另一方面,課堂板書也可嘗試由學生操筆書寫,教師來補白。教師要放開手中的線,指導學生在黑板上展示即時的學習成果,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利,使之產生創作和創造的樂趣。如一位老師教《白鵝》時,以“白鵝形象、作者的情感態度”兩個問題來組織課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分成兩組自學課文,一組歸納白鵝形象,一組關注作者情感態度,提煉關鍵詞寫到黑板上;最后教師去補白,將兩組的學習成果用“明貶實褒”進行關聯。這樣的板書盡管在美觀度上有些不盡如人意,但卻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原生態呈現,是最真實的課堂。
總之,板書的設計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可循。王松泉教授說:“教學板書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品,應該追求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從而給學生以審美感受。”教師只要能夠抓核心,巧設計,活處理,因文制宜、因課制宜,就一定能畫好語文課堂教學的“眼睛”。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第二小學
